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刮了一阵大风莫明其妙变天 / 无缘无故心情灰 / 站在窗前感觉就算世界少了我 / 其实也无所谓……”
小树林里有人在唱孙燕姿的歌,唱得很好听。我随歌声向树林里走去。一个长发的女孩背对着我,像极了孙燕姿。她似乎有些忧郁,也应该很喜欢孙燕姿,能把燕姿的歌唱得这样好的人不多。我不知道她是怎样去理解的,至少她是懂的,我想。
我靠着一棵树坐下,微闭着眼睛,悄悄沉入到她的歌里。
“我想像个傻子一样笑着过一天 / 想要看着你的微笑相信有明天 / 想要留下每一分钟的感觉 / 偏偏这张脸在我意志脆弱无奈又胡思乱想害怕时就出现 / 不了解看不见 / 灰的脸我的脸。”
歌唱完了,那女孩幽幽地“唉”了一声,也坐下了。我没有鼓掌,也没有走开。我拿出随身听,插上耳机,把声音调到最大,塞上一只耳塞,《完美的一天》立刻流淌出来。燕姿刚好唱了“半天”时,那女孩慢慢站起身,自顾叹道:“什么时候,才有完美的一天呢?”
我看着她渐渐走远的背影,听完了“一天”,才出了小树林。
路过校广播站的时候,我习惯性地望了一下那里。原来一直关着的蓝玻璃窗,今天开了。一个女孩忧伤的脸镶嵌在窗框里。我看她的时候,她也正看着我。我被这突然的意外弄得愣了好一阵,隐约间,听见有孙燕姿的歌正从她那里凌乱地飘过来。
又过了一天,我到校广播站点了一首歌,并要求在放歌前插上这段话:“长发的‘孙燕姿’,当你遇到了不快,想到燕姿的歌是对的。但是你为什么没有想到她的歌除了表达一种心情,还可以帮助我们去走过不快呢?希望你的《梦不落》,永远像燕姿一样快乐!”
第二天,我正在教室里自习时,小新跑来告诉我,外面有个漂亮的女孩找我。我被惊了一下:“谁?”心里闪了一下“孙燕姿”这个名字又被自己否定了。我走出教室,看到一个很瘦很瘦的女孩,甚至比孙燕姿都瘦,高高的颧骨明显地凸现出来,衬托着两颗大大的眼睛,再加上一头长发,这应该就是小新说的要找我的漂亮女孩了。
看我走出来,她问道:“你是小武吗?”
“我是。你是……”
她微笑道:“我叫东琛。还有一个名字,叫‘长发的孙燕姿’。”
“你……你怎么……知道是我点的歌?”这次我是真的被惊了。
“呵呵,这个……下次能见面就告诉你。”她笑笑,跑走了。
小新跑过来拉着我的肩问:“她是谁啊?”
“她说她是‘孙燕姿’。”
“你们什么关系啊?”
“我也不知道。”
“啊?!”
我再次来到小树林,仍然坐在上次的树下。我打开了随身听,把一个耳机塞在左耳里。我习惯用左耳去听歌。
《完美的一天》已唱了三遍,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还不想走。左耳累了,于是换用右耳。声音似乎是来自遥远的地方,带着一种熟悉的陌生。其实一切都是这样,殊途同归,就比如说左耳听歌比右耳舒服一样,只是一种习惯。
就像现在,也许她也正在某一个地方,和我同时听着同一首燕姿的歌。
小新是这样来告诉我这个消息的:“哎呀,真是太巧了!”
“什么呀?
“你知道上次找你的那女孩是谁吗?”
“不知道。”
“这不是关键,你知道吗?她就是那个你我总在校广播里听到的那个妙不可言的声音!”
