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转换层主体结构施工技术

来源 :中华民居·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层、超高层建筑不断增加。转换层作为超高层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建筑物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需求。但是,转换层的施工难度较大,其施工关键在于施工方案的充分论证、分析,同时还需要紧密关注与策划转换层各个分项工程的穿插、协调与配合的节点,以此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本文首先对转换层结构的施工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工程实例探讨了超高层建筑转换层主体结构的施工工艺与技术措施,以保证整体结构达到质量要求。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转换层;主体结构;施工技术
  文章编号:1674-3954(2013)09-0129-02
  引言
  转换层结构是指建筑物某楼层的上部与下部因平面使用功能不同,该楼层上部与下部采用不同结构类型,并通过该楼层进行结构转换。转换层在建筑功能上可以有效提供大的室内空间、为建筑中部提供大空间以及提供大的入口,其常用的结构形式包括梁式、空腹桁架式、斜杆桁架式、箱形和板式。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某地大厦建设工程,地上二十八层,地下室三层,建筑面积41700m2,建筑高度为104.85m,5~28层为塔楼,四层为裙楼,结构设计在四层设置箱式结构转换层,通过设置箱式结构转换层来将裙楼框支剪力墙结构转换成塔楼的剪力墙结构体系。箱式结构转换层层高为3m,底板厚200mm,内配双层双向三级12钢筋@150,KL梁与LL梁并与核心筒的剪力墙相连结,构成一个整体,转换层顶板厚300,板底部钢筋为三级14@200,板顶部钢筋为三级14@180,裙楼屋面板厚200。
  2 转换层结构施工特点分析
  部分竖向构件在转换层处被打断,使竖向力的传递被迫发生转折,而转换层就是实现转折功能的大型水平构件。超高层建筑带转换层结构的通常具有自身受力复杂、抗震不利的特点,但是,该结构及其支撑系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转换层水平构件高跨比较大,在截面弯曲时,应避免忽略水平纤维相对的错动,如果假定不再适用平截面,通常其受力都会表现为短深梁或厚板的受力特性。此外,由于带转换层体系内力的改向实现是通过引发截面内力来达到的,结构内力分布比较复杂,同时为使上部结构水平剪力可以顺利向下部传递,必须按照规范要求规定保证转换层楼面水平刚度。与此同时,在地震荷载参加组合的情况下,应严格控制转换层结构下部竖向构件轴压比限值,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从而在施工阶段可以使转换层下部竖向构件比一般竖向构件具备更大的延性和承载力储备,已达到利用下部承载力的竖向构件作为支撑的传力构件。
  3 施工部署
  本工程转换层为箱式结构,其KL梁体积大,通过计算后的施工设计荷载达98.2kN/m2,如果以常规的模板支撑体系方式,会给靠下层楼面梁板帶来很大的载荷,从而使下层楼面梁板结构遭到破坏,经分析比较,确定采用分层浇筑的方法,共分两次浇筑,由于箱式结构转换层下设计有钢筋混凝土柱,为确保钢筋混凝土柱混凝土浇筑质量,在箱式转换层底层模板铺设好后,应先将钢筋混凝土柱混凝土浇筑至箱式转换层底板板底向下1.2m,然后再安装柱顶转换梁钢筋。裙楼部位的柱及屋面梁板混凝土浇筑与箱式转换层第二次浇筑同时进行。转换梁属大体积混凝土,必须加强混凝土养护工作。
  4 主要施工技术
  4.1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
  KL梁模板及支撑体系:
  KL梁截面尺寸一般为1600×3000、1400×3000、1200×3000、1000×3000、800×3000、800×2900、600×2900,因考虑分二次浇筑,第一次浇筑梁下部600高,在第一次浇筑混凝土前整个梁钢筋必须绑扎完毕,故在计算模板及支撑时,应考虑整个梁的钢筋重量。为确保整个支撑体系传递荷载的有效性,在施工三层楼面时,转换梁位置范围内应与支撑体系同转换层支撑体系相对应。三层其它部位的梁板顶撑位置、间距应与上方转换层梁板位置和间距相对应,以此来达到原二层转换层施工的支撑体系。同时,还应铺设长脚手板于支撑下口与楼面接触处。此外,还应保证所有梁板部位顶撑回顶位置、间距与其上部顶撑支撑位置、间距相对应,若回顶的顶撑上、下口均置于梁上,下口可不设脚手板及木方。图1为梁底模板验算计算简图、图2为梁底木方验算计算简图。
  4.2高粱承受荷载验算
  第一次混凝土浇筑后,待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以上,开始进行梁上段及箱体顶板混凝土的浇筑,此时,考虑利用600高的梁承受其上部混凝土浇筑荷载。经过设计计算,各转换梁先浇筑的600高部位需在浇筑混凝土前附加受力负筋。
  4.3箱式结构转换层底层板、顶板模板支撑体系
  底板及顶板底模均采用15厚木胶板,小楞60×80间距300,且立放,大搁楞60×80间距800,且立放。φ48钢管顶撑间距按800×800顶牢、顶实板底楞木,顶撑下(三层楼面上)铺设50厚脚手板,以增大传荷面积,同时在顶撑上半段用φ48长钢管沿纵横方向用扣件扣牢,并与KL梁下钢管顶撑(或水平牵杠)连接,以确保模板支撑体系可以达到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并形成一个整体。
  4.4结构转换梁对拉螺栓
