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音乐教学中,孤独症儿童即兴表现的欲望是不容忽视的,他们由于疾病的原因,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只有对表现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时,才能诱发他们表现的欲望。在即兴互动中,他们随乐而动,随乐而奏,随乐而舞,激发了他们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唤醒了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在即兴活动中,得到音乐的快乐体验。
关键词 孤独症 音乐体验 尝试
在特殊音乐教育中,有些国外的音乐教学法,值得我们借鉴,如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等。
一、随乐而动
(一)随乐而动---语言中体验节奏。
几乎所有的孤独症儿童都有一定的认知缺陷,通常包括语言和直觉。有时音乐可以暂时越过认识过程而触及情绪和性格障碍,音乐体验可以忽视口头语言,而满足他们自我表达的需要。当孩子们注意到所听到的音乐,就会对音乐做出积极地反应,他们会变得非常兴奋或者着迷。将语言引入音乐教学,从孩子们熟悉的环境与事物入手,会使孩子们感到非常熟悉情切,语言为节奏教学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如在一年级新生入学时,我首先介绍了自己名字,并请学生做自我介绍,然后让大家一起呼唤小伙伴的姓名,并记住他们。班级中,学生的姓名有两个字,有三个字,“王红,彭小宇”,当用这样的节奏同时呼唤两个小伙伴时,简单又有变化的二声部已经在不经意间形成。(见课例一4)
(二)随乐而动--——新歌导入的前奏。
唱歌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在低年级中,教学时间一般占了较大比例。每一首歌曲,不但适合孤独症儿童的接受水平和认知规律,更融进了许多生动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怎样使学生对新歌的学习产生兴趣呢?导入是关键。选择一些适合表演的游戏歌曲,如《拍手歌》等,或以动物为题材的歌曲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歌曲《小青蛙打呼噜》的学习中,先请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模仿青蛙跳和青蛙打呼噜的动作,让他们产生要学习新歌的欲望,在兴趣的支持下,一直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知道了青蛙是一种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我们要保护好青蛙。
(三)随乐而动——即兴创作的动力。
音乐是以听觉为基础的,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以身体运动来即兴体验音乐,从中得到感受和认知。如在听赏乐曲《玩具兵进行曲》时,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了音乐所描绘的故事以后,学生们随着音乐声模仿吹喇叭,敲小军鼓开始游行的场面,他们一会儿踏着进行曲的节奏昂首阔步,一会儿相互嬉戏,把顽皮的小骑兵表现的惟妙惟肖,当尾声中半音阶出现快速下行滑音时,我请学生摆个造型定格,在轻松地氛围中,同学们互相看着自己的造型,课堂中充满了欢声笑语。在即兴音乐体验中,学生们通过各种神态和动作,体验了进行曲的节拍,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意识。
(四)随乐而动——艺术综合的催化剂。
艺术是相通的,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鼓励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当学生在音乐听赏活动中,情感引起共鸣时,非常渴望将自己的联想通过五彩的画笔描绘出来。在音乐教学中,我还进行了美术与音乐互补的探索,将听赏与美术教学结合起来。(见课例三4-8)
二、随乐而奏
在音乐教学中,打击乐器对于孤独症儿童具有新异性和很强的刺激作用。这些无需技巧准备的乐器,为孩子们参与和体验音乐找到了捷径。以最简单的音乐技术,调动参与者最大限度的将身心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打击乐器在所有乐器组中,音色最独特、最丰富,演奏技巧最简单,在孩子们的眼中,这些乐器又是诱人的玩具,对于诱发儿童即兴演奏、即兴创作的欲望会产生非常理想的效果。一个儿童,拿着一件小敲击乐器,从最简单的节奏即兴表演,他们充分享受了音乐给与的快乐,亲自参与音乐活动的快乐体验。(见课例三4)
三、随乐而舞
以即兴的方法让孤独症儿童作为表演者充分参与音乐,在充满激情的动作、舞蹈语言融合中,直接感受音乐。在一连串的视听动活动中,在大脑机能的多感官刺激下,即兴表演,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感知能力得到发展。更进一步培养了儿童的思维想象与肢体动作协调能力,促进了孤独症儿童与人交往的能力。
随乐而舞,是孤独症儿童在音乐的感染下,通过肢体运动,将音乐和歌曲的内容发展成特点的动态体语,将生活中有特点的事物用肢体语言即兴表达出来,将捕捉到的动物形象用肢体语言即兴表达出来。歌唱是音乐教学中感受体验审美情感最直接的手段,当儿童熟悉了曲调和理解了歌词,适当的配合身体动作进行表演,能更好的使感情外化,让学生在音乐课中动起来,让他们将自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即兴的表达出来,使他们表现美的个性得到张扬,表现美的能力得到提高。在表演中直接感受音乐,如在听赏歌曲《小燕子》时,我启发学生展开对“飞”的想象,我就是一只快乐的小燕子,在蓝天中自由自在的飞翔,学生们张开翅膀,模仿小燕子一会儿飞到田野,一会儿飞到草地,勤劳可爱的小燕子形象,通过肢体言语表达的栩栩如生,由于没有固定“飞”的模式,伴随着音乐的起伏,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肢体模仿做出小燕子的各种飞舞动作。在表演中,孩子们“飞”的那么自信,“飞”的那么开心,把对音乐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即兴的表现出来,真正感悟了表演的美,并创造了美。