这应该是一个小说里的巧合。真的发生在我身上时,我才相信小说真的是来源于生活。
我没有想到与自己“梦里的那个人”会是这样认识的,而且她还能把孙燕姿的歌,唱得像孙燕姿唱的一样好听。我很高兴,又记起了她站在我面前时,她在对我笑,我也在对她笑。
但是我没有去校广播站找东琛,因为我不想让她知道我在找她。我认为如果我们真的该认识,就不应该刻意地去找对方。
东琛似乎不同意我的看法,她来找我了。
外面下雨了,我的心情突然明朗了。一直都盼着下雨,雨伞已在抽屉里待了好长时间了。放学后,正准备走时,东琛跑来了,她似乎也很高兴,可看到我手中的伞又显得有些失望。
“你不喜欢下雨吗?”她问。
“喜欢。”
“那你为什么不去亲近它呢?”她又问。
“我不正要去嘛!”
于是我告诉她,我不希望破坏雨在我心中的形象,雨在我心中总是静谧的、小孩的。
“我想你应该不止被雨淋得感冒一次吧!”她有点坏坏地望着我,很像孙燕姿调皮时的样子。我没有说话,拉着她,撑着伞走进了久违的雨里。
“好长时间没下雨了哦。对吗?”她说。
我没有回答,却说:“孙燕姿在《完美的一天》发行时,要在玻璃层里度过完美的一天,可那天下起了雨,许多歌迷不能来和她一起度过这一天,她很难过,却又希望大家都不要来,要是大家都着凉了,她会更难过。”
也是从那时起,她便有了在飘雨时向我“求助”的习惯。我问她为什么,而且总是向我求助。她说:“我喜欢雨,所以我不会带伞,但是我不能让它害我着凉,也不想躲在房间里错过它。而你也喜欢雨,还带着伞。就这样!”
对这我是很开心的,至少,她能在某个时候想起我。
日子过得很慢,我和东琛的故事,似乎比小说更具巧合性,但小说的发展老是考虑其合理性,而生活却从不考虑这些。
应该说,现在我和东琛已经很要好了,可我发现她对我来说,还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问她:“你怎么知道那天那首歌是为你点的?”
她笑了:“我喜欢孙燕姿,只要有人点她的歌,我都会格外关注的。那几天我的心情也正不好。看了你写的点播单,我觉得应该是为我点的——没想到真的是你!歌也真的是为我点的!”
东琛没有问我,我是怎么知道她不开心的。我偷看了她一下午。也就在那个下午,我才突然发现,还从来都没有听见过她在我面前唱一次孙燕姿的歌。
我就说:“唱个孙燕姿的歌,好吗?”她摇摇头:“我唱不好。”
东琛最终还是没有唱。
当我和东琛习惯了这个美丽的相识时,我也习惯了独自一人去小树林,但一次也没有叫上东琛。我一直期待着在那片美丽的小树林里,在燕姿的美妙歌声中,看见她的背影慢慢地,像梦一样地转过来。
燕姿的《完美的一天》大卖了。她说,这是她的第八张专辑了,里面承载的不仅仅是音乐了,其中更多的是生活,和自己的心灵感触。
我准备去找东琛时,她却先跑来了。她说她很开心,我说我也是的。她说她有个惊喜要告诉我,让我在第一次见面的地方等她。话一说完,她就像第一次和我说话时一样,一转身就跑开了。
第一次见面的地方?!应该不是我教室外的走廊。于是,我去了小树林。我想她也许那天知道我一直在那棵树后面。
我还是坐在那棵树下。这次我没有带上随身听。广播里整天都放着孙燕姿的歌,走在校园的哪儿,都会听到她可爱的声音。等人的过程是难熬的,可有燕姿的歌声相伴,对这些似乎也就不是很在乎了。
“播音到此结束,谢谢收听。”广播站的播音已经结束很久了,东琛还没有来。可我没有生气,我似乎早已就习惯了在这儿等她。
东琛一直没有来。
走在回教室的路上,路过广播站时,下意识地往那儿望了望。这是我在没认识东琛以前,和她的声音打交道时留下的习惯性动作,。
今天那块蓝色玻璃也开着,窗口里有一张脸,东琛的脸。
我慢慢走上去。她望着我,有泪珠慢慢滚出来。她努力笑了一下:“其实我并不是那个‘孙燕姿’,对吗?”
