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纬网图
1.图形特点:由抽象的经纬线构成,在不同的视角下,经纬线有不同的表现。
2.识读要点:
(1)通过审题,确定是何种视图(北极俯视、南极俯视、赤道俯视以及其他角度俯视)。
(2)确定视图类型后,识别经纬线。
(3)通过题干所给的条件,计算或推算出图中经纬线的数值。
(4)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回答所提的各种问题,有些情况需要对图像进行变换,如转换为同时刻的北极俯视图,以便于回答问题。
3.例图判读:

判读方法:原图为日照图的局部,需先进行图像转换,即把试题所给图像还原到更为完整、更容易理解的日照图(如右图所示),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如第(2)题通过对右图的分析可知,Q点有可能位于赤道上,也有可能位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但并不是一定会出现极夜现象。
参考答案:(1)B(2)D(3)D
二、区域地理图及假想区域地理图
1.图形特点:由中国或世界全部范围或局部区域构成,当取局部区域时,如果仅抽象出其中的某一特征值的分布图(如等高线、等降水线等),则要求对区域轮廓及经纬位置有较深刻的认识。
2.识读要点:
(1)调动脑海中存储的区域图像,通过比对,先确定可能是哪一个地区的地图。可以对轮廓形状进行直觉推测,也可以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判定,或利用某种地理事物的分布(地形、河流、地名、资源等)辅助判断。
(2)结合试题所提出的问题,进一步确定地理区域(事实上试题本身对审图也有一定的提示)。
(3)根据所掌握的区域地理知识,回答提问的各种问题(国家或省级行政区的分布、地形区名称、河流、海峡、运河、矿产资源、气候特征、农业发展条件、主要农业区和主要农作物、工业发展条件、主要工业区及重要城市及其他问题)。
(4)假想的区域地理图,多涉及地形与气候、土地利用与农业生产、交通和资源条件与工业区位选择等,在判读时应尽可能联系与假想地区条件相似的实际地区的情况。
3.例图判读:
读右图,完成(1)~(4)题。

3.例图判读:
右图是北半球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天气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a、b、C三地气压P相比较( )
A.Pa>Pb>PC
B.Pa
b
C
C.Pb>PC>Pa
D.Pb
C
a
(2)当图中所示天气系统影响我国时,我国北方地区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沙尘暴
B.干旱
C.泥石流
D.暴雪
(3)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
B.太阳耀斑爆发
C.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早于6点升起
D.太阳直射北半球
判读方法:根据等值线的数值判读的方法,很容易解出第(1)题。第(2)、(3)题与季节相关,在等值线图上,要注意气温数值、气压数值、降雨量数值对季节的指示作用,当陆地上高压中心气压值大于1035hPa时,应理解为冬季。
参考答案:(1)A(2)C(3)B
四、统计图
(一)坐标轴图
1.图形特点:
(1)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坐标轴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理事物。
(2)表示地理事物相对或绝对的数量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通常由等值线图转变而来。
(3)反映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因果关系,如海拔与气温。
2.识读要点:
(1)读清坐标轴上的地理事物的名称、单位、尺度。
(2)关注图形的总体变化趋势,归纳总体特征。
(3)读准图形中的重要转折点在横轴和纵轴上的对应数据及其含义。
(4)分析各轴所代表的几个地理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5)能通过对数据的定量分析,推测上述各种特征蕴涵的成因与可能的结果。
3.例图判读:
右下图展示了1992年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构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当时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构成的突出特点。
(2)根据图并结合地区农业生产及环境特点,可以推测,长江中下游平原农村的生活能源以
______为主,东南丘陵农村的生活能源以
______为主。
(3)指出这种能源构成引发的环境问题以及改变这种状况的主要途径。
判读方法:第(1)题考查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即所谓的图文转换能力。第(3)题难度较大,要求说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解题时要回归教材,分析破坏植被与焚烧秸秆对环境的影响,对于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措施的回答,应注意与产生该问题的原因的对应。
参考答案:(1)以生物能(秸秆、薪柴)为主要生活能源,共占71.5%。
(2)秸秆 薪柴
(3)引发的环境问题:第一,砍伐植被(森林),破坏生态结构,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第二,秸秆不能还田,减少耕地有机肥的供应,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改变这种状况的主要途径:第一,(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类型的能源;第二,(大力)建设薪炭林;第三,提高能源利用率。
五、因果联系图
1.图形特点:地理属于文理兼备的学科,不仅综合性很强,逻辑推理性也很强,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用箭头指出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的联系。
2.识读要点:
(1)通过审题,先确定是哪几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的关联。
(2)根据所掌握的地理事象间的关联及日常的生活经验,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通常下列地理事象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植被与水土保持等环境功能、大气层结构改变与全球性环境问题、气候特征与气象灾害、人类活动与农业生态环境、海陆或纬度位置与气温、气温与气压和降水、人口增加与贫困、湖泊或人工水库与河流径流变化、地形与农业类型、流量流速与水能等。
3.例图判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城间粮食生产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粮食生产重心开始北移,东北地区成为粮食产量增长的重点区域,我国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的增长,与播种面积扩大等多种因素有关,但这些因素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
(2)①要适度开发我国东北地区的宜农荒地;②要利益兼顾,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统筹考虑;③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④应充分调动广大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