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业比武,他屡夺桂冠;器材革新,他硕果累累学术论文,他频频发表;书法比赛,他榜上有名文艺演出,他亮相央视……
他,不是名人,也不是明星。
他,只不过是沈阳军区某高炮团修理连的一名普通士官——向南林。
在短短的7年军旅生涯中,他先后被集团军树为“优秀士兵标兵”、“学习成才标兵个人”,被军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理论学习先进个人”、“装备技术士官优秀人才标兵’、“优秀新装备操作手”,荣立三等功、二等功各一次。
荣誉的背后是一段艰难跋涉的心路历程。采访中,笔者从向南林品味成功的人生感悟中受到很多启发。
用心做事事不难
1999年冬,向南林带着满腔热血和七彩梦想从巴山蜀水走进北国军营。他踌躇满志,正准备干出个样子来,未曾想得到的却是当头一棒——身材瘦小的他军事训练样样“打狼’!看着许多新战友都打起背包,满脸激情地去学驾驶、汽修、卫生员......向南林沮丧透了。
“用心做事事不难,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班长和连队干部都这样鼓励他,并帮他根据自身优势选择了“突破口”。在不久后团里组织的军事理论考试中,向南林脱颖而出,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这次小小的成功让向南林重新找回了自信。从此,不管做什么事,他都用心努力去完成。
向南林看到身边许多战友“宁肯训练掉层皮,也不坐下来去学习”,便开始琢磨:能不能总结一点理论学习的小窍门?为此,他先后通读了20余部理论书籍,记录整理了30余万字的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总结出了“集中组织时深学一点、餐前饭后见缝插针多学一点,联系实际勤交流学精一点”的理论学习方法,让官兵找到了理论学习的“金匙钥”,他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整理的《基本理论观点辅导教材》还被全师推广。工夫不负有心人。后来,向南林成为军区“理论学习先进个人”。
在跟着“师傅”学习装备修理过程中,向南林不但眼疾手快,还善于动脑思考,不断发现问题、琢磨问题、解决问题.当他看到指挥仪出现故障后,修理工仅能靠经验排除,没有章法可循,装备维修效率低,便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反复进行实际操作。经过半年的反复摸索揣摩,他终于总结出“听声初判、观表定位、按图推演、实地解难”排除故障四步法,大大提高了指挥仪修理效率。
向南林还把这一“成功定律”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快,他的书法绘画、文艺表演等特长的水平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几年来,向南林不但成为团里的文艺和书法绘画骨干,多次受命策划、导演、主持团里和驻地大型文艺晚会、书法绘画作品展等,还先后有10余幅作品在“腾龙杯’、“北海杯”等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被总装抽调到北京参加了文艺汇演。
以苦为乐乐无限
“苦与乐本身没有明显的界限,区别就在于你对生活的态度。”每当有人间起向南林追求卓越、追求成功苦不苦,他总是这样十分坦然地笑傲人生。
每年部队打靶演习结束后,总要有一批患上“疑难杂症”的装备送回武汉厂家修理,每次向南林都是自告奋勇,坐着火车露天平板、冒着数九严寒千里跋涉。为了抵挡寒风,在四周没有遮栏的列车平板上,向南林只好用稻草围个窝儿当帐篷,渴了他就喝口结冰的矿泉水,饿了他就啃块挂满霜的方便面,一连几天下来,整个人都被造得像个煤炭工人,经常被车站管理人员误认为是流浪汉。
“以苦为乐的人永远不知苦滋味!”面对别人“都这么老的兵了,还那么吃苦干啥”的不解,向南林却别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谈到向南林的吃苦精神,战友们都能随口讲出三两个故事给你听。一年夏天,向南林带着一组中央配电箱来到武汉进行大修,往返的路上需要办托运。可向南林担心装备受损、丢失,便决定自己背。就这样,他背着一百多斤重的装备换完汽车上火车,每一次上下车都累得满头大汗。由于超重,多次险些被乘务员当作“氓流”来罚款。
每次到武汉出差,向南林都当作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别人都外出游玩的时候,他却和工厂的师傅们一起检查、维修,晚上还一个人留在车间里练技能,做笔记,实在困了就在修理间里对付一觉。工厂的领导和师傅们被他的刻苦精神感动了,不但乐意向他传授技能,还经常无偿送给他工具、资料和零部件等。因此,每次出差,向南林都能满载而归,这也就是他乐于送修的“小九九”。
