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真实的榜样

来源 :记者观察·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aydedao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人物”报道顾名思义就是对“小人物”,即对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进行的报道,平凡人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平凡的举动也会散发光辉。这些“小人物”身上保持着社会生活中所匮乏的珍贵价值与传统,因而受到受众的普遍欢迎,同时也为媒体注入了清新和活力。
  “小人物”报道的优势及社会影响
  着眼于“小人物”
  “小人物”顾名思义是和“典型”的大人物相对的,是指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在社会大舞台上,更多的是“小人物”,他们通常不太惹眼,媒体聚光灯难以照向他们。他们可能是我们的邻居,可能是路人,但是“小人物”做的事,令人惊叹和难忘。
  做受众喜爱的“小人物”报道
  “小人物”报道是新兴网络环境下符合受众需求的形式,当前涌现了一批以新媒体平台为主的新闻客户端,掌握更多的受众关注,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
  “小人物”的报道中大部分都是人们身边的事,这与受众所在的生活环境、生活体验接近,能够缩小新闻报道与受众的距离,更容易被接受,所以受欢迎程度也相对高还有一点是,新时代背景下,各媒体平台之间存在更大的竞争关系,大家通过创新的报道领域来改变以往传统的报道题材,代表了新闻内容上的新发展。
  “小人物”报道遇到的问题及原因
  “小人物”报道在采制过程中也容易遇到一些问题。“小人物”的采稿范围广,任何人、事都能够被写入报道中,采编者容易疏忽对筛选步骤的把关,忽略采写质量的要求,影响传播效果。
  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神
  在“小人物”报道中存在着“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神”的现象:有些报道只满足于对人物事例的罗列,缺少对事例背后人性之美的挖掘;有些报道只满足于对人物表象的展示,缺乏对其内涵品质的升华。因此,报道的人物往往显得干瘪、枯燥,缺乏神采,难以引起共鸣,留下印象。
  被采访者寡言
  被采访者很少与媒体直接接触,或从来没有接受过媒体的访问,当采访者抛出问题的时候,会显得手足无措、紧张,出现一时不知道如何应对等问题。如何更多更真实地从被采访者那里获得新闻真相,也成为记者的采访心理学试题。
  因重复而消淡
  当各媒体平台争相制作大量小人物报道时,受众对类似报道的兴趣会逐渐消淡。虽是不一样的人,但差不多的事和雷同的报道形式,让受众觉得和之前接受的信息没什么区别,就会失去关注度,进而被人遗忘。
  传播方式单一,影响传播的广度
  在新媒体时代,许多广电媒体还是只靠自己的传播渠道,不能很好地和其他媒体相结合,因此传播的广度上有限,而且还会错失一些好的题材和内容。
  出现问题的原因,首先跟记者的“功力”有关。倘若记者没有时刻保持对新闻的敏锐感,没有对社会热点问题保持关注,身边有相关“小人物”案例出现,也只能看到肤浅的表象。其次,受傳统“典型”报道思路的影响,没有客观反映人物特点。再者,采访前做的功课不够。
  传播方式单一的原因,可能就在于不愿接纳。当前新媒体飞速发展,人们可以从各个渠道获取新闻,需要的时间更短,相比于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新媒体传播更加多样化,时效性更强,与受众的互动性更明显。受众,尤其是年轻的受众,更加青睐于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所以,在新媒体时代,如果我们只依靠一种传播方式,就必定会丧失一大批的受众。
  新媒体时代如何报道“小人物”
  处于最基层的县级广播电视台的记者、主持人,几乎每天都与普通老百姓打交道,因此,生活在基层的“小人物”便成为县级广电记者采访和报道的重要对象。人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如何使“小人物”报道做到有血有肉,可亲、可信、可敬?作者在实践中深深感受到,要让人物报道出彩,不仅要写出人物的形,更需写出人物的神,努力展示其高尚的精神风采。小人物的报道还必须结合新媒体,利用新媒体优势,改变以往的固定传播模式,从根本出发,关注人物的内涵,从小事中提炼主题,呈现新时代社会生活中有代表性的“小人物”。
  小中见大,用坚守彰显品德
  基层记者面对“小人物”的采访,内容多是很具体的小事,因此,有人认为这样的切入点很难做出有影响力的人物报道来。其实不然,一些看似很普通的人、很平淡的事,如果挖掘其内涵,放在大背景中去衡量,就会小中见大,其新闻价值就会大大提升,人物的精神境界也随之升华,就会闪烁出耀眼的光芒来。
  比如央视《真诚沟通》中播出的大勺哥——他每天清晨3点钟带着14个锅去摆摊,通过这种方式养家,还供孩子上了大学,他用自己的劳动维持着自己的家庭,并且享受着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在每天的工作结束时,都会哼着曲儿,高高兴兴地回家。笔者认为,他的这种心态和行为值得我们尊敬,通过报道,这种“踏踏实实做人”的精神深入人心。
