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合宜地说“不”

来源 :妇女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cheap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中国传统教育的某些方面正遭到诟病,比如我们教育孩子要乖,要听话,要服从权威,别惹事,却否定他们的独立思考,限制甚至不允许他们果敢拒绝,完全忽略他们对于“感到不舒服的人或事”可以报以排斥情绪和警惕的直觉。有关调查显示,我们身边80%的儿童性侵事件是由熟人所为。因为加害人是熟人,是成年人,甚至是老师或长辈,受害儿童往往不敢或羞于说“不”。有人认为,这正是我们不恰当教育留下的后遗症。有些教育专家呼吁,我们要教会孩子在某些情况下敢于说“不”,以恰当的方式拒绝自己不想做的事——以一种礼貌的、坚定的、不容侵犯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同时,家长还应教孩子学会尊重别人说“不”的权利。
  你的“爱之语”是什么?
  (靳女士,37岁,图书管理员)
  我是在军人家庭长大的。部队大院里的叔叔伯伯们对小朋友表达爱的方式如出一辙,每次都是摸一下我的头叫声“小鬼”。
  一双双被枪杆磨出老茧的大手,不但弄乱了我的刘海,而且把我的前额磨得生疼。更让我感到被冒犯的是,军人训练狼狗也是这样的——摸摸头,叫声口令。狼狗都喜欢这种亲昵的方式,摇着尾巴。可我不是狗,对此很反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反抗。当他们向我伸出手来时,我要么低头假装捡东西,要么一边喊“我要迟到了”一边逃跑……身为军人的父亲经常批评我:“小鬼,怎么这么不领情?”
  上小学之后,我随着复员的父亲来到深圳。在这里,人们表达友好的方式比较文明。不过,我偶尔还会梦到那一双双大手,带给我难以名状的愤怒和绝望。
  很多年以后,我当年的经历又在我女儿波波身上重演了。我老公是维吾尔族人,波波长得像个洋娃娃。我有几个童心未泯的女同事,喜欢把波波当作“芭比娃娃”——摸她翘起的睫毛、亲她莲藕般的手臂,甚至掀起她的裙子摸她胖肚子上的皱褶……
  碍于面子,我不好拒绝,只能减少与她们的接触,可很多人还是避不开。比如,邻居一见波波就捏她的手臂,善意地说:“像个肉嘟嘟的粉团。”
  1岁前,波波恨恨地看着人家;1岁以后,她拼命挣扎,甚至打人、咬人。别人都说波波脾气坏,我却意识到:波波和我小时候一样,对这种“看似无害却令人难受”的身体接触非常反感。
  为了不造成心理阴影,我替不会讲话的波波代言,委婉地对别人说:“谢谢您这么喜欢波波,但波波不太喜欢抱她捏她的方式,咱能不能换种方式?”
  经过几次解释,人们开始改变与波波互动的方式,由原来的“下手”变成了动嘴——用语言来沟通。大家发现,波波脾气并不坏,而且很爱笑。
  波波会说话后,我训练她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我告诉她:“身体属于你自己,如果你不愿意,别人不能碰你。”我用芭比娃娃给她做示范并告诉她:“无论是捏、亲、摸、咬,还是不怀好意地看,都是不恰当的,你都可以不接受。”我给她买了珊蒂·克雷文著、茱蒂·柏斯玛绘制的《不要随便摸我》,还买了玛西·阿博夫著、凯瑟琳·加特纳绘制的《让孩子学会说“不”》,一边读绘本一边告诉波波如何分辨两种性质的“身体接触”:
  第一种是“红牌接触”(即“危险的身体接触”)。有人故意碰到“游泳衣盖住的地方”,这种情况要立刻“罚下场”。我训练波波学习说“住手,我要报警”或“我要告诉妈妈和老师”等警告语。
  第二种是“黄牌接触”(即“过度的身体接触”)。有人善意地碰到其他部位,比如脸、手臂、脚掌、胳肢窝等。这种情况,我让波波根据自身的感受来决定是否制止对方。比如,有人摸脸表示问候,摸一次波波可以忍受;如果继续摸,波波就受不了了。这时候,我鼓励她明确地说出自己的请求和感受,比如说:“请不要摸我好吗?这样做让我感觉很不舒服。”
  有些身体接触,在我们大人看来是小事,比如有人喜欢拿掉她的蝴蝶结,让她波浪般的头发披散下来。但波波对此反应很强烈,甚至觉得是奇耻大辱。当波波提出抗议时,我总是尊重并且支持她。就算会得罪人,或者让别人难堪——事后我会悄悄道歉,但是我用自己的支持来告诉波波:她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她可以决定“过度的身体接触”该在什么时候停止。
  有时候波波不敢说“不”,我就观察她的表情,替她说。有我撑腰,波波胆子大了,会提出抗议。当她的抗议不起作用时,还会来找我帮她解决。比如,我们小区有个小男孩常趁波波不注意,凑过来亲她一下。波波抗议几次都无效。男孩的奶奶甚至以“强吻”为荣。于是,我带着波波拜访了男孩的父母,告诉他们:“虽然波波很小,但是我尊重她对自己身体的主权,我希望别人也尊重她。”沟通后,小男孩得到教育,再不敢“强吻”了。
  波波上幼儿园之后,我教她尽量使用礼貌的方式说“不”。根据美国盖瑞博士《爱之语》一书,我告诉波波:“就像每个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一样,爱的语言也分为五种,分别是:身体的接触、赞美的语言、精心的陪伴、周到的服务和馈赠礼物。”我给波波做了一张“爱之语”测试卷,结果证明她的“爱之语”是赞美的话语。
  我说:“很多人的‘爱之语’是身体的接触,所以他们喜欢用‘黄牌接触’的方式表达友好。你可以礼貌地告诉别人你的‘爱之语’是什么,这种说‘不’的方式大家都容易接受。”
  波波如法炮制,效果很好。当熟人要抱她的时候,她就说:“阿姨,你夸我我很高兴,但是我不喜欢人家抱我。因为我的‘爱之语’是赞美的话,你的‘爱之语’是什么?”
