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已经成为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才能有序地展开数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让互动成为实质,让活动得以落实。因此,提高初中数学课堂合作交流有效性已经是迫在眉睫。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交流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交流作用
1.1数学交流可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数学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驱动力之一,数学作为一种科学的语言,是自然语言的补充,也是人际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数学交流的驱动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在非正式的、自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之间建立起联系,帮助学生把实物的、图画的、符号的、口头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1.2数学交流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当学生用口头、书面或计算机语言,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表达出来,让对方明白的时候,他必须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必须把握住问题的本质,来澄清某些模糊认识。在对初中数学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数学交流,既包括对数学语言表达方式的选择,又包括对头脑中的思维认识进一步澄清、组织、巩固等一系列再加工的过程。通过交流可以反思、精炼、讨论和修正自已的数学观点,促进思维发展,使记忆更加深刻。
1.3数学交流能帮助学生对事物全方位的理解。在初中数学课堂交流中,同时让学生一题多解,更是帮助学生全方位理解数学知识。
2、初中课堂数学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2.1数学课堂缺少主动和互动的数学交流环境。我国的数学课堂教学一般采取班级授课制,教师讲得多,学生与教师之间、同学之间的探讨比较少,教师发出数学信息,学生被动接受的多,反馈的信息比较少,有时候制造了一种假象“大多数学生都听懂了”。实际上,由于学生缺乏主动交流的意向,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有些人混过了时间,这也使得一些学生养成了惰性,宁可被动地接受,不愿意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2.2数学交流中缺乏质疑探究精神和交流意识。在数学交流过程中,学生缺乏对模糊的知识提出质疑探究的勇气与习惯,部分学生甚至显示出“遇难则退”的惰性,不敢想、不敢问或者不愿意想和问是很多学生在数学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2.3考试压力大,教学任务过重导致数学交流减少。笔者在中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深刻感觉到考试的“重量”。为了应付考试,教学任务就要加重,学生的负担也相应的增加。40分钟的数学课堂教学,定义、定理再加几个例题,教师的讲授占去了大半,学生接受着信息,不知是否理解,只有等到教师批改作业时,才发现问题,可是作业所表现的问题只是一部分,实际上课堂中存在的许多问题,由于没有机会提出,没有机会和他人交流,很快被遗忘了,而且作业中的问题不可能逐个给学生讲解,那么学生存在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
3、挖掘课堂中可交流因素
课堂教学是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师生交流的最重要的基地。针对不同课型突出不同的交流内容。
3.1概念课—突出数学知识的交流。数学概念的定义都非常严密、精练,是学生学习表达的一个很好的素材,因此概念课上让学生体会定义、理解定义进而表达对定义的理解是实现数学知识交流的基础。比如在几何教学中,涉及到一系列符号语言,教师在课堂上提供学生运用符号语言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交流。
3.2习题课、复习课—突出数学体验的交流和解决问题心得的交流。习题课、复习课,学生得到练习、解决问题的机会更多一些,知识的综合程度更高,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题目,开放性的题目等,创造学生数学体验的交流和解决问题心得的交流的机会,尤其是当堂测试课,我让学生做半个小时左右,留2~3分钟给学生交流做题目时的数学体验,再留10分钟分析学生答题情况。学生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高涨的情绪体验,以及交流欲望,让教师感受到了学生张扬的个性和可爱。
4、丰富课外知识,在应用和探索数学问题中加强数学交流
在课外学习中我们强调以小组合作为主,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优势,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4.1通过写数学周记或数学小论文,提高学生书面交流能力。在课后学习中给学生创造写数学的机会,来提高学生进行书面数学交流的能力。我的做法是每周布置一篇数学周记或是数学小论文,要求学生写出有关教材某章节的总结,或是某道题的解题分析、解题体会,还可能是学习数学的一些感受,对某些解题方法的总结等等。学生写作过程中可与同小组成员进行探讨,完成后先在小组中进行交流,然后再作修改,再参加全班的交流。通过这些做法,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也高涨起来,同时对课堂教学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2定期开展数学活动课,给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舞台。课外定期开展数学活动,可以给具有较强数学能力的同学一个表现的舞台,为发现数学特长生提供机会,同时也可以提高其他同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课外活动可以是“数学小故事”、“趣味数学问题”,也可以是各种数学讲座、一些数学小竞赛,还可以是一些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应用数学,去进行数学交流。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教师的作用只是给学生搭好台,真正唱戏的仍是学生。
总之,学会“数学的思维”,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是我国初中数学教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国际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而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因此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魏良亚.数学交流教学方式的认识与实践[J].数学通讯,2007,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钟启泉,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交流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交流作用
