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玉石到瓷器的造物路径

来源 :中原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99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文化原型基因中,玉石文化从野生状态的石头开始,经历了从劳动工具到国器象征、美学代表、道德转译的自身属性变迁.玉石不仅维系着先民生存的物质基础,更超越成为中华文明进程中的文化表征与精神信仰.作为原编码符号,玉石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发生史与道器合一的观念史,在长久的转换中凝聚为深层的文化原型.玉石催生了与之相适应的美学认知和国家精神,激发出“近玉”与“尚玉”的瓷器造物思维,成功求解到贯通数千年的文脉基因.一个没有建构“传播体系”的文明是不可能长久持续的,正是透过从玉到瓷的造物认知变迁与审美实践,中华造物路径中的智慧与观念最终整合为文化理想与文明传播共享的路径.溯源玉与瓷关联的造物文化基因,有助于解读“玉成中国”造物思想中的德性目标,并探索其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规范性文本和“CHINA”编码与解码之间的意涵.
其他文献
高中政治教师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还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所以,高中政治教师在课堂中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利用多媒体巧拨善引.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覆盖很多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既涉及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天文、地理、文学,还涉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在各种素质中,教师的人文素质在教学中具有关键作用.因此,作为高中政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政治课程的特殊性.
期刊
汉代所确立的文章样式范型,是在继承战国文学已有成果基础上实现的.设辞是由无韵无题的短章发展为有韵有题之鸿文,九体是从章无标题演变为章末缀目,七体是铺陈对象由变数凝固为常量,连珠、先文后诗的文章样式则是由浑然一体演化为剥离成文.汉代确立的重大文章主题有八种,分为四组,依次是悲士不遇与圣主得贤臣颂、盛世颂歌与刺世疾邪、立言不朽与激赏使者边功、灾异示祸与符瑞显德.这几种重大文章主题之间存在逻辑关联,彼此构成因果关系、依存关系、两极互补关系三种类型.
唐人对于开元、天宝大致有三种定位.一种是从整体上肯定开元、天宝都是天下“太平”,尤其强调天宝后期在经济与国势等方面达到“极盛”;一种是仅肯定开元年间;另一种则认为,姚崇、宋璟任相时期就已经实现了“天下大治”,对开元中后期以及天宝时期都持批判态度.“开元之治”是宋人的概括,源自唐人的第三种观念.本文认为,唐玄宗在位时期包含“治世”与“盛世”两个阶段.前者是指开元前期,“贞观之风,一朝复振”;后者是指唐朝进入全盛阶段,始于开元十八年,终于天宝末.其中的最佳状态是在开元二十五年制度改革完成之后,故曰“开天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