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一部投资不足400万人民币的小成本制作电影《疯狂的石头》一炮走红,29岁的导演宁浩,应该说是幸运的。
生于七十年代的宁浩,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其实,在他20岁来北京时,想法很简单——应该干点挣钱养活自己。于是,这位山西小伙子学了一段时间拍摄,就开始拍图片,100块钱拍一个胶卷。后来,宁浩开始拍摄专业MTV,据说曾经给朴树、金海心、屠洪纲等明星拍过。
其实,那段时间的宁浩,他的拍摄“生意”还真是挺火,一条MTV两万,一年能赚个几十万,这个时候,宁浩觉得真正的衣食无忧了,于是开始创作电影。
《疯狂的石头》这部电影的剧本,早是宁浩几年前就已经写完的。但直到刘德华策划的“亚洲新星导”计划,在看完了宁浩的作品之后,刘德华主动邀请他作为内地导演加入这个计划。
目前,有了名气的宁浩现在经常说:“我很清楚我绝对不是天才,我只是比较较劲儿。其实我看的电影并不多。”他对《中国新时代》表示:自己“只是一个加工员,领工资做产品而已”。
●《中国新时代》:可以说,您的电影掀起了关于小成本制作的争论,您又是如何看待这个话题呢?
宁浩:咱们国家是个特例,不能拿我们去跟韩国比跟美国比。韩国就那么点面积,他们搞了电影工业多少年,我们才多少年?咱们本身就是一个初中生,非要和博士后去比,这怎么可能?只有踏实地去学去追,先成为博士后了再说。
我觉得中国电影的问题,主要是才刚刚起步,农业式生产还不能满足工业化的市场经济的需要。工业生产一定是批量的、低成本的像其他一些工业化产品一样。我们每个人家里有多少奢侈品?有多少人家里有真正的意大利家具?结实耐用的才是最主要的消费市场,大多数百姓还是买天坛、宜家这样既有个性,价位又能接受的产品。
电影这个市场也是一样,如果总一味追求大制作、高水准,就如同只卖意大利家具,那这个市场会怎样?良性的电影市场,大中小成本的电影都需要。这就如同一个城市不可能只有大饭店一样,人们也需要街头大排档。”
●《中国新时代》:很多人关心,这样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给您带了多少收益?
宁浩:这个无所谓,我从中没有得到太多的“利”。因为电影拍到一半的时候,资金短缺,我就把我的片酬作为投资成本放进去。片酬也只有10万,拍摄中途资金不够自贴片酬进去也是很正常的事,我只是一个加工员,领工资做产品而已。
●《中国新时代》:从您的角度,如何评价目前中国的商业电影市场?
宁浩:说到中国电影为什么不能高速发展,那就看我们国家当前是不是急需电影工业。我们国家需要房地产业,一个房改政策出台就都有了,几乎是一夜之间的事。需要让汽车工业起来,政策稍微一倾斜就可以了,这是我们国家的优势所在。
不能站在自己的这个行业的角度看,还得站在国家角度看是不是需要。可能目前这个时期还不适合,这个时期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生活在城市的人也许迫切地要看电影,但生活在农村的人吃饭、温饱、医疗还是大问题。所以,谈论中国电影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要有全局观。凡事有先后,就像过桥,为了快速,就让最需要的先过。得把衣食住行先解决了。
●《中国新时代》:小成本投资的电影未来市场会如何?
宁浩:以往,除了冯小刚、张艺谋和陈凯歌拍的贺岁大片,我们这样的小投资电影,很少有观众会花钱进影院的。 但《疯狂的石头》出现,让观众又回到了影院。这肯定是一个好兆头,市场这块蛋糕还是很大的,只要走对路子,别说千万票房,几千万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