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那烂陀大学即将重建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d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6世纪后,世界进入海权时代,在此之前是欧亚大陆主导的陆权时代。当时从地中海东岸到中国,商队来往频繁,此即著名的古“丝路”,它在成吉思汗时达到顶峰。
  古代“丝路”可分两段,东段是从中国到中亚和天竺的这一段,除了商务、军事、文化的交流外,更重要的是宗教上的来往。我对古“丝路”极有兴趣,过去即在台北“敏隆讲堂”讲过古丝路。教材有东晋法显的《佛国记》、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元代长春真人的《西游记》以及《马可·波罗游记》。晋唐元那个时代,印度尚未被伊斯兰征服,沿路佛教盛行,乃是研究古代佛教盛世的最佳历史现场。尤其是北天竺乃是佛教的发源地,释迦牟尼的佛迹最多。今天北印度比哈尔邦就还有个地方菩提伽耶(Bodh Gaya) ,佛祖就是在此悟道。
  古代的印北由于处于欧亚的中间地带,乃是相对较繁荣的地区,由《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可知其富庶的程度。由于地方发达,文化兴盛,印北的那烂陀乃是古代的佛学中心,当年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就是到那烂陀寺深造了5年。由古印度史,人们已知道那烂陀寺乃是个庞大的佛教建筑群,它大概兴旺了千年之久,使得佛教的教化遍及印度、中国、中亚和东亚。
  但可惜的是,后来伊斯兰崛起,那烂陀寺大概在1200年左右被毁、印北也趋没落,佛教和佛学也远离了它的黄金时代。除了佛学没落外,近代西方崛起,基督教文明独大,它能与时并进,已影响到全世界,不但佛教文明不振,中国的儒学文明、中东的伊斯兰文明也都同样不振。
位于印度比哈尔邦的那烂陀大学遗迹。那烂陀大学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大学。

  不过时代是会改变的,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显然已弊病百出,而亚洲的中国和印度等则在崛起。而我们都知道,当一个文化体在向上走时,它的学术思想就容易进步,西方文明过去300年在持续进步,因此西方的“古典学”异常发达,并且能够与时俱进;非西方在过去300年处于没落的阶级,因此对固有的思想都不屑一顾。这也是非西方的“古典学”或者程度极差、或者即毫无地位的原因。
  因此,我最近得知,印度已决定明年将重建那烂陀大学,将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担任校长,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则主管资询委员会。重建的那烂陀大学不会只谈佛学,而会谈佛教价值影响到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等人文问题,它已有佛学现代化的意涵。由于佛学乃是亚洲价值里最有可能影响到全世界的一种,因此,对于那烂陀大学的重建,亚洲16国如中印日泰新等都一致支持。
  对于那烂陀大学的重建,我也是乐观见成。每一个文化体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体系,它必须靠着不断重新解释自己的经典,赋予它新的意义,才能对自己和世界作出贡献。西方有发展良好的古典学,它从希罗时代诸贤哲和早期基督教思想一路发展,以迄于今。许多杰出的人物,都是古典学造诣极深之士,博古而能通今。但近代的东方由于长期落后,只能抄袭西方,而不能从自己的古典学里锤炼出新的思想和制度。
  东方自己没信心,没有自己的古典学的时代应该到了结束的时候。最近我刚读完美国著名学者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D. Sachs)所著的《文明的代价》,他在书中对当代经济思想即批评甚力,并主张古代佛陀及亚里士多德所宣扬的中道价值是可弥补当今的缺陷。外国著名学者都注意到了佛学的中道思想,东方人自己对佛学何必妄自菲薄。东方理应有自己的古典学!
  东方已应根据时代的变化,重建自己的古典学,佛学只是一支,中国的儒学应该是另一支。中国先秦诸子,其实是很了不起的,可是这个伟大的传统后来并没有被发扬光大。佛教不只是宗教仪式,更重要的是它的思想;儒家也不是一种求官问禄的考试学问,应该是与时代共生的经世济时之学。西方有源远流长的古典学,东方及中国也应把自己的古典学建立起来!
