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源泉和思想理论库,弘扬红色文化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桃源县红色文化为核心,分析其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桃源县;红色文化;宣传;定位;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桃源丰富的红色文化底蕴和资源
1919年5月31日,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今桃源师范学校)的几百名学生走上桃源街头游行,她們以声泪俱下的演讲唤醒民众,以烧毁日货的行动表达抵抗外敌的决心。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张太雷的夫人王一知、瞿秋白的夫人王剑虹,被毛泽东誉为“今日武将军”的著名作家丁玲等,一群身穿白衫黑裙的女孩,就是从这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这所湘西北女子最高学府,成为了湘西北妇女干部的摇篮。
1934年11月16日浯溪河大捷是中央红军长征所发动的湘西攻势中一次较大的战斗,使桃源成为贺龙领导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战时期,桃源成为英勇抗战的“常德会战”主战场之一,县城和漆河等大镇,先后13次遭到日军飞机轰炸。桃源作为此次常德会战,增援友军和反击日寇的重要战场,付出沉痛的代价。
2007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老区。
二、桃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一)桃源县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桃源县努力挖掘红色文化,先后投入700多万元资金修复了一批革命旧址、革命遗迹等标志性建筑。目前,已完成了近代“桃源三杰”——宋教仁、覃振、胡瑛故居复原和“三杰亭”修建,湘西北第一个红色政权——徐溶熙苏维埃政府旧址、浯溪河红军烈士纪念碑、县城东街烈士纪念碑、红军长征大水田纪念地以及红二、六军团桃源指挥部旧址等革命遗址的修复工程,并修复了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故居,维修了早期中共湘西特委委员李庆兰、胡佐武等革命烈士墓地。同时,县文物部门还对全县的55处革命旧址全部入册,并对其中21处进行了立碑保护。
(二)桃源县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存在的现实问题。一是保护不到位 县内很多红色文化资源存在比较严重的保护不到位的情况,如红军长征大水田纪念地旧址是老旧木质结构,由于经费不足,长年失修,导致房体倾斜残破,遗址斑驳不堪;热市镇的棠梨岗抗日将士墓,不仅没有专门修缮,而且没有专人看护,说是烈士陵墓,其实是一堆无比荒凉的草丛。历史的遗迹遗址没有保护到位,使得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价值大打折扣。二是宣传不到位 红色文化遗址所在地红色文化氛围明显不足,甚至于遗址所在地的居民(包括在那个时代出生还没有故去的老人)并不清楚遗址的详细情况,年轻人就更不用说了,红色文化的传承存在的中断的危险。三是建设不到位 首先是红色景点趋同化现象严重。现在很多红色旅游景点基本上都是模仿当年的建筑,故居是仿旧木结构本地民居样式,内部陈设单一、相似;有些遗址翻新痕迹太浓,让人无法联想到其承载的历史内涵;其他碑、亭、陵之类的红色景点之间的风格差异较小。其次是有些红色景点基础配套设施跟不上。拥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地方大都是桃源县经济欠发达,交通便的地区,普遍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资金短缺等问题,在吃、住、行、娱、购、游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落后的问题突出。再次是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单一、缺乏新意。还停留在遗址参观、简单的图片和物品展示阶段,特别是展示的内容雷同,形式单调,旅游者在游览此类景点时均只能以参观为主,缺乏参与效应。
(三)桃源县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分析。首先是地理原因 当时留下来的红色文化遗迹大多散落于乡间,属于乡村红色文化遗产。这些拥有文化资源的乡村大多地处偏僻,交通不畅,使得有关文物的普查征集工作也会更加费力。
其次是开发模式 政府对短期投资大且效益不高的红色文化资源缺乏重视,降低其巨大的教育价值功能,反过来又致使保护开发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最后是村(居)民素质 由于很多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分布于边远农村,村民文化水平有限,而政府又未能很好的针对性地加强当地的资源保护意识教育,使得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既没得到政府的重视,也没有得到村民的保护。