  结构转换梁模板的支设需要用对拉螺栓进行固定,对拉螺栓纵、横向间距均为400mm。结构转换层框支柱部位在转换梁外侧模板支设需采用一次性单面对拉螺栓与转换梁内的附加箍筋点焊,规格如图3所示。
  5 钢筋工程
  箱式结构转换层钢筋施工的重点及难点在与框支柱相交的转换梁,转换梁的主筋大部分为φ28的钢筋,且配筋密集,现场施工难度大,特别在转换梁与框支柱相交及梁与梁相交部位,钢筋施工非常复杂。根据设计要求钢筋直径大于22的钢筋均采用等强直螺纹连接,等强直螺纹套筒直接采购成品套筒,现场加工钢筋丝口。箱式结构转换层底层模板安装完毕后,在模板上弹出梁的位置线及梁钢筋位置线。转换梁在钢筋绑扎前先设置好梁底钢筋保护层,保护层垫块间距≤800。垫块放好后,在模板上固定好。核心筒部位周圈剪力墙及柱的水平钢筋及箍筋先绑扎到转换层底板下口,向上部位墙、柱、及转换梁等所有水平钢筋及水平箍筋均采用“自下而上,整体同步法”施工,即根据水平筋所在的标高位置,整体同步向上安装绑扎,每一个同标高内水平钢筋全部绑扎完毕后,再绑扎上部同一标高水平钢筋。   6 混凝土施工
  箱式结构转换层混凝土浇筑分两次进行,第一次为转换梁下口600高以下部分。第二次为转换梁600高以上部分及顶板一起浇筑。同时,转换梁浇筑分两条线路由远及近浇筑,并采用塔吊密切配合,杜绝混凝土施工冷缝的出现。为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应进行分层捣实,分层厚度不超过500mm,并采用二次振捣以提高混凝土界面处粘结力和咬合力。板(200、300厚)混凝土必须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密实,在混凝土振实后,表面残留水泥浆较厚,需将超厚的水泥浆逐层刮除,必要时还应补上新的混凝土,二次收水后用抹子搓平数遍,以减少混凝土表面收水、沉缩裂缝。
  7 转换层转换梁水平施工缝的处理
  分两次对转换层转换梁混凝土进行浇筑,在浇筑时应保证水平施工缝处的抗剪能力得意增加,沿梁长度方向设置高度为100、宽度500~600的横向剪力槽,其间距应为500~600。要想达到对施工缝处混凝土收缩裂缝的有效控制,必须按照钢筋的通常要求来对第一次浇筑高度上口的支座负筋进行设置,第二次浇筑混凝土时,在剪力槽的上口设置三级纵向钢筋约束纵向收缩,保证两次浇筑的混凝土结合良好。
  8 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首先对配合比进行优化,应用高效减水剂及一级粉煤灰,降低水泥用量,从而降低混凝土温升,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密实性及体积稳定性。同时优化砂石级配,严格控制砂、石中的含泥量不超过1%。在转换梁混凝土中增加物理性抗裂纤维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减少早期微裂缝的开展及混凝土干缩,以增加混凝土的密实性,保护结构钢筋,延缓混凝土碳化速度。采用二次振捣技术,由于转换梁第二次浇筑时混凝土体量大,分层浇筑时上下层易形成施工冷缝,故在混凝土浇筑时掌握好适当的时间进行二次复振,以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减少混凝土内部微裂缝的出现。混凝土浇筑12h左右进行表面二次压光,以减少沉缩变形引起的表面裂缝。加强混凝土养护,延缓拆模时间,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立即在已浇筑的混凝土梁上部蓄水30mm进行养护。为使混凝土的养护措施有着实际的依据,需对混凝土土养护过程中的温度进行测定,浇筑第二次混凝土时在转换梁内设置7个测温点,养护期间如发现温差超过或接近規范规定的限值时,立即增厚草袋保温层的厚度及浇水量,保证各温差在控制范围内。
  9 结束语
  综合上述,超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难度较大,其结构构件的跨度与截面尺寸大,钢筋密集并相互穿插,同时对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与模板支撑的要求较高,因此,在对转换层结构进行设置前,必须充分紧密关注与策划转换层各个分项工程的穿插、协调与配合的节点,认真、合理的采用施工措施,才能有效保证结构转换层的质量及整个高层主体工程达到质量标准。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工程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在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多。而其中裂缝和渗漏问题在我国建筑施工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建筑结构的裂缝和渗漏问题严重影响着建筑正常的使用功能和使用寿命,同时也对建筑自身外在的整体形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要求我们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高度重视防治裂缝和渗漏问题。本文从建筑行业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施工项目质量控制方法进行分
摘要:如今的高层楼房、水库大坝、大型设备等现代建筑都需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其主要的特点是体积大。大体积混凝土指混凝土中最小断面超过1m的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对其损坏的程度进行一定的控制。实践证明,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保证建筑物的抗渗性、整体性、耐久性等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裂缝  文章编号:1674-3954(2013)0
