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讨论的反思及建议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47863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餐桌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多数教师采用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尤其在初中教学中最常见。餐桌式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的理念。小组合作教学运用恰当有助于建立民主、平等、开放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形成,有助于学生多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讨论问题设计不合理。有的教师提出让学生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看似热闹,但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例如七年级一位老师在上《第一千个一球》时,问学生“贝利在哪一件事上与父亲发生矛盾?父亲怎样处理这件事的?大家来讨论一下”,笔者认为此问题在文中容易找到答案,缺乏讨论的必要,长此以往,学生对讨论的意义会失去兴趣。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复杂,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望而生畏,无从下手,最后只好不了了之或教师一手包办。长此以往,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养成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同样以上述教师为例,他让学生讨论另外一个问题是“文中两个小标题《第一千个球》与《慈父与恩师》有联系吗?作者写作的艺术手法有何高明这处?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让七年级的学生谈艺术手法,其结果可想而知。
  2.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调控。新课改突出强调的是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思想,但决不是听之任之。在合作学习操作过程中,教师应是“咨询者”“顾问”“参与者”的角色,可有些教师不是站在讲台上东张西望看学生讨论,就是在教室内踱着方步,或者干脆坐着旁听。教师置身于讨论之外,无疑会淡化教师作为课堂环境要素的功能,破坏和谐课堂文化的建构。
  3.学生学习个体化。小组合作讨论中,所有学生应当积极参与、齐心协力解决问题,讨论的成果应该是合作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可一些学习小组游离于合作讨论之外,他们有的做学科作业,有的坐得毕恭毕敬,心不在焉,更有的浑水摸鱼,谈笑风生。汇报合作成果时,学生往往是一家之言,小组合作成为优秀学生发言的专利。
  4.小组讨论学习形式化。为了应付公开课,有的教师把教学设计中的合作学习结果呈现给参与的小组,汇报成果时,合作小组成了“教师的代言人”。这样师生脸上有光彩,却让合作学习形式化。有些合作小组一看就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在合作讨论学习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成了优生表现的舞台,学困生少有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合作讨论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二、小组讨论式教学模式的建议
  1.优化小组成员编排。
  小组的编排十分重要。它可以由前后左右同学为单位组成一个小组,每组一般按优生、中等生、后进生比例配编。小组编排可按两种方式进行:
  教师分配式:教师把具有不同观点和不同经历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既可以把不同性别和层次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也可以让每小组中有不同风格的学生。
  自由选择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平时能相处融洽的伙伴。因为他们互相了解,彼此信任,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不过教师应适当把关。
  两种组合方式,教师可依据具体情况而自由变化,建立相对稳定的讨论小组。
  2.选好讨论内容,提高合作意义。
  语文课选择什么内容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这是一个关系到合作是否有价值的重要问题。因此,教师要课前选准合作讨论的内容。
  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难点因理论性较强,或因距离学生认知水平较远,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对此可以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进行讨论、各抒已见,然后教师加以点拨,加深理解、化难为易。例如《第一千个球》中:可设计贝利能踢进一千个球,得益于哪些因素?贝利的父亲用怎样的方法劝贝利戒烟?为什么那么奏效?这些重点问题值得学生讨论。这些问题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对学生很好地进行了思想教育,而且为理解文章前后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这个难点问题作了铺垫。
  3.创设合作氛围,教师适当调控。
  通过组与组之间的学习竞争来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合作、互动中自觉、高效地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责任感,是小组合作讨论的关键。因此在小组活动之前,我们要学生具备以下理念:每个学生都是小组的一员、都很重要、都能为小组出力、都有责任保障其他组员完成学习任务,只有所有成员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才算完成任务。激励小组成员的集体参与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将评价的重心放在激励小组集体上,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让更多的小组展示其集体的观点和集体的成果,及时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小组成果,使每个小组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认可,体会合作的快乐,提高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中我们应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我们应适当运用,不能流于形式,应注重实际效果。教学中只有不断探索,逐步完善,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陕西渭南市韩城市芝川初级中学。
  在谈起作文教学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校园生活便是这样的一口泉,它是学生察行思悟的主阵地,这里潜藏着可为学生写作服务的丰富的资源。研究校园文化的内在涵韵,可以帮助学生拓宽写作视野,加深思考感悟,丰富写作素材,获得写作启示,从而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一、倾听每一面墙的声音——校园环境中有作文
  校园环境是指学校的整体格局、建筑形态、配套设施、花木植被、标牌导语等所构建起的物质环境。这是一处极其容易被人忽视的文化承载地,很多人意识不到这里的文化存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每一面墙都是能够说话的。再进一步,校园里不仅墙壁能够说话,每一朵花、每一棵草、每一盏路灯、每一个标牌、每一条有名字的校园小路、每一个有故事的教学建筑,都是能够说话的,其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这些都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写作资源。譬如说:那条学生每天都要走过的形态曲曲折折的校园小路取名为“通幽”,它给学生带来的文学上的想象就是“奋斗之路必定是有曲折的,但只要循着认定的道路坚持走下去,就一定能够收获成功”;学校花园里各班的承包小树,你名之以“探海”,他名之以“抱月”,不仅寄托班级的祈愿,而且蕴含着文学素养。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听”到学校里这些砖瓦草木墙壁标牌所讲述的故事,当这些故事和学生的思与悟融合在一起时,里面也便有了学生自己的故事和情感。学生写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记”的尴尬自然就消除了。   二、食言坐行礼中有思悟——校园制度中有作文