  波波上幼儿园中班以后,班主任常常拥抱每位孩子,当然由于波波乖巧可爱,她常会被多抱几下。波波礼貌地跟老师介绍了自己的“爱之语”:“老师,我的‘爱之语’是赞美的话。所以我更喜欢你夸我,不是抱我……”
  老师大吃一惊,她都没听说过“爱之语”这回事儿。经过我的解释,老师深有感触,说:“我一直以为每个孩子都喜欢拥抱和触摸,看来我错了。我也要学会用不同的‘爱之语’来满足不同的孩子。”
  赋予孩子说“不”的权利   (刘先生,33岁,国企职工)
  我儿子刘钦增今年5岁。他温和听话,脾气很好,只是,他在幼儿园却有两件事让我一直困扰、烦心,那就是睡午觉和解大便。
  每天午睡时,生活老师坐在钦增身边监督,都无法让他入睡,因此他一直得不到五角星。钦增苦恼地问我:“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别人会想睡,而我只想玩?”
  此外,钦增从小有个习惯,每天要大便两三次,老师很不耐烦。因为担心惹老师生气,钦增渐渐地变得害怕上厕所,甚至出现了便秘。我们再三跟他说:“解大便不是做错事。”可他还是很紧张,甚至觉得自己“坏”,觉得自己是“臭孩子”:“爸爸,如果我拉在裤子上,老师会凶我吗?”“我可不可以不上幼儿园?”
  我向一位做教育工作的同学咨询。他建议我阅读爱尔兰马丁·韦德尔著、芭芭拉·福斯绘的《你睡不着吗?》一书,并让我从家长的角度自我反思。
  在这个温馨的绘本中,大大熊以平等的语调问迟睡的儿子:“你睡不着吗,小小熊?”“怕什么呢,小小熊?”“怕什么黑呢?”……
  在同学的帮助下,我反思自己遇到类似情况时的反应。每天晚上,钦增拖到11点还不睡,我就劈头盖脸地斥责他:“怎么还不睡?为什么毫无睡意?你在影响大人睡眠知道吗?”
  绘本中的大大熊在孩子睡不着时为孩子开灯,甚至抱孩子去看月亮和星星。这种对孩子“另类身体感受”的完全接纳,也让孩子学会了接纳自己。而我们却不允许钦增对“按规定睡觉、按规定大便”等规矩说“不”,我们一直将他与别的小孩作比较:“别的小朋友都睡了。”或者说:“人家都是一天解一次大便……”
  这个绘本和相关辅导让我明白,孩子出现的问题,其实根源在我们大人身上。于是我调整了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尝试多问钦增几个“为什么”。我还告诉钦增:“很多孩子都有睡不着的经历,也有拉大便失常的经历。身体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然而这并不代表别人可以嘲笑你。如果同学、老师因此冷落、孤立或嘲笑你,你要勇敢地说‘不’。”
  我和老师进行了沟通:我真诚地表达感谢,也为钦增给她们“增加了工作量”而致歉。我请求她们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对钦增的要求有一定弹性,比如允许钦增午睡时睁着眼睛,可以在床上悄悄翻身;要拉大便的时候可以悄悄去洗手间,不用举手报告等。
  钦增渐渐感到家长和老师对他的接纳,便秘状况逐渐好转。然而,还是有被小朋友嘲笑的时候。有一次,有人笑他是“大便王”,钦增鼓起勇气按照我教的对那个孩子说:“不!我不许你嘲笑我!再笑我就告诉老师!”果真,那个孩子再也不敢嘲笑他了。
  我们学习站在他的立场,体会他的感受,尊重他说“不”的权利。这些做法让钦增渐渐有了自信和底气。他不再那么唯唯诺诺,敢于向我们表达自己的感受了。举个例子:我弟弟的女儿特喜欢“挠痒痒”的游戏,于是我弟弟就以为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这么玩。每次他到我家,都会抓着钦增挠痒痒。每次钦增都发出夸张的笑声,甚至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有一天钦增鼓足勇气告诉我:“我不要被叔叔挠痒痒,我好讨厌这样。”
  我吓了一跳。我一直认为孩子笑就说明他很快乐。没想到钦增说:“笑是我控制不住的,其实我很想哭,很害怕……”
  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告诉叔叔呢?”
