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探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p63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措施。农科大学生相对其他科类的学生,更具有创业的优势。然而,国内农业高校创业教育仍处在起步阶段,本文对农业高校如何开展创业教育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农科高校 创业教育模式 创业优势
  
  创业在促进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加快技术创新,以及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创业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逐渐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主要是指以开发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开展第二课堂,以及开设创业课程、资金资助、提供咨询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来的,要求把创业能力提高到与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1]。
  农科高校如何有效开展创业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农科高校毕业生的创业优势
  
  农科高校有其特殊性,毕业生创业具有一定的优势。
  1.1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是农科高校毕业生创业的良好机遇。
  党中央一直重视“三农”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会进一步加大,这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农业领域创业将享受到其中的政策倾斜。
  1.2农科高校具有科技创新优势,是农科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坚强后盾。
  很多农科高校向建立研究型高校的目标奋进,必然在科研加大投入和建设,国内知名农科高校里更是专家学者云集、重点实验室林立,先进的实验设备、良好的科研条件,给农科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农科高校毕业生甚至可以将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直接运用于农业产业,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在农业领域创业的低门槛,是农科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先决条件。
  目前,我国农户的农产品生产存在无序化,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食源性疾病和食源性中毒事件时有发生。随着《食品安全法》的颁布,我国力求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体系,农业生产正处于重大的转型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生产出让消费者放心的安全食品,一定会受到生活条件大大改善的消费者的追捧,受过专业教育的农科高校毕业生在其中无疑有着先天的专业优势。另外,农业生产的投入不大,一般在2—20万左右。在农业发展银行,他们仅凭身份信用,就可贷到一定金额农业项目贷款,这大大减小了创业融资的难度。
  
  2.农科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开展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我国开展创业教育是最近几年的事情,1999年,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创业教育做出了部署,拉开了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帷幕。2002年4月教育部召开了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特别强调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这引起了高校的普遍关注。目前,农科高校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学生对创业的认同度不高。
  首先,农科高校学生去基层创业存在观念障碍。本应发挥专业特长在农业领域一展身手的农科高校学生,由于大都来自农村,读书就是为了跳出农门,因此毕业后反而不愿意在农业领域从业。其次,学生认为创业难度太大。据调查,学生认为资金和社会关系成为学生创业最大的拦路虎,分别占38.1%和42.7%的比例[2]。没有资金,再好的理念和企划也只是纸上谈兵;缺乏社会关系这一重要资源的支持,学生在创业起步阶段就会面临举步维艰的困境。而这两项恰恰是农村子弟最欠缺的。
  2.2教学内容滞后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随着现代农业的兴起,农业产业化趋势逐渐明显,一些新兴科技如生物技术、光电技术等在传统农业上的应用,衍生出许多新兴农业产业,这些变化逐渐对农科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农科高校教学内容并未随之做出相应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注重基础,强调理论水平的提升,但对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而这些恰恰是创业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学校对如何开展创业教育缺乏系统的研究,创业教育教学的系统化程度较低。另外,学校缺乏创业教育的师资。农业高校教师普遍没有创业经历,其创业的知识和理论全部来源于书本和媒体,缺乏创业的第一手材料和感受,与实际需要联系不多、不深,造成创业教育与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存在脱节现象。
  2.3学生缺乏创业的良好素质和能力。
  学校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缺乏统筹安排。在就业的压力下,不少农科大学生创业意愿抬升,有的学校达到20%,但付诸实践者寥寥无几[3]。许多大学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看不上蝇头小利,往往大谈“第一桶金”,不谈赚“第一分钱”。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能力不强,缺乏社会经验和职业经历。喜欢纸上谈兵,创业设想大,市场预测普遍过于乐观。一些大学生没有完全形成独立的健全的人格,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容易放弃。
  
