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时候,语文教师应当具备怎样的教学意识,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与课程改革的目标相一致,才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面对每一个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时,要追问根本,而片面考虑教学手段和策略,教学就难免浮泛。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是学生人生中不可缺失的内容。语文课堂必须使用语文的手段,达成语文的目标,才能鲜活而不失其本位。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树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识,只有这个意识树立起来,才能有效地形成学生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式和习惯,才能改变旧有教学方式的痼疾,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教学手段;语文素养;专业化发展意识
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具备怎样的教学意识,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与课程改革的目标相一致,才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以下分四个方面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一、先追问“是什么”,再解决“怎么办”
面对每一个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时,长期养成的思维习惯往往让我们首先考虑到的是“怎么教”的问题。于是在备课阶段,我们语文教师往往颇费苦心地搜集他人的教学策略,推敲自己的教学手段,显示技巧,要的是课堂能够花样翻新,令人称奇,并且将此作为语文教学创新的正途,认为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高和发展。其实,这样做恰恰是陷入了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误区。而这“误”就误在在没有搞清教学内容“是什么”的情况下,就急于解决“怎么教”,是舍其“本”而逐其“末”的做法。教学如果以此为起点,教师就无法从更高的视角看到教材内容的价值,难以将语文教材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也就很难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要挖掘教材价值,就不能回避“教材内容是什么”的问题。正如要教历史小说的阅读,就必须先追问“什么是历史小说”、“历史小说与正史的关系究竟怎样”、“历史小说的独特审美价值何在”这些根本性的问题,这样,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起到导引入门的作用。
二、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校教育是为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做准备的,语文教学的着眼点也应放在此处。阅读是学生人生中不可缺失的内容,教会学生阅读则是语文教师的使命,责无旁贷。面对历史,众说纷纭,历史小说以其独特的姿态行走于历史和文学之间,形成一道奇景。语文教学必须引起学生对这种文化现象的兴趣和关注,并帮他们找到解读的钥匙,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后的阅读欣赏探究的欲望、心态、情趣和品位。
我们之前之所以将小说教学解析为情节概括、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典型性格分析,那是因为我们头脑中有强烈的“应试”意识,认为考试考到这些,教学也可以止步于此。殊不知,文学作品只有与时代生活、作者心灵相联系,才能焕发其光彩和魅力;而阅读教学的目的一旦定位为考场上的规范答题,语文课堂也就相应成了一个严格的训练场,这样做付出的沉重代价是“语文味”荡然无存,语文教学的本真也就此失却。
实际上,语文教学和语文考试并不矛盾。当我们呈现史料时,学生在练习阅读文言文;当我们将正史记述与小说内容进行比较时,学生在练习信息的提取、比较、分析、归纳;当我们探求小说是如何基于史料进行艺术加工时,学生在鉴赏小说的艺术创作手法;当我们讨论小说为什么要这样写时,学生在感受人物形象特点,体悟作者的史观和情感。这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时,语文考试的考点训练实际是渗透融合其中的,而不应该也不能够孤立出来。这样的语文课堂才鲜活而不失其本位。
三、使用语文的手段,达成语文的目标
语文教材内容不乏经典内容,在其流传过程中又与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成为音乐、美术、戏曲等艺术加工和演绎的对象。加之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以上这些艺术成品能够被语文教师所用,所以现在的语文课堂呈现手段愈加新颖,形式愈加丰富。
应该说,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广阔的,用“多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思路也是不错的,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是,每一门课程都应该站好各自的岗,立足于各学科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以使学生认识到各个学科的视角、观点、方法,让学生基于各学科的学习,自己建构起对生活世界的认识。因此语文课上应当用体现语文学科性质特点的手段和方法,达成语文课的教学目标。
四、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树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识
教师只有对自己所教授学科的性质特点有了深刻理解,才有可能在自己的课堂上把握每一个学科知识内容,使它真正成为学科教育的机会,从而使自己的每一个教学活动都不仅仅是在教书,而是在育人,时时刻刻在以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养育学生基于知识理解而成长起来的人格、精神和意识。这正是教师专业之根本所在,教师追求并实现这以追求的过程,就是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有这样的追求和过程,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才不是刻意附加上去,才不致游离于课程教材内容之外,手段和目的才能浑然一体,课堂过程才能自如灵动。
教师专业支持的缺失是内涵性缺失——不知道形形色色的改革究竟是为什么,自己作为教师真正应该做什么,在这样的状态下,课程改革对教师来说不过是指挥棒的变换而已;有所改变,不过是指挥棒变换引起的表面效应而已,教师并没有得到自主的专业发展。