摘要:如今高层建筑越来越普遍,高层建筑的基础施工需要地基的建设,开挖地基施工难度大,风险高,因此,需要在现有的施工基础上,勇于优化技术,提升施工水平。本文主要针对高层建筑地基建设支护施工进行阐述,希望能够找到控制施工安全及质量的措施,为高层建筑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地基;支护施工  文章编号:1674-3954(2013)09-0114-02  在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层建设的
摘要:水泥混凝土在水化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热量,当混凝土的体积较大时,这些热量因不能及时地消耗掉而在其内部聚集,当混凝土内外温差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发生开裂现象,这对大体积混凝土来说是致命的伤害,在施工过程中要极力避免,导致混凝土出现温度裂缝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从原材料、施工技术、养护方式等方面对控制温度裂缝进行了综合评价。  关键词: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措施  文章编号:1674-3954(20
摘要:基坑支护技术是建筑施工技术中的一种,在现代建筑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保证建筑的安全和施工的安全,在建筑施工中需要采用合理的深基坑支护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虽已在全国不同地质、不同地区条件下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质状况千差万别,施工单位的技术、经验参差不齐,导致深基坑施工事故频频发生。本文就深基坑支护技术进行探讨,阐述深基坑技术的使用要点。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技术;
摘要: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日益蓬勃发展,建筑向着大型化、高层化快速发展,大量大型建筑、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日益增多。众所周知,任何建筑都必须有一个好的基础,对大型高层、超高层建筑来讲,这点尤为重要。于是深基坑的施工安全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主要阐述在深基坑施工中支护体施工的支护体技术和原理设计,并说明深基坑支护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建筑施工;应用  文章编号 1674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高层建筑由于建筑物本身功能的要求和地质条件的需要,往往基础埋置较深。深基坑支护技术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其方法也很多,可根据土质、深度和周围环境选用。本文结合该工程实例,综述深基坑支护及施工技术。  关键词:深基坑;开挖;施工;支护  文章编号:1674-3954(2013)09-0124-03  随着建筑层数的增加,根据构造及使用要求,基础埋深也相
摘要: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建筑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得到更新和进步,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要求从过去的单纯想要一个房屋到现在的将建筑质量看做一个首要考虑因素。因此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对于建筑行业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主要对建筑施工过程中非常关键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分析,旨在提高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平,为建筑工程提高更高水平的服务。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文章编
摘要:在拌合混凝土、砂浆或水泥净浆时,或者在额外拌合中掺入混凝土减水剂,可以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化学性能。减水剂属于混凝土外加剂,非特殊情况,加入量一般而言不能超过水泥量的5%。极少量的减水剂可以增加混凝土强度,改善混凝土,增加耐久度,但是很多减水剂使用不当,容易对混凝土收缩和裂缝造成负影响。本文以聚羧酸系减水剂为重点,首先分析了减水剂的市场需求及其特征,阐述了减水剂的工作原理,最后重点分析了减水剂对
摘要:本文以金华镇干井村民房裂缝成因研究为例,根据探查所获的干井村部分民房墙体裂缝发育特征及其所在区域的自然地质环境条件与人类工程活动特点,采用多种科学、技术手段,全面收集、采集有关技术资料、数据,综合分析、研究论证房屋裂缝出现的地质灾害成因,从地质技术角度确定责任对象。并针对出现的地质灾害现象与房屋受损程度进行了相关分析,为达到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