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自制学具,优化生物课堂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cha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为例,让学生通过自搭学具装置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探究中感知蒸腾作用,完成抽象概念的建构,在显微镜观察气孔基础上巧用学生自制气孔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气孔开闭原理,突破难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具装置;测定蒸腾作用;自制气孔模型
  1.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本节是苏科版《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生态系统的稳定”第18章“生态系统的稳定”的第一节内容。课标的内容要求为: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课标又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本节课的设计笔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自搭学具装置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较轻松地获取知识,建构概念;在完成“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实验探究后,考虑到学生对气孔开闭的原理难以理解是本节难点,笔者通过提倡学生自制学具进行实验探究,将学生真正融于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使他们能更好地领悟难点的内涵,将其转化为更易理解、直观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教学目标
  2.1通过测定蒸腾作用实验及分析,描述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
  2.2通过测定蒸腾作用及观察气孔和模拟气孔开闭的实验等过程,探究蒸腾作用的原理,培养证据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提升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等学科素养。
  2.3通过运用蒸腾作用来解释生活现象并指导生活实践的过程,体悟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和意義,培养爱护植物之情以及保护环境意识。
  3.教学重、难点
  3.1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
  3.2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4.教学过程
  4.1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知
  播放PPT,展示淘宝卖家的截图。提出问题:冬季到了,天气变得干燥,有淘宝卖家推出天然加湿器——盆栽花卉,声称能增加空气湿度,他们所言属实吗?你能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购物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有利于达到激趣、激疑、探究的效果,同时体现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4.2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
  活动:探究植物是否能散失水分,增加空气湿度。教师提出如下要求:以导学单为依据,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完成探究过程。学生提前一天准备材料,自制装置,课堂上小组代表展示实验装置并做简要说明,其他同学提出质疑或给出合理建议,然后进一步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结果展示:(1)第1小组的实验假设是:植物能散失水分。实验材料有桂花枝条、透明塑料袋、细线、锥形瓶、清水、食用油等。装置如图1,实验现象如图2,实验结论:植物能散失水分。
  (2)第4小组的实验假设是:植物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实验材料有2根长势相似的枝条、两个规格相同的量筒、剪刀、清水、食用油等。装置如图3,实验现象如图4,实验结论: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教师点拨归纳:水分以气体的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作植物的蒸腾作用。
  设计意图:学习不是固定知识单方“先入为主”的灌输,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的实验并不复杂,教师可以放手拓展知识的生成空间,让学生自制学具,取材方便,装置搭建简单,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感知蒸腾作用的存在,最后水到渠成地构建概念,同时也可增强学生对实验现象准确表述、结果全面分析和结论生成的能力。
  4.3探寻蒸腾作用的结构
  教师首先通过图片让学生感知气孔的存在,再分组实验制作临时装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新鲜和萎蔫)下表皮的结构,寻找气孔,识别气孔,交流展示两种典型的气孔状态:新鲜叶片的气孔开启、萎蔫叶片气孔关闭。
  设计意图: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通过对气孔的寻找和观察,渗透结构与功能观。
  教师提问:为什么萎蔫叶片上的气孔是关闭的?气孔的开闭有何原理?教师鼓励学生课后自制学具模拟气孔开闭,下节课堂上展示。
  有的学生用干瘪的气球模拟萎蔫叶片中的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气球充气模拟新鲜叶片中的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开启(图5);虽然简单却也能说明问题;有些同学的模型则比较动态,通过两个气球最终连接到一个注射器上,通过活塞推出和推进分别给气球放气和充气来模拟保卫细胞失水和吸水,从而动态模拟气孔开闭的过程,非常生动形象。
  设计意图: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无沦是教师用学具演示还是学生对学具操作,其实都是通过各种直观手段牵动学生的感官,使所学的抽象知识得到“物化”,帮助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出理性知识,本环节鼓励学生制作气孔模型学具,学习的难点意想不到的被轻松突破了,其他同学啧啧称赞,学生油然而生兴奋、成功感。学习的兴趣更浓厚,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4体悟蒸腾作用的意义
  教师展示世界上最高的树杏仁桉树的图片,介绍它也是世界上最能“喝水”的树,每天要“喝”1000斤水,提问:它“喝水”的动力是什么呢?
