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的个性化特征探微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z1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的个性来自创新,凝聚着作家个人化生命气息,表现作家对生命的独特体验。有无个性成为名作与庸作的界碑和分水岭。明代作家归有光广为传诵的《项脊轩志》便是一篇独具个性的作品。
  一、以家庭琐事入文,叙述深婉动人
  文章写了与轩有关的四件事。一是“诸父分爨”,反映封建大家庭的衰落之悲。“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东犬西吠”,“鸡栖于庭”,满室狼藉,触目伤怀。二是“母问儿寒”,反映作者幼年失怙的身世之悲。作者巧用衬托之法,以母女情映射母子情。当时姊姊尚在襁褓之中,作者尚未出世。每当听到孩子的哭声,母亲就在轩外焦急地询问:“儿寒乎?儿欲食乎?”往事如烟亲情永存。这就使母子之情更铭心刻骨,令人吹嘘不已。三是“祖母望孙”,表现作者痛感光阴流逝,希望难成的愧怍之悲。作者幼年丧母,与祖母相依为命。祖母望孙成龙心切,新临轩中躬身垂询:“吾儿久不见若影,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等乎?”“顷之,持一象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祖母虽已辞世多年,但想到当日对自己的殷殷期望之情,对照自己而今老大不小的现状,怎能不使人痛心疾首?四是“妻子学书”,表现物在人亡的爱情之悲。贤淑聪慧的妻子常来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少年伉俪,情深意笃,惜乎天不假年,嫁来归家仅六年便香消玉殒。四件事一脉相承,互相关联,都围绕着“家庭琐事”展开。亲情隔膜固然令人遗憾,亲情的真挚深厚则尤令人眷恋难忘。项脊轩牵系着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悲欢离合,寄托着作者思念、梦想和追求。用写轩之法写对亲人的热爱和怀念,写彻骨的、悲凉琐碎的家常,所取得的效果出人意外的悽恻和伤感。王锡爵评价这篇文章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确是一语中的。
  二、以乐景写哀情,手法别具一格
  《项脊轩志》的景物描写非常出色,使人过目难忘。百年老屋,久历风雨,虽破败不堪,但“余稍为修葺”,“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经修葺的项脊轩焕然一新,室内窗明几净,室外幽雅安静。一年四季,但见幽兰吐蕊,丹桂飘香,翠竹亭亭,佳木葱茏。每当月望之日,明月在天,桂影斑驳,微风过处,月华似水,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在这样佳美的环境中读书学习,怎能不使人感到心旷神怡?然而,“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此乃全篇文眼。古人言“立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为什么而喜?为什么而悲?作者所喜无非是这里环境清幽宜人,可见喜的内容十分有限;而作者所悲的原因则较为深广,内容包罗万象。所以一喜一悲的感情并不对称。读者只要认真体味就会明白:作者写美景其实是为了抒情,手法却与众不同。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把这种手法运用得如此纯熟恰当殊非易事。作者运用这种手法大约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因为全篇所写是家庭悲剧,为了使读者不至于压抑,作者通过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能给作品增加一些雅适。二是因为作者此时虽然偃蹇落拓,但始终保持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文人情怀。项脊轩优雅宜人的景物环境恰好体现出了作者这种含蓄深沉的隐秘思想。三是因为项脊轩承载着三代亲人的深情厚意:祖母的期望情,慈母的关爱情,妻子的恩爱情。项脊轩周围有高洁的兰,坚韧的竹,馨香的桂,象征了亲人的美德,睹物思人,愈觉真情可贵。可见,作者采用反衬手法抒情言志,既显深意,又别具一格。
  三、出人意料处结尾,抒情含蓄蕴藉
  文章开头交代项脊轩的外貌,引出人事,中间写慈母爱、祖孙情,结尾之处,表达夫妻之情,既出人意料,又令人痛惜扼腕。“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三年,余久病无聊,乃使人复葺阁子,其致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赏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字一句总关情。妻子的英年早逝几乎摧垮了作者的身心,大病一场之后,百无聊赖之中,为了纪念先后逝去的多位亲人,使人重新修缮项脊轩。但接二连三的打击,特别是青年丧妻的悲痛长时间萦绕心头,久久不能消弭。作者似乎再也不愿睹物思人,因此项脊轩长期闲置,无人居住,可是一些记忆永不磨灭,与生命同在,直到天荒地老。难怪汪曾祺评价这个结尾“平淡之中包含几许惨恻,悠然不尽,是中国古文里的一个著名结尾”。
  杨有福,教师,现居甘肃庄浪。
其他文献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教师必须注意处理好五种关系。  1.在教育孩子的目标任务上,要“教”“育”并重。孩子的成长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不可急功近利、随心所欲,“教书”“育人”不能偏废。“教书”为了“育人”,但“育人”不仅仅局限于“教书”。目前不少家庭和教师仍然存在着重“教”轻“育”的问题:重应试知识教育,轻思想品德教化;重语数科目学习,轻综合素质培育;重学习成绩优劣,轻心身健康成