大家都说向南林是个自讨苦吃的人,这话一点儿也不假。前年初,刚刚在集团军军械装备修理比武中力挫群雄,一举捧回指挥仪修理专业冠军奖杯的向南林,连庆功酒还未来得及喝,便又投入到还未列装的某新型雷达的学习研究中。去年上半年,新装备一列装部队,向南林便主动请战,带领3名士官组成攻关小组,编写训练教案,制作维修课件,培训操作人员,使新装备列装当年就形成了战斗力。年底,他光荣地便被军区评为“装备技术士官优秀人才标兵”、“优秀新装备操作手”,走上了领奖台。
永不言败败转胜
采访向南林时,他曾给笔者读过这样一段话:“困境,能使强者成为英雄,也能使弱者成为懦夫。这是强者的进身之所,也是弱者的无底之渊。”其实,在向南林的从军旅途中,他总是个不幸的“失败者”。
对一名战士来说,考学、提干无疑是最大的梦想。可入伍七年来,这个梦想总是与他擦肩而过:他本来可以凭着优异的成绩考取军校,可轮到他时总是阴差阳错地失去机会,最后他只好报考了一所士官院校:毕业时,他本想回原部队参加工作,可没想到却被交流到一个新单位,这意味着一切都要重打锣鼓另开张,2005年士兵提干,人人都认为非这个曾荣获集团军“优秀士兵标兵’、“学习成才先进个人”等荣誉和成绩的士官向南林莫属,可命运又一次和他开了个玩笑,上级有关文件规定:“经过士官院校全日制学历班培训毕业的士官,不得推荐选拔”,就这样,向南林的军官梦再次破灭了。
“人生无坦途,把挫折看成遭遇人生就会失色,视为机遇生活就会多彩。”向南林就是这样一次次从失败走向成功。
2004年,为实现战损装备专家远程诊断,向南林向团党委建议研发“野战抢修综合支援系统”。很多人都认为这对于一个士官来说简直是异想天开,可他却不信这个邪。
想着容易做起来难。从设计方案,到技术攻关,向南林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很多好心的战友都劝他放弃,别砸了自己的“牌子’。可永不言败的向南林却坚信: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每过一道坎就离成功近一步!他跑院校、找专家、查资料,先后研读了《车载电子系统原理与操作》、《无线电通信原理》等40余种专业书籍,并经过数百次的反复试验,终于攻克了该系统的核心技术,研制出灵敏度高、性能稳定,符合实战需要的“新型野战抢修综合支援系统”,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几年来,向南林先后排除指挥仪、雷达等武器装备各种疑难杂症400余起,革新器材30余项,其中3项获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16项在师以上部队推广使用:撰写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指挥仪典型故障排除法》等20多篇论文在《军械装备维修保障理论与实践》等杂志上发表。
他,不是名人,也不是明星。
他,只不过是沈阳军区某高炮团修理连的一名普通士官——向南林。
在短短的7年军旅生涯中,他先后被集团军树为“优秀士兵标兵”、“学习成才标兵个人”,被军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理论学习先进个人”、“装备技术士官优秀人才标兵’、“优秀新装备操作手”,荣立三等功、二等功各一次。
荣誉的背后是一段艰难跋涉的心路历程。采访中,笔者从向南林品味成功的人生感悟中受到很多启发。
用心做事事不难
1999年冬,向南林带着满腔热血和七彩梦想从巴山蜀水走进北国军营。他踌躇满志,正准备干出个样子来,未曾想得到的却是当头一棒——身材瘦小的他军事训练样样“打狼’!看着许多新战友都打起背包,满脸激情地去学驾驶、汽修、卫生员......向南林沮丧透了。
“用心做事事不难,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班长和连队干部都这样鼓励他,并帮他根据自身优势选择了“突破口”。在不久后团里组织的军事理论考试中,向南林脱颖而出,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这次小小的成功让向南林重新找回了自信。从此,不管做什么事,他都用心努力去完成。
向南林看到身边许多战友“宁肯训练掉层皮,也不坐下来去学习”,便开始琢磨:能不能总结一点理论学习的小窍门?为此,他先后通读了20余部理论书籍,记录整理了30余万字的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总结出了“集中组织时深学一点、餐前饭后见缝插针多学一点,联系实际勤交流学精一点”的理论学习方法,让官兵找到了理论学习的“金匙钥”,他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整理的《基本理论观点辅导教材》还被全师推广。工夫不负有心人。后来,向南林成为军区“理论学习先进个人”。
在跟着“师傅”学习装备修理过程中,向南林不但眼疾手快,还善于动脑思考,不断发现问题、琢磨问题、解决问题.当他看到指挥仪出现故障后,修理工仅能靠经验排除,没有章法可循,装备维修效率低,便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反复进行实际操作。经过半年的反复摸索揣摩,他终于总结出“听声初判、观表定位、按图推演、实地解难”排除故障四步法,大大提高了指挥仪修理效率。