三、桃源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一)通过各种途径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升影响力。对外,除了在报纸、电视新闻、网络等常见方式进行宣传外,还可以把当地的革命事迹拍成电影、纪录片,或者出版相关研究书籍等,加深人们对当地的了解和向往。此外,还可以定期召开由知名专家参加的学术研讨会,提高影响力。
对内,更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对本地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让本地人熟悉家乡的红色文化历史,更重要的是要继承和发扬家乡的红色文化传统和精神,增强自豪感、自信心以及干事创业的信念。
(二)正确定位,确立适合的发展方向和模式。有效依托自然景观,以“革命老区、名人故里、人间仙境”为口号稳步推进以发展乡村红色旅游为目的的红色旅游建设。具体的布局上,可以采取线形发展模式:
南线以西安大水田红军长征地革命遗址游与西安洞溪漂流、茶庵铺茶叶休闲旅游为一体,打造“瞻仰革命遗址、探险洞溪漂流、品尝茶旅文化”品牌;
中线以宋教仁故居、胡瑛故居、桃源三杰亭与桃花源的田园风光、乌云界的秀美古朴为一体,打造“追忆桃源三杰史、梦回渊明隐逸地、感受神奇乌云界”品牌;
东线以翦伯赞故居、浯溪河红军纪念碑、与枫树民族风情园和九龙山道教文化为一体,打造 “感受历史文化、领悟民族风情、问道九龙仙山”品牌;
北线以覃振故居、刘炎故居、董维键故居与徐溶熙苏维埃政权遗址、热市温泉休闲文化、星德山道教文化为一体,打造“走访名人故里、走进热市温泉、寻道星德山”品牌。
(三)转换思路,确立合适的开发利用主题。转换思路,在体验经济视野下对桃源红色旅游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譬如在挖掘辛亥先驱宋教仁先生故居的资源潜力时,不能是仅仅满足于争取到上级资金,建起一座仿旧的大宅子,而徒有四壁即可。而是应该围绕“渔父”的生平事迹及其情操理想,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复制一些有关资产阶级宪政史的实物、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建立一个世界宪政史的主题展馆。借助丰富的多种媒体形式,向游人展示世界宪政发展历史中的点滴和宋教仁先生为此做出的毕生贡献与成绩。再辅之以体验化的纪念品,避免出现其他红色文化开发利用中普遍表现出的纪念品缺乏创意、品位不高,质量粗糙、品种单一等问题。
关键词:桃源县;红色文化;宣传;定位;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桃源丰富的红色文化底蕴和资源
1919年5月31日,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今桃源师范学校)的几百名学生走上桃源街头游行,她們以声泪俱下的演讲唤醒民众,以烧毁日货的行动表达抵抗外敌的决心。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张太雷的夫人王一知、瞿秋白的夫人王剑虹,被毛泽东誉为“今日武将军”的著名作家丁玲等,一群身穿白衫黑裙的女孩,就是从这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这所湘西北女子最高学府,成为了湘西北妇女干部的摇篮。
1934年11月16日浯溪河大捷是中央红军长征所发动的湘西攻势中一次较大的战斗,使桃源成为贺龙领导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战时期,桃源成为英勇抗战的“常德会战”主战场之一,县城和漆河等大镇,先后13次遭到日军飞机轰炸。桃源作为此次常德会战,增援友军和反击日寇的重要战场,付出沉痛的代价。
2007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老区。
二、桃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一)桃源县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桃源县努力挖掘红色文化,先后投入700多万元资金修复了一批革命旧址、革命遗迹等标志性建筑。目前,已完成了近代“桃源三杰”——宋教仁、覃振、胡瑛故居复原和“三杰亭”修建,湘西北第一个红色政权——徐溶熙苏维埃政府旧址、浯溪河红军烈士纪念碑、县城东街烈士纪念碑、红军长征大水田纪念地以及红二、六军团桃源指挥部旧址等革命遗址的修复工程,并修复了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故居,维修了早期中共湘西特委委员李庆兰、胡佐武等革命烈士墓地。同时,县文物部门还对全县的55处革命旧址全部入册,并对其中21处进行了立碑保护。
