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侯京健,85后内地男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2007年他正式出道,出演个人首部电视剧《反腐风云录》。2010年,他在历史题材电视剧《铁肩担道义》中饰演毛泽东;2013年,他出演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献礼剧《毛泽东》,在剧中饰青年毛泽东;2014年,侯京健在谍战剧《省港大营救》中担纲男一号叶家桐;2015年,主演职场励志情感剧《大猫儿追爱记》,同年参演电视剧《北上广不相信眼泪》。2017年,侯京健出演建军九十周年献礼剧《秋收起义》,并凭借剧中的优秀演出,荣获美国亚洲影视节金橡树奖“最具潜质男演员”奖。
9岁的一次经历,让童年的侯京健萌发了当演员的想法。经过不断地努力和奋斗,大学毕业的侯京健如愿以偿地踏进了演艺圈。一路走来,从《铁肩担道义》的年轻书生,到《毛泽东》里的沉稳大气,再到《秋收起义》的意气风发,侯京健为了演好“毛泽东”付出了许多的努力。正是由于他下的这些功夫,侯京健在美国亚洲影视节上以“毛泽东”这个角色顺利拿到“最具潜质男演员”一奖。对于此次获奖,侯京健很高兴:“这是西方对我们的光荣历史的认可,对我们社会主义体系的认可,对整个中国与中国文化的认可。我想这个奖不光是激励我自己,也能够告诉我们的市场,如果你有精力,有财力,不仅可以投偶像剧、商业剧,你还可以去关注我们本国的红色主旋律戏。”
这位85后的青年演员不炒作,不包装,在资本横行的娱乐圈里面,与众不同地选择了以毛泽东这个形象来作为自己的“第一角色”。面对观众对他“毛泽东青年演员第一人”的称赞,侯京健显得很谦虚:“‘第一人’其实不是那么重要,我主要希望自己能不断进步,能更好地诠释角色,做好自己就行。”
谈生涯:
从初入演途到“毛泽东青年演员第一人”
Q:请问你是怎么走上演员道路的?
A:很小的时候,9岁那年吧,拍过一部戏,演男一号的儿子,然后导演说:“诶,感觉还不错。”上学的时候念普通高中,学习压力挺大,但是会偷偷地去北京市艺术节,然后慢慢喜欢上了表演。后来逐渐就想考电影学院,想从事这个行业,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如愿以偿考上了电影学院,就这么走上来了。
Q:你以前多次出演过毛泽东,你是怎么接触到这个形象的?
A:2010年,有部戏叫《铁肩担道义》,讲李大钊先生的。我有一个很好的导演长辈推荐我去试戏,试青年毛泽东。当时我就做好造型,然后导演一看说,形似啊,跟青年的主席特别特别像,然后就把我安排在《铁肩担道义》这部戏里演青年毛泽东,等于就是第一次跟主席结缘吧。后来2012年和光公司出品的《毛泽东》,嘉娜导演去试戏,对我方方面面進行了考察,就觉得我还挺符合她心目中的主席形象的,这就是第二次演青年主席了。
Q:这次在《秋收起义》中再次演绎毛泽东,比起以前有没有一些更深的体会?
A:《秋收起义》不同于之前的《毛泽东》。《毛泽东》是传记式的,主席一生经历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因此传记式不能把每一个重大事件写得那么详细,很多就是一笔而过。换到《秋收起义》来说,因为是我们工农革命的第一枪嘛,这部戏整整用30多集的篇幅去详细地拍摄了、描述了这段历史,剧情需要更加有衔接性,那么就需要更加细致、需要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演员与演员之间的配合,比如说毛泽东那个戏,可能众多演员都是走马观花登场,都围绕着毛泽东一个人。那么《秋收起义》是毛泽东主席跟很多人,比如说跟卢德铭啊、中共中央当时的一些同事、跟国民党的左右派都有对手戏。每一个人的对手戏都很强,经过演员之间相互交流之后表演就有更深的层次。
再有就是《秋收起义》是定在湖南卫视播,主打红色主旋律和青春元素。作为男一号,除了把自己的戏演好,还应该来引领整部剧的风格,就是怎么能把这段厚重的历史和青春感结合起来,把握其间的度,既有青春元素,又尊重史实。这一点作为演员来说,要拿捏的分寸还是比以往有更多的挑战的。
Q:网上很多看了剧的人都说你的外貌和气质是最接近青年毛泽东的,称你是“毛泽东青年演员第一人”,你怎么看待这种评价?
