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功能低下患者NR5A1基因突变分析

来源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dess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功能低下(idiopathic hypogonadotropic hypogonadism,IHH)患者NR5A1基因新的突变位点。

方法

收集病例组IHH患者61例,该组患者核型正常,头颅MRI扫描正常,同时排除其他内分泌疾病,正常对照组100名。提取两组实验对象外周血白细胞DNA,分别设计NR5A1基因2~7号外显子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其编码序列和剪接位点,采用双脱氧末段终止法测序。将测序结果与正常人基因组进行比对,同时对患者进行家系调查,收集临床资料,并对阳性患者基因型和临床表型进行分析。

结果

61例IHH患者中6例患者出现了NR5A1基因的碱基改变。通过对100个种族及年龄匹配的对照组进行分析,没有发现NR5A1基因突变位点。

结论

病例组NR5A1基因检测出1种有意义的碱基改变,该突变可能与核型正常同时肾上腺功能正常的IHH男性患者发病有关。

其他文献
功能性促性腺激素腺瘤(functioning gonadotroph adenomas, FGA)是能够分泌促性腺激素的垂体肿瘤,因为其发病率较低,且一般仅在出现明显临床表现时才会被确诊,故经常被临床医师漏诊或误诊。目前已经发表的文献及病例报道较少,本文主要总结了FGA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远期预后。
目的分析促甲状腺激素(TSH)瘤与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RTH)的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3月瑞金医院61例临床表现为FT3、FT4升高,TSH正常或升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垂体TSH瘤27例,RTH 20例,不能明确诊断14例。主要就诊原因为心慌心悸(54%)。TSH瘤与RTH在性别组成、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SH瘤平均诊断年
目的观察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6及IL-17水平与病情活动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TAO患者80例,单纯Graves病(GD)患者30例,健康对照者(NC)30名。按临床活动性评分(CAS)将TAO患者分为非活动期(CAS<3,27例)和活动期(CAS≥3,53例),其中活动期中重度患者45例给予激素静脉治疗12周。测定各组基线或治疗后IL-2、IL-6及I
期刊
目的分析BRAFV600E基因突变、RET/PTC基因重排以及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3种因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中的分布,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122例经典型PTC患者甲状腺细针穿刺样本用于基因分析,并收集所有患者手术时临床病理资料。采用焦磷酸测序法检测BRAFV600E基因突变和Taqman-qPCR检测RET/PTC基因重排。结果BRAFV600E基因突变的
探讨生长激素(GH)治疗小于胎龄(SGA)矮小患儿的疗效以及治疗前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与身高增加的相关性。收集2009月9月至2013年9月期间在本院儿科就诊的SGA矮小患儿共55例,对矮小患儿进行胰岛素、精氨酸两种药物激发试验,采用重组人生长激素进行治疗(0.15 U·kg-1·d-1)不少于12个月。GH治疗后平均身高为(120
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属于脂质结合蛋白超家族成员,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研究AFABP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可为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本文对近年来AFABP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证据进行综述。
对1 190名体检者的多项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胰腺脂肪浸润组的代谢指标比对照组升高(P<0.05);体重指数与胰腺脂肪浸润危险相关性最强(OR=5.755),其次为脂肪肝(OR=2.522);胰腺脂肪浸润组代谢综合征检出率及参数个数比非胰腺脂肪浸润组高(2.5±1.1对1.4±1.2, P<0.01)。胰腺脂肪浸润是代谢综合征的一项有意义的表现。
目的探讨移动健康平台辅助同伴教育对改善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的作用。方法从社区招募200例糖尿病患者,分为移动健康平台辅助同伴支持教育组50例、同伴支持教育组50例和常规诊疗组100例。开展9个月的干预和观察,比较各组在试验前后疾病相关知识、自我效能、教育参与度以及HbA1C的改变。结果移动健康平台辅助同伴支持教育组患者糖尿病教育的参与度、糖尿病知识改善度、糖尿病自我效能均有显著提升(P<0.01),
氧化应激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高血糖可引起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异常、NADPH氧化酶激活等生成活性氧簇,氧化损伤脂质、DNA、蛋白质,促进多个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经典病理途径,诱导神经元和雪旺细胞凋亡,神经组织炎症,导致神经损伤。本文就氧化应激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探讨治疗策略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