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联有争议 我也说几句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feiyu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藏界》去年第12期,刊有《两枚诗文竹臂搁,一对金石忘年交》(以下简称“前文”),介绍一对刻有清末吴滔书赠吴隐對联的竹联。今年第2期,复有一文“揭露”竹联真相(以下简称“后文”)。我读后觉得两文都有不足、误解之处,不得不也来说几句。
  (一)吴滔确有一联书赠吴隐,曾刊于上海世界书局1925年影印的《名人楹联真迹大全》第二册上。大字为“刻画(划)已闻名世早,殷勤可感故人多。”旁有小字,读来十分通顺,感不到“后文”所说“多处文字艰涩生僻,拗口而难以理解”。试作介绍:“石泉宗兄(同为吴姓,故称‘宗兄’。古人称兄道弟,只示亲热,不计年岁。)自丁亥秋过来鹭草堂(吴滔堂名,即过我家),信宿(第二天)别去,忽有七年。今春再遇于西子湖头(西湖边),欣然握手邀过寓(指吴隐家),出所刻印存(指《遁庵印存》)、碑版(指吴隐所刻碑版拓本)见视(给我观赏),皆精妙绝伦,不胜钦佩。又订(约定)越日(第二天)同游云林(即灵隐,康熙皇帝赐名‘云林禅寺’)、三竺(上、中、下三天竺。‘前文’书‘竺’为‘竹’,实误)。次晚余以旧病复作,匆匆欲归(‘前文’误作‘辞’)又承冒雨相送,殷勤备至,甚可感也,归后即书此联赠之。癸巳二月,滔并识(记)。”此联系吴滔自撰、自书、自记。对联的内容为:“你刻制碑版、印章的技艺,早已名闻于世;你对我的盛情招待,使我感慨良多。”衡之内容,上款非吴隐莫属。
  (二)“后文”介绍的拍品吴滔对联,显属摹本,水平很低。改“石泉宗兄”为“石林仁兄”,文末加“于雨窗”三字,是造假者惯用伎俩。即使抓住他摹自何处,他可说这是吴滔的另一幅对联。改“印存”为“印石”,则是造假者误认之故。后文以假、误为真,似属欠妥。
  (三)这两块竹刻对联的水平很高。从形制看,“前文”称“臂搁”不妥,宜称“镇纸”,也是文房用具之一。用来压在纸头、书籍上,以免风刮。“前文”认为竹联是吴滔所刻,不妥。对联明明作“即书此联赠之”。吴滔以画山水著,也擅书,但不会刻竹。我推想应是吴隐所刻。吴隐喜欢吴滔赠给他的对联,照刻两块镇纸,置于案头,可以随时把玩。
  拙见是否恰当?犹请方家指正。(责编:石晓)
其他文献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提倡数学应用,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它绝不是知识学习的附属品,应该使学生学到必要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受到必要的数学应用训练。为此,我们必须重视介绍数学的发展与用途;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语言去描述周围世界出现的数学现象;加强数学课堂教学与实际的联系,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注重帮助学生体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问:有一种说法是,贪玩的孩子比较聪明。请问,这种说法正确吗?有科学依据吗?如果孩子贪玩不爱学习,怎么办呢?  张乐  答:贪玩的孩子,无论在什么环境中,总能发现好玩的事物。这样的孩子,看上去创造力十足,比安静内向的孩子多了几分聪明伶俐。真的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贪玩的孩子比较聪明吗?  为找出答案,心理学家马克·罗森茨威格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选了一批遗传素质一致的老鼠,把它们任意分成三组,然后把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