  挖掘闪光点,凸现大境界
  小人物往往在生活中很平凡,但是他们依然能够成为报道中的新闻人物,其身上一定有着独特的闪光点,体现着积极的人物精神。我们在对“小人物”进行采写工作的时候,要注意到他们的闪光之处,深入挖掘,以展示给受众。
  获得第2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一张道歉条,触动了我们什么?》就是通过平凡之事展示其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使“小人物”的形象光鲜起来。该报道引发了大众对道德和诚信的持续反思,为大众传媒化解、防范社会风险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事件要鲜活,突出时效性
  网络时代,各种信息数量激增,人们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更高,对新鲜、突发事件的兴趣更高,因此,“小人物”报道要区别于以往的先进人物报道,报道形式不能总是静态化的,而是要让鲜活有力的新闻事件打头,在细致的挖掘中体现深度。
  我们发现网络时代那些成功的“小人物”报道,大多都是事件“打头”:晾被竹竿7楼掉下砸坏轿车,南京“信义奶奶”主动赔偿;威海好大姐保管船员工资十几年微博寻到主人等等。这样就把静态的人物变成了动态式的人物,增强了时效性和真实感。
  追求时代感,承担社会责任
  “小人物”报道不仅要具有新闻性、公益性,还要追求时代感,选题要符合时代特点,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比如现如今,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开始被更多的人关注。我们就选择采访了宜兴老干部大学合唱团,他们都是退了休的老人,他们爱唱歌、爱生活,每天聚在一起学习唱歌,以歌会友。笔者来到他们中间,跟着他们唱歌、聊天,进行采写报道活动。通过报道,受众深受启发,这一话题接近生活,更容易引发社会共鸣。
  媒介联动,打造传播合力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其舆论场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媒介联动必定产生一个新格局。在报道后期,我们要寻找有效发声的落脚点,可以在微博、微信平台互动,吸引受众广泛参与到话题讨论中,有效引导舆论走向,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和公信力。
  2014年11月27日,威海市张茹文荣登中国文明网《好人365》专栏第84期封面人物。该专栏全景式地呈现了“好大姐”张茹文替外地船员代领工资十几年,发帖寻人主动还钱的诚信故事,受到全国广大网友的关注和点赞。威海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多种媒体宣传渠道,对“好大姐”张茹文事迹进行了集中全方位报道,将好人故事讲好传递好,激励市民思善、向善、行善,让学习“好大姐”的热潮在全市蔚然成风。
  “小人物”报道,聚焦在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主题上,以紧贴生活感受的话语引发大家共鸣。报道中提到的人物、事迹,不是宏伟的国家大事,也不是伟大的人民英雄,而是一个个普通人,在平凡的社会点滴中,展示出所能支撑社会发展的力量。平凡人身上的正能量正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是社会普通群体的榜样,也只有真实的榜样才能深入内心,进而证明媒体人的价值。
  (作者单位:宜兴市融媒体中心)
其他文献
人们总是更愿意记住城市的光鲜一面和那些令人悦目的景观,而忽略了那些在光鲜的表面之下潜藏的阴影。一座座巨型城市,就像不停运转的钢铁猛兽,吞噬大量资源的同时,也排泄出令人触目惊心的废弃物——垃圾。  作为人类活动的副产品,垃圾和文明相伴相生,在长达数千年的进化史里,人类与垃圾的斗争从未间断。  在原始社会,处理垃圾最好的方式就是“随手一丢”,因为对于以狩猎与采集为生的人类先祖来说,这是最方便与快捷的方
期刊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兴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势在必行。党报上连党心下接民心,在这场变革中肩负着重大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党报记者更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主动适应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  科技改变生活,媒体融合  发展势在必行  融媒体时代就诞生在“移动优先”的社会背景下,媒体之间彼此融合,把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媒体形式和内容整合到一起,建立了
期刊