  学校在长期发展中积累而成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底蕴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文化,它对一所学生师生的言行举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是校风校貌形成和传承的基本保证和最有力抓手。这里也蕴藏着可供学生言思悟行的丰富写作资源,是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的一个重要平台。如江苏省广大中小学所践行的“八礼四仪”,在教会学生如何言、行、游、餐、容、待人的同时,也向学生传播了正向的、积极的美学价值观。沭阳如东中学的“学会吃饭”、“学会走路”、“学会说话”着眼于中学生日常生活细节,教会学生日常礼仪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制度教育中反思自我、重塑自我、发展自我。学生能够从食言坐行礼中得到思考和新的认识,那么还愁写作下笔时没话可说,没感可抒吗?校园制度文化中的宝藏丰富无比,有待进一步的开掘和发现,这些都是和学生切身生活息息相关的,能够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写作资源。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校制度文化方面的资源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其中获得感触、触发思考、体悟生活。
  三、看不见的延续和传承——校园精神中有作文
  一所学校在经过历史积淀和独有文化的不断浸染后,会形成自己的特质。这种特质往往表现在精神风貌上,而且具有延续性和传承性。优秀的校风一经形成,会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它独特的育人功能,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会逐渐内化成每一个学生内心的自觉诉求,学校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会得到每一个学生的自动认同和践行,校园精神风貌的传承会成为这所学校最特别的一道人文风景线。譬如说在语文教学中,围绕校训“担当”,我校师生共同研究“担当”系列格言,共同搜集“担当”的系列故事,共同思悟“担当”的精神内涵。不仅仅丰富了学生的作文素材积累,而且让学生时有所悟,教师指导他们及时抓住妙思,形诸文字整理成文,再由老师帮他们汇编成集。如今,《“担当”系列学生文集》已经成为我校校本课程中最受新生关注和欢迎的一本书,新一届学生在汲取学长的作文智慧养分的同时,也拉开了新一轮的“担当”讨论。
  四、从书本走向活动体验——校园活动中有作文
  学校之于学生,是一个起点。教育的最本质意义就是培养“人”,培养一个能够面向、走向世界的“人”,校园里开展的各级各类活动的真正意图也就在此。而这恰恰也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契机。对于作文教学来说,需要学生走出去。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是与真实生活、真实情感的一次大融合,这不仅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更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写作实践。
  体验自然。学校组织的郊游活动将学生带进春红夏绿秋黄冬素,去见见麦青禾嫩草美地肥,去在天蓝云白下伸展年轻自由的生命。自然界里的风扶河柳、垄上耕牛、蛐蛐合奏、柴草听雨,都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大自然中体验到的种种会不停激励着学生本能的探究欲望,这就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源源不断的妙思。学生可以记游记,可以写感悟,可以文学素描,也可以泼墨山水,老师再及时组织跟进讨论或晒文行动,学生的亲身游历体验就化为文思之源了。
  朱光潜先生说:“文学是思想情感的表现,而思想情感,是由实际生活中所产生。我们必得亲尝甘苦,方知其中真味。”校园文化正是学生“亲尝甘苦”的重要水源,这里蕴藏的一切文化因子都可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感悟,一切文化素材都可能成为学生的第一手写作资料。引导学生去关注去参与去传承校园文化,必定能够让学生从中大受裨益,“滋长”写作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沭阳如东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我们在阅读古文的时候,不仅会遇到一些语言文字上的的障碍,而且还往往因古人在写文章的时候用了某种修辞方式而不好理解。读古书而不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则往往容易造成误解。例如范仲淹《岳阳楼记》:“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语文课本中注:“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其实这里是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即“岸芷岸兰,汀芷汀兰”,意思是岸上和小洲上的小草和兰花,并不是说岸上只有香芷而没有兰花,小洲上只有
摘 要:治国必须有法可依,那么“治班”也必须有“章”可循。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需要严明的纪律,还需要建立多项班级制度,比如,班干部责任制、值日班长制等,以“制”理班才能更好地促进班级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班级管理;制度;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2-008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
摘 要:德育能凈化学生心灵、健全学生人格、增强学生人格魅力等,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班主任可以通过让学生读圣贤书,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落实圣贤的教诲,并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关键词:班主任;圣贤的教诲;示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2-0089-02  DOI:10.166
一、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学生全员参与,体悟修改之乐  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师应该根据其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我們班共有60人,我便根据期中或期末的一次比较有说服力的成绩为依据,让班内第一名和第二名,第三名和第四名,这样以此类推,让每个同学动手动笔用心去为自己对应的同伴去评改文章。这样既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同学们能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为自己以后的写作奠定一个更为坚
摘 要: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部分,特别是对中职学校来说,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目前,受到普高热的严重影响,中职学校如何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挑战。具体来说,中职教师要先弄清中职学生不良思想品德产生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加强中职学生德育教育,以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育;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时至今日,人文教育作为一种广泛而开放的教育形式,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通过人文教育这一渠道来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在促进学生个人成长与人文情怀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摒弃传统教育的落后观念,让人文教育回归到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才能确保中学语文教育的时代性与教育性,为人类文明与文化传承奠定良好基础。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既包括基本的学科知识和思维教育,
为了在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科学思维方法和求知创新精神,教师应积极探究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教学过程
无论是高考考场作文,还是平时的模拟考试作文,我们都遗憾地发现一种怪象——完美的结构里内容匮乏、材料单调。那么,考场上应该怎样弥补这个不足或是缺憾呢?本文试图从选材的角度谈谈这个问题。  一、牢固树立文本观  平日里与考生闲聊时,很多考生不无遗憾地说:“我知道自己的作文内容空洞,材料贫乏,就是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谁叫自己的阅读面狭窄呢?”而有的考生则说:“要说自己的阅读面也算得上广博了,平日里也喜欢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