A:首先真的感谢观众能给我这样的表扬。说真的,我觉得这几部戏的形象出来之后,真的要感谢制片方、出品方、导演,包括各个部门的同事给予我们的帮助,是他们给我们这样的机会去展示。众人拾柴火焰高,可能这部剧能吸引大家的眼球,大家才会关注到毛泽东这个角色,关注到侯京健这个人。非常感谢这样的评价,也感谢所有人对我的帮助。
其实说实话,这个“第一人”对我不是那么重要,因为扮演过主席的演员很多,包括唐国强老师、黄海冰老师等等,我们在表演上一定是各有千秋,各有各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后接触主席的戏可能还会多,我希望我自己能不断进步,从每一位老师身上都能学习到一些对自己有提升的知识,然后慢慢地丰富自己。至于这个“第一人”,我自己对得起自己的表演和工作,能够更好地去诠释角色就行了。
Q:拍摄时为了演好青年毛泽东身上那种人格魅力,你都下过哪些功夫?
A:首先肯定是要熟读剧本的。再有,我们这个团队之前已经合作过了,在默契程度上可能不需要过多地去磨合。第三,因为有之前演主席的经验,那么我就会花更多的精力去提高自己,而不是刻意往上面靠。还有一个就是,我觉得无论演什么样的角色,如果你临阵磨枪的话,虽说是不亮也光,但那毕竟是临时抱佛脚,演不出层次,所以我认为平时积累是很重要的。
关于积累方面,我觉得原生家庭对我影响挺大的。因为我爷爷是老共产党员,一直很敬仰主席,我从小就深受影响。第二是平时我喜欢读书,读历史,尤其是近代史,当你积累了这些知识之后,面对那样的历史、故事、台词,就会有这种语境。有些演员演现代戏多了之后突然拿到主旋律剧,就会觉得台词很生硬,背词很费功夫,实际上就是没有语境。如果你懂了那段历史,你就自然而然地熟悉这个语境,能够去表达这样的意思。
9岁的一次经历,让童年的侯京健萌发了当演员的想法。经过不断地努力和奋斗,大学毕业的侯京健如愿以偿地踏进了演艺圈。一路走来,从《铁肩担道义》的年轻书生,到《毛泽东》里的沉稳大气,再到《秋收起义》的意气风发,侯京健为了演好“毛泽东”付出了许多的努力。正是由于他下的这些功夫,侯京健在美国亚洲影视节上以“毛泽东”这个角色顺利拿到“最具潜质男演员”一奖。对于此次获奖,侯京健很高兴:“这是西方对我们的光荣历史的认可,对我们社会主义体系的认可,对整个中国与中国文化的认可。我想这个奖不光是激励我自己,也能够告诉我们的市场,如果你有精力,有财力,不仅可以投偶像剧、商业剧,你还可以去关注我们本国的红色主旋律戏。”
这位85后的青年演员不炒作,不包装,在资本横行的娱乐圈里面,与众不同地选择了以毛泽东这个形象来作为自己的“第一角色”。面对观众对他“毛泽东青年演员第一人”的称赞,侯京健显得很谦虚:“‘第一人’其实不是那么重要,我主要希望自己能不断进步,能更好地诠释角色,做好自己就行。”
谈生涯:
从初入演途到“毛泽东青年演员第一人”
Q:请问你是怎么走上演员道路的?
A:很小的时候,9岁那年吧,拍过一部戏,演男一号的儿子,然后导演说:“诶,感觉还不错。”上学的时候念普通高中,学习压力挺大,但是会偷偷地去北京市艺术节,然后慢慢喜欢上了表演。后来逐渐就想考电影学院,想从事这个行业,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如愿以偿考上了电影学院,就这么走上来了。
Q:你以前多次出演过毛泽东,你是怎么接触到这个形象的?
