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dati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它是新课改提出的新的目标,那什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呢?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教师要努力找寻一切能进入语文课堂,为语文教学活动服务的资源。它有别于以往单一、呆板的以讲授课本为主的教学方式,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时代发展的联系,另外它必须满足各地区学生的发展需求,必须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必须对地方、学校和学生适应。这些都对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初中语文教师胜任新的角色,需要教师本身具备强烈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边学习,边实践,力求找寻到较多的为教学活动服务的且具有地方特点和语文课程特点的资源。其实很多的语文教师已经在努力开发了,只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大家且行且思,我也不例外,下面结合我的教学,说说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教师须弄清什么是课程资源
  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都把教材当作主要的课程资源,以至于部分教师把教材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当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并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努力去开发,积极去利用时,有些教师首先想到的居然是给教材动手术,有的要扩大教材容量,有的要自编教材等。其实课程资源的内涵非常丰富,有自然的,有社会的,有人文的等等,理论上是指课程设计、课程编制、课程的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研究者将课程资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素材性资源,一类是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包括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资源包括影响课程实施范围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媒介、环境等因素。毋庸置疑,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是教材,开发并利用教材所包含的课程资源也是语文教师的首选任务,只是开发和利用时教师要指引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探索相关联的未知领域的知识经验,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使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得到增强,学生还可以获得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此刻教师自身也必须及时把握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努力通过丰富有趣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对于条件性课程资源,教师必须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保证课程实施的时间和空间,如足够的语文课时;二是对条件性课程资源要注意充分利用,以实施课程的空间为例,现在绝大多数学校都有阅览室、电脑房等专用教室,里面的资源非常丰富,如能充分利用,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空间就非常广阔,利于学生知识和才干的增长,也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当然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必须要量力而行。
  二、教师须明白有哪些开发渠道
  作为教师必须明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哪些渠道。下面我简单说说几种常见的开发渠道。
  1.校内资源
  校内资源主要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以及校内设施资源,其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教师是素材性资源的重要载体,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及发挥效益的水平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因此教师必须是一个具有综合素质的组织者,激发学生热情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来。由于学生的生活就等同于语文的外延,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利用这些资源服务于教学。如教学《安塞腰鼓》一课,在课前备课时我就了解到班上有个学生去过陕北,亲眼目睹过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与壮阔场景,于是我就把他拍的一些照片做成了PPT,并请这个学生做导游做了简单的介绍。教师巧妙利用了这个学生丰富的生活资源为教学服务,学生兴致高,教学效果也非常棒。校内设施资源则主要包括一些功能室以及一些宣传栏等,由于学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待在校园里,所以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时,由于这个单元的内容都是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而学生对于动物的知识既熟悉又陌生,所以学习本单元前,我让学生到图书馆和电脑室查找了相关资料,不仅为课堂教学铺平了道路,而且学生本身也培养了自我探索的能力。
  2.校外资源
  校外资源是校内资源的有力补充,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及家庭资源,自然资源诸如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川海湖等,他们都是活书,教师要组织学生走近自然、探索自然,从中汲取丰富多彩的语文资源。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去实践,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家长、亲友、家庭文化等都属于家庭资源,不同的家庭不同的资源,对于家庭资源的利用主要是关爱和交往,在被关爱中学生学会了关爱别人,在交往中了解民俗,学会尊重,家庭资源的利用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师且行且思,扬长避短,学生就一定可以在学习与运用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汲取源源不断的资源活水。
  (责任编辑韦淑红)
其他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实施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呢?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笔者积极探索以体验式教学改进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把体验式教学分前后衔接的三个阶段,即课前体验、课堂体验、课后体验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一、课前体验——感悟教材、准备体验  “课前体验”是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设计问题以引导
氯吡格雷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临床上用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而且与阿司匹林合用可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情景剧是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具备了英语教学的元素:情境、角色、变化、口语、练习。英语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英语学习中,实际操练至关重要。英语的学习并非只是考试,能够交流才是语言学习的目的,也是英语学习的要求。学生学习英语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能够参与其中,从中获得愉悦感、成就感,通过英语学习真正感受到英语的魅力。  一、情景剧具备了英语教学重要的因素:情境  英语的教学实际上是对英语场景的理解,并加以改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说明了反思与教师成长的关系,反思是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法宝”之一,是教师发展、成长、成为名师的重要途径。在去年我县初中化学优质课比赛中,笔者有幸被聘为评委,通过现场听课、阅读教案、课后评课、与评委交流、听取学生反馈的信息,受到很大的启发,现将笔者的几点反思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学生信息反馈一:“这一堂
语文学科的性质要求,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拓宽教学资源尤为重要。而读与写,又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公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让语文教学的资源更广阔?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每天课前五分钟演讲,即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所谓语文课前五分钟演讲,即利用上课开始的五分钟,指定学生演讲有关内容。这种教学形式,费时少收益大,为演讲者搭建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堂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理教师为配合课堂教学而对学生所做的表演示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改革,必须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并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实施。物理实验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