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绿》的写作手法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s07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是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的一篇短小的记游散文。作者通过热烈明快的笔调,把自己对新生活的满腔希望融于对“梅雨潭之绿”的描写之中,抒发了自己对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而《绿》的写作手法也十分值得称道,写作手法的可圈可点使文章所阐述的意义更充分、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一、构思奇妙
  《绿》开头一句就这样写道:“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起笔点题,感情倾泻而出,不可抑制。可是接下去却未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写“梅雨瀑”。远镜头摄入的“梅雨瀑”是“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近镜头拍下的“梅雨瀑”则是“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特写镜头精雕细刻,“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远景,可惊诧;近景,可惊诧;瀑流“水花”给人的奇趣,更可惊诧。初看,作者如此刻画描写“梅雨瀑”,仅仅是为了交代“梅雨潭”的周围环境及”梅雨潭之绿”的成因。但当我们读到“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摆荡”时,才恍然大悟,“醉翁之意不在酒”,原来作者极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这种奇妙的构思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二、设想美妙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作者这种美妙的设想,深刻地展示了“绿色”创造生命,哺育生命,完美生命力量的神圣伟大,表达了作者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修辞巧妙
  绿,是富于生命力的色彩。因缺乏形象性,描写起来是很困难的。作者能够巧妙地借助多种修辞手法来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移就。“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绿色,本来是静止不动的,但作者运用移就的修辞手法,给它加上一个修饰性的定语“闪闪”,一下子就把“绿色”写活了,写动了,产生了强烈的效果。
  比喻。作者把那“平铺着、厚积着的绿”比作“少妇拖着的裙幅”“鸡蛋清”和“温润的碧玉”,突出地表现了“潭水之绿”的微微摇荡、明净光洁和透明润泽的特点。生动形象,淋漓尽致。
  衬托。作者用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绿壁”等四处以“绿”著称的景点的非淡即浓、非明即暗作为衬托,烘托出“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中,恰到好处。
  呼告。“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作者运用呼告的修辞手法先把“梅雨潭之绿”人格化,然后与之对话,赋予她父女之间那种圣洁纯真、高尚无私的感情。作者对“梅雨潭之绿”的钟爱之情溢于言表。
  四、动作与心理描写精妙
  作者在写追捉梅雨潭“离合的神光”时,使用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等一系列动作描写,极为准确、形象、自然地写出了探奇揽胜之心的急迫,对“闪闪绿色”追求的努力。心理描写贯穿赞誉“绿色”的全过程。比如:“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笔调热烈、明快、奔放,使自己对“梅雨潭之绿”的赞美、爱恋心理直泻笔端,一吐为快。
  五、称谓变化微妙
  通读散文《绿》,就會发现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称谓上的变化。称“梅雨瀑”用的是“它”,如“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但可见它的全体了”。这里作者仅仅是把“梅雨瀑”当作一般的物来写的。而作者开始称“梅雨潭之绿”则使用了代表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她”,如“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等。把“梅雨潭之绿”人格化了,透进了作者对“梅雨潭之绿”神圣美好的情感。后来作者又把第三人称代词“她”换为第二人称代词“你”来称呼“梅雨潭之绿”,如:“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如促膝而坐,娓娓道来,直抒胸臆,感情浓烈,一下子拉近了作者与“梅雨潭之绿”的感情距离。作者正是通过对所描写对象称谓上的两次微妙的变化,成功地完成了感情上的升华。
  《绿》这篇散文正是凭着奇妙的构思,以现实生活为凭借,精心锤炼写作手法,借助巧妙的修辞,通过美妙的设想、精妙的动作与心理描写和微妙的称谓变化等诸多方面的完美结合,写出了盎然绿意,符合生活的逻辑和自然规律,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情趣,成为散文王国中的典范、艺术殿堂里的精品。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 (733000)
其他文献
本文从21世纪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出发,结合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对创新人才的客观需求,阐述了在构建研究型大学农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必须重视的转变教育思想是先导
语文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要学科,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都有积极作用。教师应该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将高中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紧密联系起来。  一、引导学生生形成正确的人文语文观  高中语文教材既有散文、小说,也有诗歌、记叙文,虽然这些文学作品的体裁并不一样,但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散发着理性的光辉。语文教师除了准确详细地讲解文章所涉及的字
序列化写作教学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规程对学生写作进行指导,逐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教学方式。在高中议论文写作中应用序列化教学模式能有效改变议论文的教学现状。  一、序列化写作之素材积累  众所周知,素材是写作的基础,也是铸造作文血肉之躯的关键所在。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学生的议论文缺乏切实的题材,论点不突出,导致文章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对语文素材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