如果语文教师关注课堂,关注的是学生表现是不是踊跃,课堂教学过程是不是流畅,知识点是不是落实了,各种技能性的方法是不是让学生掌握了。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缺位,而依赖于教师的知识讲授和落实考查,离开了课堂、教师、考试这些外在约束手段之后,还能留什么在心灵中呢?所以教学必须给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留下空间。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是一以贯之形成的,只有所有的语文教师形成了共识,才能改变旧有教学方式的痼疾,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面对每一个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时,要追问根本,而片面考虑教学手段和策略,教学就难免浮泛。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是学生人生中不可缺失的内容。语文课堂必须使用语文的手段,达成语文的目标,才能鲜活而不失其本位。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树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识,只有这个意识树立起来,才能有效地形成学生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式和习惯,才能改变旧有教学方式的痼疾,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教学手段;语文素养;专业化发展意识
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具备怎样的教学意识,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与课程改革的目标相一致,才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以下分四个方面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一、先追问“是什么”,再解决“怎么办”
面对每一个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时,长期养成的思维习惯往往让我们首先考虑到的是“怎么教”的问题。于是在备课阶段,我们语文教师往往颇费苦心地搜集他人的教学策略,推敲自己的教学手段,显示技巧,要的是课堂能够花样翻新,令人称奇,并且将此作为语文教学创新的正途,认为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高和发展。其实,这样做恰恰是陷入了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误区。而这“误”就误在在没有搞清教学内容“是什么”的情况下,就急于解决“怎么教”,是舍其“本”而逐其“末”的做法。教学如果以此为起点,教师就无法从更高的视角看到教材内容的价值,难以将语文教材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也就很难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要挖掘教材价值,就不能回避“教材内容是什么”的问题。正如要教历史小说的阅读,就必须先追问“什么是历史小说”、“历史小说与正史的关系究竟怎样”、“历史小说的独特审美价值何在”这些根本性的问题,这样,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起到导引入门的作用。
二、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校教育是为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做准备的,语文教学的着眼点也应放在此处。阅读是学生人生中不可缺失的内容,教会学生阅读则是语文教师的使命,责无旁贷。面对历史,众说纷纭,历史小说以其独特的姿态行走于历史和文学之间,形成一道奇景。语文教学必须引起学生对这种文化现象的兴趣和关注,并帮他们找到解读的钥匙,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后的阅读欣赏探究的欲望、心态、情趣和品位。
我们之前之所以将小说教学解析为情节概括、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典型性格分析,那是因为我们头脑中有强烈的“应试”意识,认为考试考到这些,教学也可以止步于此。殊不知,文学作品只有与时代生活、作者心灵相联系,才能焕发其光彩和魅力;而阅读教学的目的一旦定位为考场上的规范答题,语文课堂也就相应成了一个严格的训练场,这样做付出的沉重代价是“语文味”荡然无存,语文教学的本真也就此失却。
实际上,语文教学和语文考试并不矛盾。当我们呈现史料时,学生在练习阅读文言文;当我们将正史记述与小说内容进行比较时,学生在练习信息的提取、比较、分析、归纳;当我们探求小说是如何基于史料进行艺术加工时,学生在鉴赏小说的艺术创作手法;当我们讨论小说为什么要这样写时,学生在感受人物形象特点,体悟作者的史观和情感。这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时,语文考试的考点训练实际是渗透融合其中的,而不应该也不能够孤立出来。这样的语文课堂才鲜活而不失其本位。
三、使用语文的手段,达成语文的目标
语文教材内容不乏经典内容,在其流传过程中又与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成为音乐、美术、戏曲等艺术加工和演绎的对象。加之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以上这些艺术成品能够被语文教师所用,所以现在的语文课堂呈现手段愈加新颖,形式愈加丰富。
应该说,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广阔的,用“多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思路也是不错的,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是,每一门课程都应该站好各自的岗,立足于各学科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以使学生认识到各个学科的视角、观点、方法,让学生基于各学科的学习,自己建构起对生活世界的认识。因此语文课上应当用体现语文学科性质特点的手段和方法,达成语文课的教学目标。
四、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树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识
教师只有对自己所教授学科的性质特点有了深刻理解,才有可能在自己的课堂上把握每一个学科知识内容,使它真正成为学科教育的机会,从而使自己的每一个教学活动都不仅仅是在教书,而是在育人,时时刻刻在以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养育学生基于知识理解而成长起来的人格、精神和意识。这正是教师专业之根本所在,教师追求并实现这以追求的过程,就是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有这样的追求和过程,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才不是刻意附加上去,才不致游离于课程教材内容之外,手段和目的才能浑然一体,课堂过程才能自如灵动。
教师专业支持的缺失是内涵性缺失——不知道形形色色的改革究竟是为什么,自己作为教师真正应该做什么,在这样的状态下,课程改革对教师来说不过是指挥棒的变换而已;有所改变,不过是指挥棒变换引起的表面效应而已,教师并没有得到自主的专业发展。
如果语文教师关注课堂,关注的是学生表现是不是踊跃,课堂教学过程是不是流畅,知识点是不是落实了,各种技能性的方法是不是让学生掌握了。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缺位,而依赖于教师的知识讲授和落实考查,离开了课堂、教师、考试这些外在约束手段之后,还能留什么在心灵中呢?所以教学必须给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留下空间。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是一以贯之形成的,只有所有的语文教师形成了共识,才能改变旧有教学方式的痼疾,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