  3.农科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分析
  
  3.1成立专门研究队伍,总体部署教育措施。
  学校领导应高度认识到农科学生创业的巨大意义,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与学术性和职业教育等同的一种教育,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没有现成的教育模式可以借鉴。因此,学校要成立研究专班,研究如何发挥学校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组织创业团队开展具体的创业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和管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实际能力,不断总结适合农科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模式。
  3.2科学设置创业课程,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丰富的知识是创业的基础。因为,一般来说,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对客观规律认识越深刻,就有更快更好的预见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学校教务处应会同学校相应的研究部门,认真研究创业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科学开设相应的课程让学生选修。课程开设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创业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的提高,顽强意志品质、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以及创业态度、创造性与革新能力的培养,等等。另外,专业教育也要注重课程革新,不仅要做到教学内容适应农产产业化发展,更要引领农业产业的科学变革。总之,课程设置应注重实用、有效,并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紧密结合,使创业课程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以收到理论结合实践的良好效果。有条件的高校可与邻近高校互认学分,承认学生选修其他高校的相关课程。
  3.3积极利用各种手段,解决创业教育师资。
  针对高校缺乏创业教育师资的现状,学校人事部门首先可以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脱产学习和实习,提高教师的创业经历感受,让他们返校后作为创业教育的骨干教师。其次,学校在每年引进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时,可以安排为期半年左右的时间让专业教师去相关企业学习,提高他们对创业的认识,逐步提高学校有创业感受教师的比例,让他们把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育的始终。再次,可以聘任当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授,主讲相关课程。最后,还可以邀请创业成功的著名企业家来校为学生开展创业指导讲座,通过企业家的现身说法加深学生对创业的认识。
  3.4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创业氛围。
  学校宣传部门要利用各种渠道、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创业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学生的创业信心和勇气。首先,在校园醒目位置设立永久性宣传标语,宣传创业精神。其次,可以设立宣传栏,宣传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鼓励政策。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倡导下,全国各地政府不断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新政策、新举措。但政策举措,学生不一定能了解或理解,因此,学校要大力宣传和解读,打消学生创业的顾虑。再次,可以利用校园网,成立创业教育专栏。在校园网中,不仅可以进一步详细解读各省、各市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而且可以链接各种网络媒体对农科大学生的创业宣传报道。最后,可以成立校友创业专栏,展现校友成功创业的事迹材料,让学生感觉到创业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3.5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不要把眼光只盯着毕业后如何去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谋一个职位,要明白自己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求职者,还可以成为一个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引导农村生源学生认识到自身肯吃苦、动手能力强的优点,积极培养自己的适应性、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摒弃农村创业是一件丢人现眼的思想,加强对农科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欲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在毕业后自我创业。农科高校有不少创业成功的学子,他们用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创办农场、果园或蔬菜生产基地,学校应积极邀请他们回校做报告,充分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
  3.6积极搭建活动平台,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学校团委、学生工作处、校企合作办公室等部门要积极搭建活动平台,丰富学生创业活动经历,把创业知识转化为创业能力。
  3.6.1指导成立学生创业社团。成立学生创业社团可以把有创业理想、创业激情的学生集合在一起,通过社团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讨论等活动的交流、探讨,让学生获得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做一些创业前的心理和素质上的准备。
  3.6.2举行“校园创业计划”比赛。每年举行“校园创业计划”大赛活动,是加强学生创业实践的重要活动方式。“创业计划”也称为商业计划,是一无所有的创业者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向风险投资家游说,以取得风险投资的经营可行性论证报告。“校园创业计划”竞赛活动起源于美国高校,雅虎公司就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创业的气氛中诞生的。在国外大学的影响下,国内少数几所大学的创业教育也已经启动。清华大学创业者协会首开先河,竞赛与商业现实的距离拉得很近,比赛尚未结束,就传来一些创业小组正式成立公司,引来巨额风险投资的消息。农科院校具有自身的条件和特色,一直处在产—学—研的关键环节,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并与市场、生产结合紧密。开展“校园创业计划”大赛活动,可以在校园内营造一个激发学生创业的氛围;同时,学子以严谨、规范的形式进行创业操作,可以抓住机遇,用专业知识来谋取公司、企业经济上的支持,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创业活动的感性认识,引发和激励学生市场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3.6.3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学校可以积极搭建桥梁,寻找企业与学生创业合作的模式,借助企业已有的经济条件和生产优势来帮助学生实现创业理想。
  3.7学校出台鼓励政策,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3.7.1发挥科研老师的指导作用。众多的专家学者是农科高校的优势资源,科研教师经历丰富、科研成果丰硕,科研项目和经费有保障,能解决很多难题。但是农科高校的许多导师并没有意识到学生就业的困境,因此要转变教师观念,达成学生创业必要性的共识,争取科研教师的支持,给学生创业提供竞争力上的帮助。同时,还要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活动,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了解产业。
  3.7.2建立创业教育基地。学校可以在科研基地中专门开辟一块创业基地,免费给有创业热情的学生利用,积极推进创业实践市场化。创业教育伊始,学校教师可给予介入和帮助,但从长远来看,学生创业必须接受市场的考验,因为依赖老师,会影响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不利于其创业能力的提高。基地以商业模式建立,积极提高创业实践市场化强度,加大经济效益的考察力度,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以促进学生提高掌握市场规律的能力,增强面对市场竞争的勇气和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
  3.7.3设立创业激励基金。学校设立创业激励基金,学校财务部门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给有创业热情的学生创业提供贷款资金,解决在校学生模拟创业的资金难题。
  
  参与文献:
  [1]桑新民,邵伯栋.世纪结束年代的教育思考——“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讨论会综述[J].教师教育研究,1989,(6):41-44.
  [2]任湘,易自力,夏金星.湖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8,(9):80-83.
  [3]沈秀清,崔昌华,罗小云.农科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6,(3):45-46.
  
  项目来源: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等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2007d190)和长江大学教研项目“地方综合性大学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Y08009)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孙文学。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氯沙坦联合双氢克尿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天服氯沙坦50 mg、双氢克尿噻12.5 mg,观察降压疗效和对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影响,在治疗2、4、8周末记录血压、心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8周后血压明显下降(P<0.01),总有效率90%.治疗前后心率,肝、肾功能,血脂,血糖,血尿酸,电解质等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氯沙坦联合双氢克尿
目的 评价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术对代谢的影响.方法 本组33例(男21例,女12例)膀胱癌,均采用根治术膀胱全切、利用肛门括约肌控尿的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术行手术治疗,分析新膀胱引流管拔管前后血电解质、肌酐和尿素的变化以评价新膀胱对代谢的影响.结果 33例术后血电解质、肌酐和尿素均在正常范围,拔管前后电解质、肌酐和尿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例有轻度酸中毒.结论 Roux-y乙状结肠新膀
目的 探讨非穿透性小梁显微手术治疗青光眼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共46例(46眼),随机选择施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A组22例,22眼)或穿透性小梁手术(B组24例,24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眼压、滤过泡和视野等情况.结果 ①术后观察近50个月,A组眼压有较明显升高的趋势,眼压控制完全成功仅为5眼(22.73%),失败7眼(31.82%);B组完全成功11眼(45.83%),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