(二)桃源县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存在的现实问题。一是保护不到位 县内很多红色文化资源存在比较严重的保护不到位的情况,如红军长征大水田纪念地旧址是老旧木质结构,由于经费不足,长年失修,导致房体倾斜残破,遗址斑驳不堪;热市镇的棠梨岗抗日将士墓,不仅没有专门修缮,而且没有专人看护,说是烈士陵墓,其实是一堆无比荒凉的草丛。历史的遗迹遗址没有保护到位,使得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价值大打折扣。二是宣传不到位 红色文化遗址所在地红色文化氛围明显不足,甚至于遗址所在地的居民(包括在那个时代出生还没有故去的老人)并不清楚遗址的详细情况,年轻人就更不用说了,红色文化的传承存在的中断的危险。三是建设不到位 首先是红色景点趋同化现象严重。现在很多红色旅游景点基本上都是模仿当年的建筑,故居是仿旧木结构本地民居样式,内部陈设单一、相似;有些遗址翻新痕迹太浓,让人无法联想到其承载的历史内涵;其他碑、亭、陵之类的红色景点之间的风格差异较小。其次是有些红色景点基础配套设施跟不上。拥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地方大都是桃源县经济欠发达,交通便的地区,普遍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资金短缺等问题,在吃、住、行、娱、购、游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落后的问题突出。再次是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单一、缺乏新意。还停留在遗址参观、简单的图片和物品展示阶段,特别是展示的内容雷同,形式单调,旅游者在游览此类景点时均只能以参观为主,缺乏参与效应。
(三)桃源县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分析。首先是地理原因 当时留下来的红色文化遗迹大多散落于乡间,属于乡村红色文化遗产。这些拥有文化资源的乡村大多地处偏僻,交通不畅,使得有关文物的普查征集工作也会更加费力。
其次是开发模式 政府对短期投资大且效益不高的红色文化资源缺乏重视,降低其巨大的教育价值功能,反过来又致使保护开发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最后是村(居)民素质 由于很多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分布于边远农村,村民文化水平有限,而政府又未能很好的针对性地加强当地的资源保护意识教育,使得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既没得到政府的重视,也没有得到村民的保护。
三、桃源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一)通过各种途径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升影响力。对外,除了在报纸、电视新闻、网络等常见方式进行宣传外,还可以把当地的革命事迹拍成电影、纪录片,或者出版相关研究书籍等,加深人们对当地的了解和向往。此外,还可以定期召开由知名专家参加的学术研讨会,提高影响力。
对内,更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对本地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让本地人熟悉家乡的红色文化历史,更重要的是要继承和发扬家乡的红色文化传统和精神,增强自豪感、自信心以及干事创业的信念。
(二)正确定位,确立适合的发展方向和模式。有效依托自然景观,以“革命老区、名人故里、人间仙境”为口号稳步推进以发展乡村红色旅游为目的的红色旅游建设。具体的布局上,可以采取线形发展模式:
南线以西安大水田红军长征地革命遗址游与西安洞溪漂流、茶庵铺茶叶休闲旅游为一体,打造“瞻仰革命遗址、探险洞溪漂流、品尝茶旅文化”品牌;
中线以宋教仁故居、胡瑛故居、桃源三杰亭与桃花源的田园风光、乌云界的秀美古朴为一体,打造“追忆桃源三杰史、梦回渊明隐逸地、感受神奇乌云界”品牌;
东线以翦伯赞故居、浯溪河红军纪念碑、与枫树民族风情园和九龙山道教文化为一体,打造 “感受历史文化、领悟民族风情、问道九龙仙山”品牌;
北线以覃振故居、刘炎故居、董维键故居与徐溶熙苏维埃政权遗址、热市温泉休闲文化、星德山道教文化为一体,打造“走访名人故里、走进热市温泉、寻道星德山”品牌。
(三)转换思路,确立合适的开发利用主题。转换思路,在体验经济视野下对桃源红色旅游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譬如在挖掘辛亥先驱宋教仁先生故居的资源潜力时,不能是仅仅满足于争取到上级资金,建起一座仿旧的大宅子,而徒有四壁即可。而是应该围绕“渔父”的生平事迹及其情操理想,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复制一些有关资产阶级宪政史的实物、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建立一个世界宪政史的主题展馆。借助丰富的多种媒体形式,向游人展示世界宪政发展历史中的点滴和宋教仁先生为此做出的毕生贡献与成绩。再辅之以体验化的纪念品,避免出现其他红色文化开发利用中普遍表现出的纪念品缺乏创意、品位不高,质量粗糙、品种单一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