中国民族话语建构的脉络与趋向

来源 :统一战线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dg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中国民族研究中,“话语”理论日益成为学界关注和倚重的分析范式.研究者将“话语”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有机结合,运用于中国民族话语的理论阐释、历史梳理和实践建构之中,日渐创生出一种综合历史传统、本土实践和时代内容的“本己”民族话语.“话语”理论引入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领域,历经20世纪90年代对中国民族话语的分散透视、21世纪初至党的十八大对“民族话语权”的集中探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核心的多向讨论等学术脉络发展.新时代中国民族话语建构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理论创新、历史经验、实践创造和独特优势融入话语创新,实现话语内涵创新与体系完善的内在统一、融通创新,话语内在逻辑与实践逻辑的交叉互动、有机融合,话语“独立性外观”与社会生活的和谐一致、相互支撑,形成“话语支撑行动、行动反哺话语”的实践图景.
其他文献
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与协商民主的深度契合具有了现实可行性,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拓展了实践向度.数字协商民主满足利益关系调节的现实需要,契合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理念,提升协商民主的实施效果,具有独特优势.数字协商民主运转存在一些风险:群体极化消解数字协商民主公共理性,数字鸿沟扩大数字协商民主不平等性,数字治理安全风险降低数字协商民主参与性.优化数字协商民主发展路径,要促进多种数字协商民主形式融合发展,提升参与主体的数字协商民主能力与意识,加强数字协商民主安全治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