我望着她,不知道该说什么。是的,对我和东琛来说,这里才是我们第一次见面的地方。那天我从小树林里回来,就是在这里,第一次看见她镶嵌在窗框里的忧伤的脸。
“以前你每次从外面经过时,都会往这里看一会儿。我在里面透过蓝玻璃看着你的时候,常常就想这个男生会不会喜欢孙燕姿呢?那天看到你填的点歌单时,我突然想这会不会是你?歌单上你的班级和姓名都有……”东琛又努力笑了一下,“你不是一直都想听我唱燕姿的歌吗?”
我点了点头。
东琛唱的是孙燕姿的《心愿》:“忘了风还吹着我的脸/再一步又离天空近一点/白云山巅/梦想的蓝天/抬头就看得见幸福高不可攀的顶点……”
唱完了,她问:“我唱得好吗?”
“好!”如果不是因为她站在我面前,我一定会认为这就是燕姿唱的。
我知道,这就该是东琛说的要给我的“惊喜”!
后来,我才知道,这首歌东琛练了很久。
后来,我就常常在校园的广播里听到《心愿》。所有人都说是燕姿唱的,只有我知道那是东琛唱的。因为只有我能听见流动在歌里的忧伤。
再经过广播站时,我还是会习惯性地往那里望一下。而那扇蓝玻璃却再也没有打开过。我不知道坐在玻璃后面的东琛是否也在看着我。
我没有打算告诉东琛小树林的故事。
因为,我的“燕姿”从小树林一闪而过后,就再已没有出现过。而东琛,不是我的“燕姿”。
·作者自语·
我是怎样的一个我
我叫余小武,男,18岁,湖北省安陆市人,现就读于安陆一中,正处于高三的最后岁月。
朋友说我应是天生热情活泼的一个人,可我又喜欢什么也不做,只是安静地坐着,静静的让思绪漫无边际地流动,这时就喜欢拿起笔,把打篮球的激情全部注入笔下。
我喜欢去想喜欢一个个女孩,当我看到她时,或许就是东琛。我很难拒绝女孩儿的要求,当我写到拒绝时,心真的痛了,就像流星落下一样。
到了高三,还是一事无成。别人问起我的理想时,我竟难以找到一个可以应答的词语。
我是80后,我不喜欢无病呻吟,我写的东西至少在梦里发生过。其实,我是喜欢东琛的,真的!
小树林里有人在唱孙燕姿的歌,唱得很好听。我随歌声向树林里走去。一个长发的女孩背对着我,像极了孙燕姿。她似乎有些忧郁,也应该很喜欢孙燕姿,能把燕姿的歌唱得这样好的人不多。我不知道她是怎样去理解的,至少她是懂的,我想。
我靠着一棵树坐下,微闭着眼睛,悄悄沉入到她的歌里。
“我想像个傻子一样笑着过一天 / 想要看着你的微笑相信有明天 / 想要留下每一分钟的感觉 / 偏偏这张脸在我意志脆弱无奈又胡思乱想害怕时就出现 / 不了解看不见 / 灰的脸我的脸。”
歌唱完了,那女孩幽幽地“唉”了一声,也坐下了。我没有鼓掌,也没有走开。我拿出随身听,插上耳机,把声音调到最大,塞上一只耳塞,《完美的一天》立刻流淌出来。燕姿刚好唱了“半天”时,那女孩慢慢站起身,自顾叹道:“什么时候,才有完美的一天呢?”
我看着她渐渐走远的背影,听完了“一天”,才出了小树林。
路过校广播站的时候,我习惯性地望了一下那里。原来一直关着的蓝玻璃窗,今天开了。一个女孩忧伤的脸镶嵌在窗框里。我看她的时候,她也正看着我。我被这突然的意外弄得愣了好一阵,隐约间,听见有孙燕姿的歌正从她那里凌乱地飘过来。
又过了一天,我到校广播站点了一首歌,并要求在放歌前插上这段话:“长发的‘孙燕姿’,当你遇到了不快,想到燕姿的歌是对的。但是你为什么没有想到她的歌除了表达一种心情,还可以帮助我们去走过不快呢?希望你的《梦不落》,永远像燕姿一样快乐!”