关键词 孤独症 音乐体验 尝试
在特殊音乐教育中,有些国外的音乐教学法,值得我们借鉴,如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等。
一、随乐而动
(一)随乐而动---语言中体验节奏。
几乎所有的孤独症儿童都有一定的认知缺陷,通常包括语言和直觉。有时音乐可以暂时越过认识过程而触及情绪和性格障碍,音乐体验可以忽视口头语言,而满足他们自我表达的需要。当孩子们注意到所听到的音乐,就会对音乐做出积极地反应,他们会变得非常兴奋或者着迷。将语言引入音乐教学,从孩子们熟悉的环境与事物入手,会使孩子们感到非常熟悉情切,语言为节奏教学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如在一年级新生入学时,我首先介绍了自己名字,并请学生做自我介绍,然后让大家一起呼唤小伙伴的姓名,并记住他们。班级中,学生的姓名有两个字,有三个字,“王红,彭小宇”,当用这样的节奏同时呼唤两个小伙伴时,简单又有变化的二声部已经在不经意间形成。(见课例一4)
(二)随乐而动--——新歌导入的前奏。
唱歌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在低年级中,教学时间一般占了较大比例。每一首歌曲,不但适合孤独症儿童的接受水平和认知规律,更融进了许多生动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怎样使学生对新歌的学习产生兴趣呢?导入是关键。选择一些适合表演的游戏歌曲,如《拍手歌》等,或以动物为题材的歌曲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歌曲《小青蛙打呼噜》的学习中,先请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模仿青蛙跳和青蛙打呼噜的动作,让他们产生要学习新歌的欲望,在兴趣的支持下,一直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知道了青蛙是一种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我们要保护好青蛙。
(三)随乐而动——即兴创作的动力。
音乐是以听觉为基础的,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以身体运动来即兴体验音乐,从中得到感受和认知。如在听赏乐曲《玩具兵进行曲》时,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了音乐所描绘的故事以后,学生们随着音乐声模仿吹喇叭,敲小军鼓开始游行的场面,他们一会儿踏着进行曲的节奏昂首阔步,一会儿相互嬉戏,把顽皮的小骑兵表现的惟妙惟肖,当尾声中半音阶出现快速下行滑音时,我请学生摆个造型定格,在轻松地氛围中,同学们互相看着自己的造型,课堂中充满了欢声笑语。在即兴音乐体验中,学生们通过各种神态和动作,体验了进行曲的节拍,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意识。
(四)随乐而动——艺术综合的催化剂。
艺术是相通的,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鼓励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当学生在音乐听赏活动中,情感引起共鸣时,非常渴望将自己的联想通过五彩的画笔描绘出来。在音乐教学中,我还进行了美术与音乐互补的探索,将听赏与美术教学结合起来。(见课例三4-8)
二、随乐而奏
在音乐教学中,打击乐器对于孤独症儿童具有新异性和很强的刺激作用。这些无需技巧准备的乐器,为孩子们参与和体验音乐找到了捷径。以最简单的音乐技术,调动参与者最大限度的将身心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打击乐器在所有乐器组中,音色最独特、最丰富,演奏技巧最简单,在孩子们的眼中,这些乐器又是诱人的玩具,对于诱发儿童即兴演奏、即兴创作的欲望会产生非常理想的效果。一个儿童,拿着一件小敲击乐器,从最简单的节奏即兴表演,他们充分享受了音乐给与的快乐,亲自参与音乐活动的快乐体验。(见课例三4)
三、随乐而舞
以即兴的方法让孤独症儿童作为表演者充分参与音乐,在充满激情的动作、舞蹈语言融合中,直接感受音乐。在一连串的视听动活动中,在大脑机能的多感官刺激下,即兴表演,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感知能力得到发展。更进一步培养了儿童的思维想象与肢体动作协调能力,促进了孤独症儿童与人交往的能力。
随乐而舞,是孤独症儿童在音乐的感染下,通过肢体运动,将音乐和歌曲的内容发展成特点的动态体语,将生活中有特点的事物用肢体语言即兴表达出来,将捕捉到的动物形象用肢体语言即兴表达出来。歌唱是音乐教学中感受体验审美情感最直接的手段,当儿童熟悉了曲调和理解了歌词,适当的配合身体动作进行表演,能更好的使感情外化,让学生在音乐课中动起来,让他们将自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即兴的表达出来,使他们表现美的个性得到张扬,表现美的能力得到提高。在表演中直接感受音乐,如在听赏歌曲《小燕子》时,我启发学生展开对“飞”的想象,我就是一只快乐的小燕子,在蓝天中自由自在的飞翔,学生们张开翅膀,模仿小燕子一会儿飞到田野,一会儿飞到草地,勤劳可爱的小燕子形象,通过肢体言语表达的栩栩如生,由于没有固定“飞”的模式,伴随着音乐的起伏,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肢体模仿做出小燕子的各种飞舞动作。在表演中,孩子们“飞”的那么自信,“飞”的那么开心,把对音乐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即兴的表现出来,真正感悟了表演的美,并创造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