其他文献
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劳师动众、伪造多国护照潜入海湾富国阿联酋,干掉负责向加沙走私伊朗武器的哈马斯高官马巴胡赫,不料暗杀过程被迪拜警方查悉,以总理内塔尼亚胡和摩萨德负责人达甘上了通缉榜。此事在巴勒斯坦被看作血债血还的一部分,在西方也波澜不惊,顶多是就以色列滥用双重国籍和伪造护照一事表示抗议,但在海湾国家却引发舆论围剿。  阿联酋石油和商业两条腿走路,外交中立,经过迪拜世界的破产风波后,对世态炎凉自有
希腊政府取缔了该国极右翼的金色黎明党,这引起了一个自冷战结束以来便似乎消失了的问题:我们的社会可以存在显然是反民主的政党吗?  平心而论,我们的社会自柏林墙倒塌以来便一直感受到威胁—但大部分来自外国恐怖分子—他们的意图不是组建政党和进入议会。那么,寻求在民主框架内参与竞争的极端主义政党应该被定为非法吗?还是说,这样对言论和结社自由作出限制,本身就破坏了我们的国家的政治框架?  最重要之处在于,这些
美国“拉丁美洲研究学会”历任13位会长及200多名现任会员的联名信函指出,拉美草根民众拒绝传统菁英的理由,和美国“大街”(Main Street)拒绝“华尔街”并无太大区别,因此呼吁奥巴马将拉美“新左”运动视为促进美国国内改革的重要参考。    2008年11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出席在秘鲁举行的APEC会议后访问了巴西、古巴和委内瑞拉,其目的在破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围堵”。梅氏除加
缅甸民主派领袖昂山素季9月16日开始了为期17天的访美之行,其间不仅与奥巴马、希拉里、潘基文等领导人举行会谈,还接受了美国颁发的国会金奖等荣誉奖项。而与此同时,缅甸社会改革的舵手总统吴登盛也于18日开启了中国和美国的访问之旅。与5月份因泰国邀请昂山素季访问而连续两次推迟自己的访问不同,吴登盛此次并未刻意避开与昂山素季“分别但又同时”出访同一国家。  这似乎在说明,缅甸内部已达成了共识与和解。然而实
那边厢,美国的两位总统候选人正在激烈地辩论着,谁侃得精彩谁抢了风头,也是我们的一个消遣。奥巴马和罗姆尼二位的辩题无论怎么转换,都围绕着经济转,最终落脚到怎么创造更多工作岗位,让失业者能再就业,大学生不至于毕业即失业。  从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重新启动经济增长很难吗?答案仿佛是显而易见的。但学者大卫·哈维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一个反讽性的例子,提示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克服危机的办法其实可以蛮
时代就是时代,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特定的问题要解决。因此时代并无大小,但时代精神却有大小高低。  近百年来,中国的历史发展坎坷,外有列强欺凌,民族的存亡危在旦夕,内有丧权辱国的无能官吏。国脉的存续悬如危卵,时代的矛盾是如此巨大,它当然刺激出整个国家的巨型论述和旧式的集体意识。当那个阶段过去了之后,它就成了人们的乡愁式记忆,我们就称它们为“大时代”。  人们总会记得那个时代的慷慨悲歌、众志成城的景象。尽
每逢中共党代会以及此前的四级党委换届,中共政治精英的流动都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寇健文教授接受《南风窗》采访时认为,中共在政治精英流动和晋升中展现出了越来越明显的制度化趨向,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大国的执政党,不断成熟化、法治化和现代化的表现。寇健文是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校区政治学博士,多次受邀前往大陆的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据说作为一种政治承诺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方案,发改委仍在“制订”当中。但即使它可以在年内出台,能否把“社会结构基本”调节得符合正义,也是一个问号。  这些年,社会的贫富悬殊已经达到了多数人要求重新洗牌的境地,但进行收入分配改革,提高穷人的收入,说辞之一竟然是金融危机后消费不足,而不是政府为维持社会基本公平,甚至仅仅维持社会和统治秩序所必须承担的政治义务,实在让人无语。用经济发展来消除治理合法性焦虑,
修昔底德笔下的斯巴达人害怕雅典崛起将使其失去盟友,他们选择了发动战争;从1652年开始的130多年英荷争霸则是由1651年的《航海条例》所诱发。这些都不是针对柏拉图所说蛮族这种“天然敌人”的战争,但基于对“能力”和“意图”的考察,一个企图增殖权势的竞争者可能被旨在维持现状的另一个国家判定为敌人。  在20世纪著名的“一战”和“冷战”前夕,德国和苏联因各自能力的骤增和扩张意图的暴露而成为英美等国的遏
2010年6月4日菅直人出任日本首相后,一直疏于对外国事访问,除了当月赴加拿大参加G8峰会和G20峰会,9月出席联合国成立65周年特别峰会,10月前往布鲁塞尔出席亚欧峰会、到河内参加东亚峰会,11月出席釜山G20峰会,以及今年5月去法国多维尔参加G8峰会外,对美、中、俄等大国的访问都付诸阙如,尽管这些国家首脑都曾邀其来访。  上海世博会期间,因前首相鸠山任内曾预定出席6月12日“日本馆日”活动,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