  学生模拟体验1:假如我是一棵树。请一位个子高的同学站在凳子上,另一位同学手拿一瓶酸奶尽可能地蹲着,请高个子的同学通过长软管喝酸奶,高个子同学卖力地吸了好久才喝到酸奶,教师将这瓶酸奶奖励给他,并请他谈感受,让学生体悟植物的叶片通过蒸腾作用产生强大的拉力,促进植物的根从土壤中源源不断地吸收水,并输送到全身各处。
  学生模拟体验2:请同学们用医用酒精棉球擦拭自己手背的皮肤,说说自己的感觉,解释现象:酒精的蒸发会吸收皮肤上的热量,所以会有一种凉的感觉。通过概念联想:蒸腾作用使水分从叶表面大量散失,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植物在炎热的夏季因气温过高而被灼伤。
  教师归纳:绿色植物是天然加湿器,每天能散失大量的水分,说说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现象中体验、观察,分析讨论,感悟蒸腾作用的意义,学生感受植物对生活的积极影响,关爱绿色植物。
  4.5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展示图片:春季移植树木时,移栽的树苗常要剪去一些枝叶,这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为科学健康的生活服务;帮助学生认识他们所学知识的作用和意义: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生活。
  5.教学反思
  本课的实验教学将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根本任务,并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实验材料制作学具,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感知蒸腾作用的存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在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的实验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制气孔模型,从原材料的准备到制作过程及方法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潜能得以较好的激发,制作的模型多种多样,有静态的,有动态的,在展示的过程中轻松理解了气孔开闭的原理。这使笔者体会到,如今的课堂上虽然多媒体教学占据了主要的地位,自制学具似乎被遗忘,但俗话说的好:“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自制学具取材方便,构造简单,容易制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上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不容忽视的独有优势。
其他文献
【摘 要】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而课堂教学的优化使学生能感受到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加入到课堂的教学中,进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笔者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有效互动  小学科学教学的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而小学生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使学生充分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生的综合
期刊
【摘 要】《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提出:“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也从2017年秋季在全国起始年级开始使用,并逐渐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全覆盖。但法治精神的“传输”不能坐等新教材的更替,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渗透”与“输入”《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主要精神,更应该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
期刊
【摘 要】如何有效提高初中数学课课堂教学实效性?如何让数学学科呈现出美丽和有魅力的状态?这些问题都是困扰初中数学教师的现实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从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现实性意义;用美丽焕发初中数学课魅力,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可实施性的策略之我见;求真去伪、创新教法,让初中数学课既美丽又有魅力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美丽;魅力;实效性;创新教法可实施性;有效性评价  数
期刊
【摘 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国家情怀,更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在这样的理念下,数学核心素养关注的不是应试教育,而是期待学生获得该学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比起关注学生考了多少分,教师更应关注学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在一节课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必
期刊
【摘 要】“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盲校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数学知识零碎、脱节、缺少应用,往往是造成视障生数学学习困难、学习态度懈怠的主要原因,本课例尝试从综合数学课程的角度出发,为视障生创设合适的数学情境,激发视障生的学习兴趣及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积极需求。  【关键词】视障生;数学;情境  设计意图:本学期,本班视障生学习了24时计时法,其中包括时间段和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进程的加快,对于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为了保证自身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应当提高对教材的认知程度。本文主要分析苏教版新旧小学教材的异同之处。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旧教材;苏教版  一、进行新旧教材对比探索的重要性  教师作为国家未来的引导者,首先要确保自身素质、基础知识掌握过硬,才能够教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正确的基础知识,教师进行新旧教材的对比有助于明
期刊
【摘 要】故事(Story)在小学英语课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学生听说读写的重要载体。围绕故事融入英语口语表达、阅读理解和模拟展演等,能够对活化教学资源及过程起到一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小学英语;故事;演讲;方法   “让英语教学有故事,在听说演故事中学习英语更有趣”是近来广大英语教学同仁的共识。以故事为载体,注重融入听说读写等多项语言技能训练,能给让学生在真正了解故事、倾听故事的基础上
期刊
【摘 要】科学态度和责任是高中物理新课标学科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物理教学中科学态度和责任的内容不应该是生硬的,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在探究过程、时代情境、习题延伸都是浸润式科学态度与责任的载体。  【关键词】学科素养;科学态度与责任  2017年《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这样界定科学态度和责任:“科学态度与责任”是指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环境·社会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应有的科学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氯水成分性质的探究》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来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在实验探究中解决问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氯水问题探究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正式发布,掀起了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风潮。其中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
期刊
【摘 要】本文在探讨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基础认知、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方法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操能力三个层面,提出了让“理性课堂”渗透“情思教育”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理性课堂;情思教育;初中化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1.问题提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从原子、分子水平揭示物质的微观构成。初中化学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实验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