第二天,我正在教室里自习时,小新跑来告诉我,外面有个漂亮的女孩找我。我被惊了一下:“谁?”心里闪了一下“孙燕姿”这个名字又被自己否定了。我走出教室,看到一个很瘦很瘦的女孩,甚至比孙燕姿都瘦,高高的颧骨明显地凸现出来,衬托着两颗大大的眼睛,再加上一头长发,这应该就是小新说的要找我的漂亮女孩了。
看我走出来,她问道:“你是小武吗?”
“我是。你是……”
她微笑道:“我叫东琛。还有一个名字,叫‘长发的孙燕姿’。”
“你……你怎么……知道是我点的歌?”这次我是真的被惊了。
“呵呵,这个……下次能见面就告诉你。”她笑笑,跑走了。
小新跑过来拉着我的肩问:“她是谁啊?”
“她说她是‘孙燕姿’。”
“你们什么关系啊?”
“我也不知道。”
“啊?!”
我再次来到小树林,仍然坐在上次的树下。我打开了随身听,把一个耳机塞在左耳里。我习惯用左耳去听歌。
《完美的一天》已唱了三遍,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还不想走。左耳累了,于是换用右耳。声音似乎是来自遥远的地方,带着一种熟悉的陌生。其实一切都是这样,殊途同归,就比如说左耳听歌比右耳舒服一样,只是一种习惯。
就像现在,也许她也正在某一个地方,和我同时听着同一首燕姿的歌。
小新是这样来告诉我这个消息的:“哎呀,真是太巧了!”
“什么呀?
“你知道上次找你的那女孩是谁吗?”
“不知道。”
“这不是关键,你知道吗?她就是那个你我总在校广播里听到的那个妙不可言的声音!”
这应该是一个小说里的巧合。真的发生在我身上时,我才相信小说真的是来源于生活。
我没有想到与自己“梦里的那个人”会是这样认识的,而且她还能把孙燕姿的歌,唱得像孙燕姿唱的一样好听。我很高兴,又记起了她站在我面前时,她在对我笑,我也在对她笑。
但是我没有去校广播站找东琛,因为我不想让她知道我在找她。我认为如果我们真的该认识,就不应该刻意地去找对方。
东琛似乎不同意我的看法,她来找我了。
外面下雨了,我的心情突然明朗了。一直都盼着下雨,雨伞已在抽屉里待了好长时间了。放学后,正准备走时,东琛跑来了,她似乎也很高兴,可看到我手中的伞又显得有些失望。
“你不喜欢下雨吗?”她问。
“喜欢。”
“那你为什么不去亲近它呢?”她又问。
“我不正要去嘛!”
于是我告诉她,我不希望破坏雨在我心中的形象,雨在我心中总是静谧的、小孩的。
“我想你应该不止被雨淋得感冒一次吧!”她有点坏坏地望着我,很像孙燕姿调皮时的样子。我没有说话,拉着她,撑着伞走进了久违的雨里。
“好长时间没下雨了哦。对吗?”她说。
我没有回答,却说:“孙燕姿在《完美的一天》发行时,要在玻璃层里度过完美的一天,可那天下起了雨,许多歌迷不能来和她一起度过这一天,她很难过,却又希望大家都不要来,要是大家都着凉了,她会更难过。”
也是从那时起,她便有了在飘雨时向我“求助”的习惯。我问她为什么,而且总是向我求助。她说:“我喜欢雨,所以我不会带伞,但是我不能让它害我着凉,也不想躲在房间里错过它。而你也喜欢雨,还带着伞。就这样!”
对这我是很开心的,至少,她能在某个时候想起我。
日子过得很慢,我和东琛的故事,似乎比小说更具巧合性,但小说的发展老是考虑其合理性,而生活却从不考虑这些。
应该说,现在我和东琛已经很要好了,可我发现她对我来说,还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问她:“你怎么知道那天那首歌是为你点的?”
她笑了:“我喜欢孙燕姿,只要有人点她的歌,我都会格外关注的。那几天我的心情也正不好。看了你写的点播单,我觉得应该是为我点的——没想到真的是你!歌也真的是为我点的!”