向南林还把这一“成功定律”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快,他的书法绘画、文艺表演等特长的水平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几年来,向南林不但成为团里的文艺和书法绘画骨干,多次受命策划、导演、主持团里和驻地大型文艺晚会、书法绘画作品展等,还先后有10余幅作品在“腾龙杯’、“北海杯”等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被总装抽调到北京参加了文艺汇演。
以苦为乐乐无限
“苦与乐本身没有明显的界限,区别就在于你对生活的态度。”每当有人间起向南林追求卓越、追求成功苦不苦,他总是这样十分坦然地笑傲人生。
每年部队打靶演习结束后,总要有一批患上“疑难杂症”的装备送回武汉厂家修理,每次向南林都是自告奋勇,坐着火车露天平板、冒着数九严寒千里跋涉。为了抵挡寒风,在四周没有遮栏的列车平板上,向南林只好用稻草围个窝儿当帐篷,渴了他就喝口结冰的矿泉水,饿了他就啃块挂满霜的方便面,一连几天下来,整个人都被造得像个煤炭工人,经常被车站管理人员误认为是流浪汉。
“以苦为乐的人永远不知苦滋味!”面对别人“都这么老的兵了,还那么吃苦干啥”的不解,向南林却别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谈到向南林的吃苦精神,战友们都能随口讲出三两个故事给你听。一年夏天,向南林带着一组中央配电箱来到武汉进行大修,往返的路上需要办托运。可向南林担心装备受损、丢失,便决定自己背。就这样,他背着一百多斤重的装备换完汽车上火车,每一次上下车都累得满头大汗。由于超重,多次险些被乘务员当作“氓流”来罚款。
每次到武汉出差,向南林都当作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别人都外出游玩的时候,他却和工厂的师傅们一起检查、维修,晚上还一个人留在车间里练技能,做笔记,实在困了就在修理间里对付一觉。工厂的领导和师傅们被他的刻苦精神感动了,不但乐意向他传授技能,还经常无偿送给他工具、资料和零部件等。因此,每次出差,向南林都能满载而归,这也就是他乐于送修的“小九九”。
大家都说向南林是个自讨苦吃的人,这话一点儿也不假。前年初,刚刚在集团军军械装备修理比武中力挫群雄,一举捧回指挥仪修理专业冠军奖杯的向南林,连庆功酒还未来得及喝,便又投入到还未列装的某新型雷达的学习研究中。去年上半年,新装备一列装部队,向南林便主动请战,带领3名士官组成攻关小组,编写训练教案,制作维修课件,培训操作人员,使新装备列装当年就形成了战斗力。年底,他光荣地便被军区评为“装备技术士官优秀人才标兵”、“优秀新装备操作手”,走上了领奖台。
永不言败败转胜
采访向南林时,他曾给笔者读过这样一段话:“困境,能使强者成为英雄,也能使弱者成为懦夫。这是强者的进身之所,也是弱者的无底之渊。”其实,在向南林的从军旅途中,他总是个不幸的“失败者”。
对一名战士来说,考学、提干无疑是最大的梦想。可入伍七年来,这个梦想总是与他擦肩而过:他本来可以凭着优异的成绩考取军校,可轮到他时总是阴差阳错地失去机会,最后他只好报考了一所士官院校:毕业时,他本想回原部队参加工作,可没想到却被交流到一个新单位,这意味着一切都要重打锣鼓另开张,2005年士兵提干,人人都认为非这个曾荣获集团军“优秀士兵标兵’、“学习成才先进个人”等荣誉和成绩的士官向南林莫属,可命运又一次和他开了个玩笑,上级有关文件规定:“经过士官院校全日制学历班培训毕业的士官,不得推荐选拔”,就这样,向南林的军官梦再次破灭了。
“人生无坦途,把挫折看成遭遇人生就会失色,视为机遇生活就会多彩。”向南林就是这样一次次从失败走向成功。
2004年,为实现战损装备专家远程诊断,向南林向团党委建议研发“野战抢修综合支援系统”。很多人都认为这对于一个士官来说简直是异想天开,可他却不信这个邪。
想着容易做起来难。从设计方案,到技术攻关,向南林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很多好心的战友都劝他放弃,别砸了自己的“牌子’。可永不言败的向南林却坚信: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每过一道坎就离成功近一步!他跑院校、找专家、查资料,先后研读了《车载电子系统原理与操作》、《无线电通信原理》等40余种专业书籍,并经过数百次的反复试验,终于攻克了该系统的核心技术,研制出灵敏度高、性能稳定,符合实战需要的“新型野战抢修综合支援系统”,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几年来,向南林先后排除指挥仪、雷达等武器装备各种疑难杂症400余起,革新器材30余项,其中3项获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16项在师以上部队推广使用:撰写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指挥仪典型故障排除法》等20多篇论文在《军械装备维修保障理论与实践》等杂志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