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sky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苏辙兄弟是横跨文坛、政坛的双子星座,在正史、野史中都是光芒万丈,却一不小心被宋人蔡绦抓住把柄,在《铁围山丛谈》-书中留下一段“黑历史”。
  话说苏轼、苏辙参加四川乡试时被分在同一考场,且恰好坐在形成斜对角的两个座位上。苏轼接过试卷一看,顿时傻眼了——枉他平日号称博学,在这关键时刻,居然完全想不起考题中的文段出自哪本书,而按当时的考试制度,如果说不清考题的出处,文章写得再好也是白搭。苏辙见哥哥抓耳挠腮,不时向自己投来求助的眼神,便猜到他是“小渠沟里翻了船”,很想帮他一把,可监考官的眼睛瞪得比铜铃还大,丢小纸条什么的想都别想!
  苏辙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不慌不忙地拿起毛笔,装作不经意的样子,对着笔管轻轻地吹了几下。苏轼何等聪明,再加上兄弟之间堪比雷达收发的心电感应,只一眼便懂了苏辙的意思,于是奋笔疾书,最后不出意料地得了高分。他们究竟是怎么完成这次交流的呢?原来,苏辙吹笔管的意思是告诉哥哥,考题出自《管子》-书。虽说有作弊之嫌,但能一点就通也是需要文化功底的,如果蘇轼不学无术,苏辙就算把笔管都吹断了也没用。
  嘉祐六年(1061年),兄弟二人又参加了制科考试(一种由皇帝亲自出题的特殊考试),其中有道考题是《礼义信足以成德论》,苏辙忘了出处,苏轼充分调动演技,唱了一出“暗度陈仓”。
  他假装在考前被人偷了砚台,向监考官索要。监考官稍有磨蹭,他就摆出发怒的样子,边轻拍桌子边低声骂道: “小人哉!小人哉!”监考官斥责他几句也就罢了,苏辙则在一旁乐开了花,马上明白考题出自《论语》中“樊迟学稼”的注文。而苏轼所说正是孔子骂樊迟的一句话, “小人哉,樊须也!”结果兄弟二人再次双双高中。
其他文献
洪武七年(1374年)春,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朱元璋厌倦了南京宫廷局促的天地,也厌倦了山呼万岁、俯首帖耳的群臣。他闲坐在东黄阁上,想起城郊龙湾的狮子山,他曾在那里指挥军队以少胜多,大败陈友谅。顿时,一股豪情从心底升腾,他想:何不在此兴建观光高楼?既可缅怀自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战争经历,又能俯瞰长江、与民同乐。  他被自己的想法所感动,连高楼的名字都取好了——阅江楼。但他毕竟出身寒微,了解民生疾苦
古装影视剧中,黄色通常是皇帝专属,普通人若敢擅用黄色,后果不堪设想。实际上,黄色被赋予独特的政治意义是明清的事,许多颜色都曾被当作龙袍的主题色。两宋时期的龙袍多配赭红色,而皇帝的“祖师爷”——秦始皇的龙袍是黑色的。  至于秦始皇为何把龙袍做成黑色,有人认为是当时的印染技术不发达,无法生产出颜色足够鲜艳的布料。这种说法有些道理,但并不全对。孔子说“恶紫夺朱”,苟子说“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可见当时的
热点  美国纽约州环境保护厅将大闸蟹列为“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物种”,联邦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声明,私运或携带大闸蟹入境均属非法行为,违者将面临最高1万美元的罚款。  苏月珑 机票已经买好,就差人和我去捕捉了,求捎带。  爆米花 葱、姜、蒜已备齐,大闸蟹快到碗里来!  浩然年华这等人间美味,他们为何要跟自己的胃过不去呢?  小时光 大闸蟹表示:我既然这么招人嫌弃,不如把我放生。  自从2016年《我在故宫
《权力的游戏》虽是背景架空的小说,但许多情节其实取材自中世纪欧洲史,这一点在服装上的体现最为鲜明,比如荆棘女王的头饰造型。  中世纪画作里的妇女通常包头巾,除宗教因素外,头巾还有保暖、表示身份、炫富的效果,更演化出各式造型。如“巴贝特”是12、13世纪贵族妇女的惯用头饰,由王冠及包覆下巴的纱巾组成。  中世纪晚期,封建社会崩解,市民阶层逐渐崛起,贵族婦女纷纷脱下王冠,改戴逆反重力的“埃南”,也就是
68年前的上海,學生这样过暑假
提到俄国诗人普希金,人们耳边就会响起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他也因才华横溢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然而,这位俄国的“国宝”却有来自非洲的血统。因为他的外曾祖父是彼得大帝的黑奴阿卜拉姆·汉尼巴。黑奴如何摇身变贵族,进而影响了普希金的人生,这还得从一次拐卖说起。  汉尼巴出生于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一天,一群来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奴隶贩子将他从父母手中抢走,押解到首都君士坦丁堡售卖。之后,
中国数千年帝制,皇帝上衔天命、下御臣民,身居九五之尊,从来都是一言九鼎,似乎不受任何掣肘。实际上,皇帝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有时还要看臣子的脸色。  万历登基时才九岁,从小就跟着首辅张居正,他的八个老师和侍讀都是张居正任命的。他的两位母亲受前朝首揆高拱胁迫,张居正献计除了高拱,此后两宫太后和万历都对张居正言听计从。  万历批臣子的奏折,都只会在张居正的“票拟”上批“如拟”或“知道了”。张居正的人
元代著名散曲家贯云石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是元朝的开国大将军,父亲也在军中担任要职。本来将门只应出虎子,贯云石却是鱼和熊掌兼得——他不仅遗传了父亲的武将本领,还继承了出身于维吾尔族文人世家的母亲的基因。  20岁时,他就开始世袭官爵。但他没有坐享其成,而是常常“日省三身”,除了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学识外,还思考着如何博采众家之长,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这一点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当时的元朝等级制度
父母一直期待我们做努力上进的三好青年,我们也只好在朋友圈硬凹这种人设。但讲真,谁不想做一只安安靜静、浪到飞起、混吃等死的废汪呢。
《清代野记》中记载,光绪己丑科会试之前,名臣潘祖荫设宴为几位参加科考的同乡送考,其中吴清卿虽不参加科考,却也参加了宴会。  这几个人中,潘祖荫最钟爱的是江宁许鹤巢,他屡次参加科考,却屡次不中,这次接到邀请,恰巧那天他拉肚子未能赴宴。宴席开始后,潘祖荫告诉大家:“我新得一鼎,考其款识,乃鲁眉寿鼎也,特刊为图说, 以就正博雅君子焉。”说完,赠给每人一张该图说,大家卻没有在意。吴清卿带回来一张放在书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