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新课程标准下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实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也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以此为核心开展一系列教学工作。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方法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在实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要着重对学生的实践以及操作能力进行培养,这不仅可对学生的内在潜力进行充分挖掘,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处于主体地位。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会对自身的主导地位过分地强调,学生无论听讲还是记录都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实验教学所预期的效果根本不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保障。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培养时必须注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与探究时需要得到一定时间与空间的支撑,因此教师必须在满足这一条件的基础上授课,这也是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2. 因材施教原则
初中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尤其是在个性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方面。因此,化学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制订教学方案,必须围绕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教学培养方案的针对性。上述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依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对其进行完善与优化,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全面提升。
3. 发展性原则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对教师教学目标的设定有指导作用,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直观体现。实践内容设计必须实现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种有效手段,同时能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分析
1. 实验前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
在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起到一种引导与辅助的作用,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经由教师的引导完成。实验内容具有极强的验证性,这是初中化学实验的显著特征,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促使每一个实验环节得以顺利进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说是化学实验课程设置的目标之一,但这不是化学实验的全部内容。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考查,这不仅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锻炼,同时学生也可在这一过程中对自身所学化学知识进行巩固。
2. 实验中创设适合学生的情境
学生的知识准备好之后,还需要一个适合的情境进行实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笔者先给学生讲解实验的原理、器材、步骤,之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展开实验,自己设计,自己操作,自己完成,使学生得到能力的提升。
3. 实验后给予学生积极的激励评价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胜心比较强,希望得到肯定和赞扬,积极的评价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为下一次的成功努力。所以,在实验后,教师要实施及时、恰当、科学的评价。一方面是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评价,让学生明白哪里好,哪里不好,将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实践;另一方面它还是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有效手段,能够拉近师生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
此外,在实验后实施激励性的评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下次积极主动地进行化学实验研究。激励性的评价不仅能有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而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不同实施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更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三、结语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化学原理从无数的实验中产生,学生的化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也在不断地实验操作中得到发展,且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是意义重大。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尝试并探索出更完善、更科学、更合理的实验教学手段,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參考文献:
[1]马明贵.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6(28).
[2]龙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7(10).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方法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在实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要着重对学生的实践以及操作能力进行培养,这不仅可对学生的内在潜力进行充分挖掘,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处于主体地位。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会对自身的主导地位过分地强调,学生无论听讲还是记录都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实验教学所预期的效果根本不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保障。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培养时必须注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与探究时需要得到一定时间与空间的支撑,因此教师必须在满足这一条件的基础上授课,这也是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2. 因材施教原则
初中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尤其是在个性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方面。因此,化学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制订教学方案,必须围绕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教学培养方案的针对性。上述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依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对其进行完善与优化,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全面提升。
3. 发展性原则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对教师教学目标的设定有指导作用,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直观体现。实践内容设计必须实现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种有效手段,同时能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分析
1. 实验前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
在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起到一种引导与辅助的作用,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经由教师的引导完成。实验内容具有极强的验证性,这是初中化学实验的显著特征,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促使每一个实验环节得以顺利进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说是化学实验课程设置的目标之一,但这不是化学实验的全部内容。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考查,这不仅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锻炼,同时学生也可在这一过程中对自身所学化学知识进行巩固。
2. 实验中创设适合学生的情境
学生的知识准备好之后,还需要一个适合的情境进行实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笔者先给学生讲解实验的原理、器材、步骤,之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展开实验,自己设计,自己操作,自己完成,使学生得到能力的提升。
3. 实验后给予学生积极的激励评价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胜心比较强,希望得到肯定和赞扬,积极的评价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为下一次的成功努力。所以,在实验后,教师要实施及时、恰当、科学的评价。一方面是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评价,让学生明白哪里好,哪里不好,将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实践;另一方面它还是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有效手段,能够拉近师生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
此外,在实验后实施激励性的评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下次积极主动地进行化学实验研究。激励性的评价不仅能有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而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不同实施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更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三、结语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化学原理从无数的实验中产生,学生的化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也在不断地实验操作中得到发展,且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是意义重大。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尝试并探索出更完善、更科学、更合理的实验教学手段,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參考文献:
[1]马明贵.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6(28).
[2]龙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