  钦增说:“我说了,可叔叔说不让他挠就不带我踩蟑螂,怎么办?”踩蟑螂是一种投币游戏。
  我告诉他,有礼貌地拒绝不会惹怒叔叔,更不会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我鼓励他下次叔叔挠他的时候先躲开,然后坚定地说“不”。
  当叔叔再次上门时,钦增故意和他保持一定距离。当叔叔伸手要抓他时,他马上躲到我背后,从我腿缝里对叔叔说:“不!我不喜欢你挠我!”
  我弟吃了一惊,不过还是尊重了钦增的要求,并在饭后又带他去踩蟑螂了。
  从这件事情上,钦增学会了如何说“不”。我继续引导他,如何讲得更委婉一点,比如告诉别人自己的感觉:“我会很痒的。”“我会很害怕。”“我不喜欢这样。”
  教孩子合宜地说“不”
  (陈先生,心理学专家)
  在咨询工作中,我遇到过很多成功却不快乐的人。他们有高学历、高收入、好人缘和好口碑,可都觉得自己戴着面具、扮演着“高大全”的角色,活得既不真实又不安全。了解他们的成长史,我发现绝大多数人在童年时都被父母教育得很“乖”。他们没有机会说“不”,也没有培养起为自己划定界限的能力。
  从中我感悟到:教孩子说“是”,是培养孩子顺服与秩序的关键点;教孩子说“不”,是赋予孩子自由与界限的关键点;教会孩子用合宜的方式说“不”,是教导孩子礼仪和情商的关键点。这三个方面,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应该相辅相成,均衡发展。
  所以,今天我们讨论教孩子说“不”,前提应该是孩子已经在健康(如吃饭)、卫生(如刷牙)、责任(如上学)等方面学会了说“是”。这样,我们赋予孩子说“不”的权利,就不是纵容孩子任性,而是尊重孩子的感受,给孩子真正的自由。
  具体如何操作?我想应该因人而异:
  权威型的家长们要反思:当孩子说“不”的时候,你是否会一味地否定和打压?当孩子觉得某些人的身体触碰——特别是长辈和熟人打招呼——令自己讨厌的时候,你是否觉得孩子太夸张、太敏感、太孤傲?孩子是否不太敢说“不”,或者他们已经习惯了压抑自己?这样的家长们可借鉴案例中刘先生的经历,多对孩子说“疑问句”。比如:“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这样想一定有你的道理,告诉我好吗?”家长们要记住:不要给孩子的感觉“定罪”。感觉是中性的,孩子的感觉无论听起来多么奇怪,都有其理由。倾听他们的感觉,鼓励他们描述自己的感觉,是建立亲密亲子关系的秘钥。
  民主型的家长们也要反思:孩子一说“不”,你是不是就让步呢?你有没有为孩子说“不”设立一定的界限?你有没有教孩子尊重别人说“不”的权利?我曾经见过一个很会自我保护的小女孩,却喜欢掀别人的裙子逗乐。显然,她的家长没有教会她尊重别人的身体自主权。民主型的家长常会容忍孩子用不恰当的方式说“不”,比如打人、骂人、不礼貌、歇斯底里等。这样的家长要引导孩子考虑别人的感受,顾及对方的面子,不让情景太难堪。案例中的靳女士找到了一种很好的办法——“爱之语”。借助这样的性格测试和相关书籍,她引导孩子明白爱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她教孩子理解别人与自己的不同之处,从而教会孩子礼貌地、智慧地、充满感恩地去拒绝别人。
  总而言之,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每天都面临孩子各种各样的“无理要求”,家长拒绝孩子时的反应就是孩子学习说“不”的模板。如果我们能坚定地表达立场,同时也富有同理心地倾听孩子的感受,耐心地告诉孩子自己说“不”的原因,孩子就会从中明白他日后该如何对别人说“不”。
  在家庭教育中,自由与规矩、授权与界限、爱与管教,应该是共存的。家长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并言传身教,就一定能培养出阳光快乐、勇敢坚定的孩子。
  〔编辑:冯士军〕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改不断深入下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更是要培养并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动手解决问题能力。小学数学知识本身具备的一些特点使得其能够作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和提升的有效媒介。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现行教育教学法下小学数学教学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价值较低,本文也将就如何通过教育教学方法创新这一方式来进行小学恒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数学 独立
每个人都管皮皮的爸爸叫爷爷,只有皮皮管他叫爸爸。当然,不是在嘴上叫,而是在心里,因为皮皮是不会说话的。  皮皮是一个小木偶。刚被造出来的时候,他还是崭新崭新的,而爸爸头发也没有花白。十几年过去后,皮皮脏了,旧了;爸爸也瘦了,老了,笑起来的时候,脸上会有许多条交错的皱纹。不过没有关系,因为在皮皮看来,爸爸的笑容永远都是温暖而慈爱的。  皮皮最喜欢听爸爸大笑的声音:“哈哈哈哈!”非常爽朗,也非常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