A:2010年,有部戏叫《铁肩担道义》,讲李大钊先生的。我有一个很好的导演长辈推荐我去试戏,试青年毛泽东。当时我就做好造型,然后导演一看说,形似啊,跟青年的主席特别特别像,然后就把我安排在《铁肩担道义》这部戏里演青年毛泽东,等于就是第一次跟主席结缘吧。后来2012年和光公司出品的《毛泽东》,嘉娜导演去试戏,对我方方面面進行了考察,就觉得我还挺符合她心目中的主席形象的,这就是第二次演青年主席了。
Q:这次在《秋收起义》中再次演绎毛泽东,比起以前有没有一些更深的体会?
A:《秋收起义》不同于之前的《毛泽东》。《毛泽东》是传记式的,主席一生经历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因此传记式不能把每一个重大事件写得那么详细,很多就是一笔而过。换到《秋收起义》来说,因为是我们工农革命的第一枪嘛,这部戏整整用30多集的篇幅去详细地拍摄了、描述了这段历史,剧情需要更加有衔接性,那么就需要更加细致、需要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演员与演员之间的配合,比如说毛泽东那个戏,可能众多演员都是走马观花登场,都围绕着毛泽东一个人。那么《秋收起义》是毛泽东主席跟很多人,比如说跟卢德铭啊、中共中央当时的一些同事、跟国民党的左右派都有对手戏。每一个人的对手戏都很强,经过演员之间相互交流之后表演就有更深的层次。
再有就是《秋收起义》是定在湖南卫视播,主打红色主旋律和青春元素。作为男一号,除了把自己的戏演好,还应该来引领整部剧的风格,就是怎么能把这段厚重的历史和青春感结合起来,把握其间的度,既有青春元素,又尊重史实。这一点作为演员来说,要拿捏的分寸还是比以往有更多的挑战的。
Q:网上很多看了剧的人都说你的外貌和气质是最接近青年毛泽东的,称你是“毛泽东青年演员第一人”,你怎么看待这种评价?
A:首先真的感谢观众能给我这样的表扬。说真的,我觉得这几部戏的形象出来之后,真的要感谢制片方、出品方、导演,包括各个部门的同事给予我们的帮助,是他们给我们这样的机会去展示。众人拾柴火焰高,可能这部剧能吸引大家的眼球,大家才会关注到毛泽东这个角色,关注到侯京健这个人。非常感谢这样的评价,也感谢所有人对我的帮助。
其实说实话,这个“第一人”对我不是那么重要,因为扮演过主席的演员很多,包括唐国强老师、黄海冰老师等等,我们在表演上一定是各有千秋,各有各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后接触主席的戏可能还会多,我希望我自己能不断进步,从每一位老师身上都能学习到一些对自己有提升的知识,然后慢慢地丰富自己。至于这个“第一人”,我自己对得起自己的表演和工作,能够更好地去诠释角色就行了。
Q:拍摄时为了演好青年毛泽东身上那种人格魅力,你都下过哪些功夫?
A:首先肯定是要熟读剧本的。再有,我们这个团队之前已经合作过了,在默契程度上可能不需要过多地去磨合。第三,因为有之前演主席的经验,那么我就会花更多的精力去提高自己,而不是刻意往上面靠。还有一个就是,我觉得无论演什么样的角色,如果你临阵磨枪的话,虽说是不亮也光,但那毕竟是临时抱佛脚,演不出层次,所以我认为平时积累是很重要的。
关于积累方面,我觉得原生家庭对我影响挺大的。因为我爷爷是老共产党员,一直很敬仰主席,我从小就深受影响。第二是平时我喜欢读书,读历史,尤其是近代史,当你积累了这些知识之后,面对那样的历史、故事、台词,就会有这种语境。有些演员演现代戏多了之后突然拿到主旋律剧,就会觉得台词很生硬,背词很费功夫,实际上就是没有语境。如果你懂了那段历史,你就自然而然地熟悉这个语境,能够去表达这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