1.1数学交流可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数学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驱动力之一,数学作为一种科学的语言,是自然语言的补充,也是人际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数学交流的驱动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在非正式的、自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之间建立起联系,帮助学生把实物的、图画的、符号的、口头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1.2数学交流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当学生用口头、书面或计算机语言,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表达出来,让对方明白的时候,他必须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必须把握住问题的本质,来澄清某些模糊认识。在对初中数学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数学交流,既包括对数学语言表达方式的选择,又包括对头脑中的思维认识进一步澄清、组织、巩固等一系列再加工的过程。通过交流可以反思、精炼、讨论和修正自已的数学观点,促进思维发展,使记忆更加深刻。
1.3数学交流能帮助学生对事物全方位的理解。在初中数学课堂交流中,同时让学生一题多解,更是帮助学生全方位理解数学知识。
2、初中课堂数学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2.1数学课堂缺少主动和互动的数学交流环境。我国的数学课堂教学一般采取班级授课制,教师讲得多,学生与教师之间、同学之间的探讨比较少,教师发出数学信息,学生被动接受的多,反馈的信息比较少,有时候制造了一种假象“大多数学生都听懂了”。实际上,由于学生缺乏主动交流的意向,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有些人混过了时间,这也使得一些学生养成了惰性,宁可被动地接受,不愿意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2.2数学交流中缺乏质疑探究精神和交流意识。在数学交流过程中,学生缺乏对模糊的知识提出质疑探究的勇气与习惯,部分学生甚至显示出“遇难则退”的惰性,不敢想、不敢问或者不愿意想和问是很多学生在数学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2.3考试压力大,教学任务过重导致数学交流减少。笔者在中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深刻感觉到考试的“重量”。为了应付考试,教学任务就要加重,学生的负担也相应的增加。40分钟的数学课堂教学,定义、定理再加几个例题,教师的讲授占去了大半,学生接受着信息,不知是否理解,只有等到教师批改作业时,才发现问题,可是作业所表现的问题只是一部分,实际上课堂中存在的许多问题,由于没有机会提出,没有机会和他人交流,很快被遗忘了,而且作业中的问题不可能逐个给学生讲解,那么学生存在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
3、挖掘课堂中可交流因素
课堂教学是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师生交流的最重要的基地。针对不同课型突出不同的交流内容。
3.1概念课—突出数学知识的交流。数学概念的定义都非常严密、精练,是学生学习表达的一个很好的素材,因此概念课上让学生体会定义、理解定义进而表达对定义的理解是实现数学知识交流的基础。比如在几何教学中,涉及到一系列符号语言,教师在课堂上提供学生运用符号语言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交流。
3.2习题课、复习课—突出数学体验的交流和解决问题心得的交流。习题课、复习课,学生得到练习、解决问题的机会更多一些,知识的综合程度更高,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题目,开放性的题目等,创造学生数学体验的交流和解决问题心得的交流的机会,尤其是当堂测试课,我让学生做半个小时左右,留2~3分钟给学生交流做题目时的数学体验,再留10分钟分析学生答题情况。学生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高涨的情绪体验,以及交流欲望,让教师感受到了学生张扬的个性和可爱。
4、丰富课外知识,在应用和探索数学问题中加强数学交流
在课外学习中我们强调以小组合作为主,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优势,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4.1通过写数学周记或数学小论文,提高学生书面交流能力。在课后学习中给学生创造写数学的机会,来提高学生进行书面数学交流的能力。我的做法是每周布置一篇数学周记或是数学小论文,要求学生写出有关教材某章节的总结,或是某道题的解题分析、解题体会,还可能是学习数学的一些感受,对某些解题方法的总结等等。学生写作过程中可与同小组成员进行探讨,完成后先在小组中进行交流,然后再作修改,再参加全班的交流。通过这些做法,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也高涨起来,同时对课堂教学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2定期开展数学活动课,给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舞台。课外定期开展数学活动,可以给具有较强数学能力的同学一个表现的舞台,为发现数学特长生提供机会,同时也可以提高其他同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课外活动可以是“数学小故事”、“趣味数学问题”,也可以是各种数学讲座、一些数学小竞赛,还可以是一些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应用数学,去进行数学交流。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教师的作用只是给学生搭好台,真正唱戏的仍是学生。
总之,学会“数学的思维”,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是我国初中数学教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国际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而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因此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魏良亚.数学交流教学方式的认识与实践[J].数学通讯,2007,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钟启泉,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