俗话说,男人五十还是花,女人五十豆腐渣。网络也调侃:二十岁的女人是樱桃,三十岁的女人是葡萄,四十岁的女人是菠萝,五十岁的女人就是西红柿了;西红柿自以为是水果,其实早就成蔬菜了。这些话,对,也不对。  如果站在世俗人的角度用豆腐渣的眼光来看女人,确实如此。五十岁的女人,黑亮的长发开始枯黄,光洁的额头堆成河床,眼角悄悄地布满渔网,晶莹的皮肤开始灰暗……  但是,杜拉斯的经典名言告诉我们,对女人,应该这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语文教学的“难中之难”。作文教学通常分为引导、习作、批改、评讲四个环节。批改与评讲是作文教学的反馈环节。我认为作文教学效益不高,学生作文水平低下的症结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作文反馈,尤其是对作文评讲环节的轻视、敷衍所致。  作文教学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等诸多因素。实施起来难度高,难以找到突破口。作文反馈工作量大,费时、费力。
有的学生一谈起作文都为之色变,不是感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倍觉填充之物平淡乏味,难免慨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怎样在作文教学方面开辟出一条阳光之路,不再让老师、学生看见作文就头疼呢?  一、推开窗户教语文,让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对生活认识肤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给孩子们创设一种情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学会观察、学会想象。  1.亲近大自然。为此,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我
很多写作能力欠佳的学生,阅读能力往往也亟待提高。这主要是因为,良好的写作需要良好的阅读做基础,恰如叶圣陶先生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中所说“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有关联,阅读得其道,无论在思想吸收或者技术训练方面都是写作上的极大帮助”。所以,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良好的阅读训练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写作训练,是极为重要的。  一、读:积累写作基础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读”在先,“下笔如有
閱读指向写作。对于阅读教学来说,除了引导学生感知文本人物形象,接受美的熏陶外,更重要的是发挥文本例子作用,从中习得写法技巧,以便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本文笔者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一课为例,浅析通过多元对话,引导学生走近文本,习得写作技巧策略,以便参考。  一、与文本对话,感知人物形象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师生多元对话的过程。对于人物记
未来科学家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并不是指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指那些不善于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主学习的人。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个体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之上。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呢?笔者从以下三方面方面来阐述: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伟大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即为让学生在情感层面感知、理解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情感、智力等全面提高,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探讨情境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   1.充分利
有位中学教师在讲授《相信未来》这首诗时,引用了教学参考书上的一些资料,告诉学生诗人食指被誉为朦胧诗的先驱,《相信未来》是其代表作,写于1968年。江青说这首诗是“灰色的”。  随后,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说这首诗歌是“绿色的”,因为它连续运用多个意象,表达诗人的苦难和坚定的信念,不仅传达了诗人自己的心声,也传达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充满了无尽的希望。  正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领悟诗
2014年第3期《小说月报》刊载了晓苏的短篇小说《养驴的女人》(原载《作家》2014年第1期)。细读之后,打算以“内心深处的温柔”为题蘸墨铺纸,欲说这位养驴的女人——韩修竹,描述其内心的流变过程,直击这个女人的内心深处,还要发掘其灵魂的搏斗,重点叙述她的心田是如何变温柔的。小说伊始,朱碧红与韩修竹的丈夫——廖道言正在行男女之事时(我认为用“男女之事”这个词比较合适,不带感情色彩,韩修竹则不会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