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景驻进心房,在孩子们的笔尖流淌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wa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到寒暑假,很多学生都会在父母的带领下,外出游玩。可父母们却常常抱怨,孩子游览了那么多地方,为什么还是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游记呢?
  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写好游记是有难度的。游览途中欣赏过那么多美景,又走过那么多地方,该选择哪些来写,又该如何写?这些都是困扰学生的问题。而在我们教材中,就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写景例文。如何把教材中的例文和学生的旅游生活相结合,传授给学生更准确的写作知识呢?笔者总结了以下四条经验:
  一、会取舍,让文字有重点
  游览过程中,涉及到的景点很多,但不可能把所有的景点都记录下来,否则就成了记流水账。因此,就需要让孩子们学会取舍,挑选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觉得最重要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景点来作介绍。
  例如,《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中,作者抓住了一碧如洗的天空、清澈見底的小河、热闹非凡的原野,来表现北大荒秋天独有的风光。其实,北大荒的湖泊、森林、湿地也是非常美的,可作者并没有都写,因为事无巨细地描写所有景点,势必会造成文字繁复,文章读起来也会冗长且缺乏趣味。
  同样,《九寨沟》一文中,作者只重点描绘了湖泊、瀑布和珍稀动物。我们都知道,九寨沟地处高海拔地区,自然风光极其优美,水是九寨沟的灵魂,“九寨归来不看水”是对九寨沟景色最真实的诠释。同时,又因有绝佳的生态环境,所以有近百种珍稀动物在此栖息。这样不难看出,作者介绍的湖泊、瀑布和珍稀动物都是九寨沟最具代表性的。
  由这两篇例文可以看出,写游记时,景点不在于多,而应精挑细选,果断地舍弃一些景点,找出最能代表当地特色的重要景点才是关键。
  二、细说明,让文字有厚度
  学生们外出游玩,在欣赏优美的自然景观的同时,还能接触到一些历史和文化气息浓厚的人文景观。我们在描述这类景点时,语言不仅要优美,还要准确、真实。因为在介绍这类景点时,要还原历史的真实。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写作人文景观的游记时,恰当地运用一些说明方法,让语言更具科学性、真实性,使描述的对象更加具体、详实,以此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秦兵马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这段文字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描绘了兵马俑坑的规模宏大。这种“宏大”一方面是通过几个具体的数字表现的:“19120平方米” “8000个” “230米” “62米” “14260平方米” “6000个左右”,另一方面又把俑坑和足球场的大小作比较,“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确实称得上规模宏大。
  这样一段简明扼要的文字,通过几个数字,就把兵马俑坑规模宏大的特点展现在我们眼前;又与足球场相比较,不得不让人对兵马俑的宏大规模心生赞叹。因此,学生在写作这一类型的游记时,引导他们在对景点真实描绘的基础上,恰当、合理地运用好说明方法,这样才能激发读者对各景点的向往、喜爱之情。
  三、善联想,让文字有灵性
  学生在描写游玩中所见到的景物时,除了要描摹出景物本身的特点外,最好还能写出因所见之景产生的令人向往的感觉。为了达到这样生动的效果,就需要加入联想的方法。在写景中运用联想,可以让景物更加生动形象,更细腻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让读者身临其境。如:
  “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西湖》)这句话中,把湖面比作银镜,这里的比喻就是一种联想。
  “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了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北大荒的秋天》)这段话把大豆和高粱当作人来写,这里的拟人也是一种联想。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雾凇》)这句话中由雾凇的壮美景象引发了赞叹,用岑参的诗句来描绘雾凇这一奇观再贴切不过了。这里的赞叹和诗句的引用,也都是联想。
  联想运用得好,可以使游记中的景物更具生活气息,能让景物在笔下熠熠生辉,绽放光彩,还能表达出对景物的独特感受。但也要学生们明白千万不要为了联想而联想,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不能脱离其本来的特点。当然,同一景物,由于观察者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联想结果。借助联想,就能把景物写得更加美好、更加生动,也会给读者带来更美妙的感受。
  四、巧过渡,让文字有顺序
  凡是好的文章都讲究行文流畅、自如,学生写游记也应如此。在游玩中,由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可以用步行的方式,也可以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不同的游玩方式,决定游记中段落之间该用何种过渡方法。
  《龟山汉墓参观记》是以这样三句话来连接全文的:“步入南面的甬道,只见一束红色的激光从墓内直射出来。”“穿过甬道,我们来到墓室。”“走进北甬道,导游让我们注意石壁下面的石槽。”这里的“南面、北、下面”都是表示方位的词语,对于这样景点之间距离较近的,用步行的方式就可以游玩的,我们可以用方位词来连接过渡。这样,景点之间过渡就会非常自然,整个游玩过程写起来也比较顺畅了。
  还有好多景点占地面积比较大,景区内有观光车、自行车、缆车、电梯等多种游览工具可以选择。这时,我们就可以借更换交通工具的写法,引出下一个景点。这样,段落之间的衔接就和游玩紧紧相连,景点之间的变化也不会显得突兀,文章就有了合理的顺序。
  综上可见,教材是学生写作的依托,也是教师进行写作教学的重要抓手。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写作知识点,给学生以准确的写作指导。山水好看,游记其实也并不难写。带上这四点写游记的“秘诀”,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去欣赏别样的风景,尽情描绘祖国的山河。愿那处处美景都能驻进孩子们的心房,在孩子们的笔尖流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上元小学)
其他文献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尽管如今年轻人痴迷于咖啡、奶茶,但骨子里仍有抛不掉的茶情节。作为古老中国的传承,茶文化代表中国行走在全球各地。形式是好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茶源自中国,普洱、铁观音、碧螺春等等也产自中国,而全球销量最大的品牌却是立顿。虽然大街小巷茶馆、饮茶会所、专卖店遍地开花,但利润却远差于星巴克。  中国茶叶如何打破僵局,如何在新营销模式下走的更远?
中华书局点校本《梁书》于文字校勘用力甚勤,实为迄今为止之最佳版本。然其中仍有可商之处。今仅就其若干职官名词之误略作辨析。 Zhonghua School Press School “Liang Sh
人类已经迈入21世纪,世界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已经形成,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