东琛没有问我,我是怎么知道她不开心的。我偷看了她一下午。也就在那个下午,我才突然发现,还从来都没有听见过她在我面前唱一次孙燕姿的歌。
我就说:“唱个孙燕姿的歌,好吗?”她摇摇头:“我唱不好。”
东琛最终还是没有唱。
当我和东琛习惯了这个美丽的相识时,我也习惯了独自一人去小树林,但一次也没有叫上东琛。我一直期待着在那片美丽的小树林里,在燕姿的美妙歌声中,看见她的背影慢慢地,像梦一样地转过来。
燕姿的《完美的一天》大卖了。她说,这是她的第八张专辑了,里面承载的不仅仅是音乐了,其中更多的是生活,和自己的心灵感触。
我准备去找东琛时,她却先跑来了。她说她很开心,我说我也是的。她说她有个惊喜要告诉我,让我在第一次见面的地方等她。话一说完,她就像第一次和我说话时一样,一转身就跑开了。
第一次见面的地方?!应该不是我教室外的走廊。于是,我去了小树林。我想她也许那天知道我一直在那棵树后面。
我还是坐在那棵树下。这次我没有带上随身听。广播里整天都放着孙燕姿的歌,走在校园的哪儿,都会听到她可爱的声音。等人的过程是难熬的,可有燕姿的歌声相伴,对这些似乎也就不是很在乎了。
“播音到此结束,谢谢收听。”广播站的播音已经结束很久了,东琛还没有来。可我没有生气,我似乎早已就习惯了在这儿等她。
东琛一直没有来。
走在回教室的路上,路过广播站时,下意识地往那儿望了望。这是我在没认识东琛以前,和她的声音打交道时留下的习惯性动作,。
今天那块蓝色玻璃也开着,窗口里有一张脸,东琛的脸。
我慢慢走上去。她望着我,有泪珠慢慢滚出来。她努力笑了一下:“其实我并不是那个‘孙燕姿’,对吗?”
我望着她,不知道该说什么。是的,对我和东琛来说,这里才是我们第一次见面的地方。那天我从小树林里回来,就是在这里,第一次看见她镶嵌在窗框里的忧伤的脸。
“以前你每次从外面经过时,都会往这里看一会儿。我在里面透过蓝玻璃看着你的时候,常常就想这个男生会不会喜欢孙燕姿呢?那天看到你填的点歌单时,我突然想这会不会是你?歌单上你的班级和姓名都有……”东琛又努力笑了一下,“你不是一直都想听我唱燕姿的歌吗?”
我点了点头。
东琛唱的是孙燕姿的《心愿》:“忘了风还吹着我的脸/再一步又离天空近一点/白云山巅/梦想的蓝天/抬头就看得见幸福高不可攀的顶点……”
唱完了,她问:“我唱得好吗?”
“好!”如果不是因为她站在我面前,我一定会认为这就是燕姿唱的。
我知道,这就该是东琛说的要给我的“惊喜”!
后来,我才知道,这首歌东琛练了很久。
后来,我就常常在校园的广播里听到《心愿》。所有人都说是燕姿唱的,只有我知道那是东琛唱的。因为只有我能听见流动在歌里的忧伤。
再经过广播站时,我还是会习惯性地往那里望一下。而那扇蓝玻璃却再也没有打开过。我不知道坐在玻璃后面的东琛是否也在看着我。
我没有打算告诉东琛小树林的故事。
因为,我的“燕姿”从小树林一闪而过后,就再已没有出现过。而东琛,不是我的“燕姿”。
·作者自语·
我是怎样的一个我
我叫余小武,男,18岁,湖北省安陆市人,现就读于安陆一中,正处于高三的最后岁月。
朋友说我应是天生热情活泼的一个人,可我又喜欢什么也不做,只是安静地坐着,静静的让思绪漫无边际地流动,这时就喜欢拿起笔,把打篮球的激情全部注入笔下。
我喜欢去想喜欢一个个女孩,当我看到她时,或许就是东琛。我很难拒绝女孩儿的要求,当我写到拒绝时,心真的痛了,就像流星落下一样。
到了高三,还是一事无成。别人问起我的理想时,我竟难以找到一个可以应答的词语。
我是80后,我不喜欢无病呻吟,我写的东西至少在梦里发生过。其实,我是喜欢东琛的,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