我国正处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此背景下的电视媒体应积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通过网络直播促进电视媒体的转型和发展。打破传统、单一的电视新闻模式,丰富电视媒体的内容,创新电视媒体信息传播的理念,为电视媒体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电视媒体作为引导正确社会舆论和宣传正确价值观念的主要阵地,其中新闻节目的类型众多,为了实现电视媒体更进一步的创新发展,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形势下的新要求,电视媒
期刊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和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进步的加速器,已成为全球战略必争的科技制高点。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应该在全球科技发展的新一轮竞争中充当重要的“领头羊”,打通产学研用机制,建立多种形式的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共同攻克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难关。  今年两会上,参会的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已经悄然辐射
期刊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核心技术的创新引领,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已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主要渠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手机上网比例达99.2%。其中,20岁~29岁网民占比19.9%,学生网民占比23.7%。”可以说,手机以其个性化
期刊
新闻编辑是新闻传播最基础的工作,新闻编辑的工作决定着新闻的质量。融媒体的快速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新闻编辑工作者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克服现有编辑的局限性,运用融媒体技术提高新闻编辑质量,改进编辑方法,促进融媒体时代的积极发展。  融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工作中的不足  传统新闻编辑工作者不能很快地适应发展状况,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目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找到缺陷,改变编辑工作者的想法,现如今传统
期刊
在融媒体背景下,新媒体平台的技术发展以及模式转变正在改变着受众的观看方式和心理需求。基于此背景,各类电视新闻节目都在寻求创新转变升级,新闻评论类节目作为重要的新闻节目类型,改革之路也是必然选择。《中国舆论场》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第一个融媒体时事热点节目,本文以此节目为例,从新闻评论类节目在融媒体环境下的创新与转型的角度出发,分析节目特色以及创新尝试,以此来探讨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创新改革路径。  新闻评
期刊
在当今媒体大融合的大背景下,行业报如何做好全国两会报道,彰显本报的影响力,需要提前精心策划,立足行业、依托行业,为行业发声,在媒体角逐中出彩。本文以《中国审计报》为例,展现与分析融媒体时代,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行业报如何做好全国两会“云”报道。  行业报是专注于某一行业或领域的传统媒体,其宗旨是报道行业新闻信息,服务行业读者群体。一般分属各部委(局)办或社会团体主管,具有行业领域资源等先天优势
期刊
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中,记者在报道现场回传的口播,以更快的速度和富有现场感的特点得到更多受众的关注,这也是新闻宣传工作达到“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要求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新闻的现场口播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出镜记者的口播语言。记者在现场的身份是新闻事件的见证人、参与者、分析员,将所见、所闻、所感,进行迅速综合、整理和提炼,口述传达给受众。记者在口播中对新闻现场的描述
期刊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四川法治报》攻坚克难、稳中求进,以新闻+政务+服务模式,获得了两个效益的统一,闯出了媒体的一片蓝海。,《四川法治报》不仅由原来四开版小报升级为对开版大报,而且在新闻宣传、媒体融合、经营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得到提升,有力地服务了四川政法工作,唱响了主旋律,讲好了政法故事。  一  政策保障  政策引领媒体发展方向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