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解答文言文各类考试试题过程中,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意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陈情表》一课为例,分别从文章标题、文体、表达方式、写作背景等多个角度,探讨了从整体上感知文意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标题 文体 表达方式 写作背景
2010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的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在这一要求下,高考各考点考查、各能力层级考查都是建立在这基础上。准确解答文言文试题,要求我们能读懂文言文,从整体上感知文意,这样在解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如何从整体上感知文意呢?下面我以教授《陈情表》为例,谈谈整体感知文意的技法。
一、从标题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题目点明了记叙或描写的对象,如《张衡传》《桃花源记》,有的题目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如《荆轲刺秦王》《归去来兮辞》,有的题目指明了文体,如《赤壁赋》《兰亭集序》《石钟山记》,有的题目交代了写作缘由,如《送东阳马生序》……我们可以从题目入手,整体感知文意。“陈情表”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两个信息:一是全文内容——陈情,二是文体——表。“情”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①感情②情面③爱情④情欲⑤情形、情况⑥情理、道理共六个义项。根据文意,除了义项③④外,其余义项在文中都有体现。根据这些义项,然后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到对应这些义项的内容,我们就可快速把握文意。
感情:尽忠之情,尽孝之情,进退两难之苦情。
情面:皇帝垂爱。
情形、情况:朝廷多次征召,我与祖母相依为命,祖母年老多病。
情理、道理:赴任就职尽忠报国,照顾祖母不忍废离,尽忠之日长,尽孝之日短。
从分析标题入手,根据标题提供的信息,可以形成对文意的初步感知。然后阅读文章,找出以上的内容信息,很快就能整体把握文意了。文章自始至终以感情为主线,不假雕饰,不刻意泻染,却从自然流露中释放出辛酸和无奈。中国自古奉行“幼有所依”、“老有所终”、“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的伦理道德,所以,在祖母需要我养老送终的时候,我不忍心离她远去;可面对君主推举重用我的难以报答的恩典,我又不能辞却重任。忠孝不能两全,去留两难。
二、从文体入手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文体特点,借助这些特点,也能很快把握文意。从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选文来看,主要有人物传记、叙事性散文、古代政论策论、序、记、表、说、书、等几类文体。不同文体在内容上也有明显的不同:
1.人物传记。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如《苏武传》《张衡传》。
2.叙事散文。一般记叙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情或小人物的悲欢故事。如《荆轲刺秦王》。
3.古代政论策论。议论时事,针砭时弊,评判历史功过,提出治国方略等。如《过秦论》《六国论》。
4.记。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其次是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包括如《桃花源记》这样的诗前序文)。如《游褒禅山记》《醉翁亭记》《石钟山记》等。
5.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或交代写作缘起,或点明文章内容。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对象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
6.说。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
7.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诸葛亮《出师表》即“表”中范例。
8.书。即书信,多记事陈情。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9.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我在讲《陈情表》时,引导学生从“表”的文体特征入手,从“李密为何要向君主呈文”“李密陈述了怎样的情”等方面思考,学生能较快把握文意。
三、从表达方式入手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表达功能。记叙主要用于叙事。描写主要用于描摹人或事物。议论用于发表看法,阐述观点。抒情用于抒发感情。说明用于介绍说明事物或事理。
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逐段分析,把全文所用的表达方式找出来,据此推断全文大意。《陈情表》第1—2段主要记叙,叙述自身的不幸遭遇和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形,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当然也有抒情,抒发祖孙之情、不能赴任的忧惧之情。第3段是议论,提出以孝治天下之大理。第4段记叙抒情,再次叙写我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抒发尽忠尽孝之情和不能立即赴任的无奈之情。通过这样的分析,也能很快感知文意。
四、从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入手
“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会折射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态度,渗透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我们在阅读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时代环境,注意作者生平思想的变化,注意那些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朋友。理解本文,首先要对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有所了解:
作者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人。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李密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乡里。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
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是亡蜀降臣,如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
文章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
五、从段意概括入手
在阅读的基础上,逐段归纳段意,然后综合概括,也能很快把握文章内容。
《陈情表》第一段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第二段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第三段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再次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了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第四段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然后综合概括,可以知道全文内容。
总之,整体感知文意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要根据文章的特点,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准确、快速把握文意。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实验中学。
【关键词】标题 文体 表达方式 写作背景
2010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的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在这一要求下,高考各考点考查、各能力层级考查都是建立在这基础上。准确解答文言文试题,要求我们能读懂文言文,从整体上感知文意,这样在解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如何从整体上感知文意呢?下面我以教授《陈情表》为例,谈谈整体感知文意的技法。
一、从标题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题目点明了记叙或描写的对象,如《张衡传》《桃花源记》,有的题目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如《荆轲刺秦王》《归去来兮辞》,有的题目指明了文体,如《赤壁赋》《兰亭集序》《石钟山记》,有的题目交代了写作缘由,如《送东阳马生序》……我们可以从题目入手,整体感知文意。“陈情表”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两个信息:一是全文内容——陈情,二是文体——表。“情”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①感情②情面③爱情④情欲⑤情形、情况⑥情理、道理共六个义项。根据文意,除了义项③④外,其余义项在文中都有体现。根据这些义项,然后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到对应这些义项的内容,我们就可快速把握文意。
感情:尽忠之情,尽孝之情,进退两难之苦情。
情面:皇帝垂爱。
情形、情况:朝廷多次征召,我与祖母相依为命,祖母年老多病。
情理、道理:赴任就职尽忠报国,照顾祖母不忍废离,尽忠之日长,尽孝之日短。
从分析标题入手,根据标题提供的信息,可以形成对文意的初步感知。然后阅读文章,找出以上的内容信息,很快就能整体把握文意了。文章自始至终以感情为主线,不假雕饰,不刻意泻染,却从自然流露中释放出辛酸和无奈。中国自古奉行“幼有所依”、“老有所终”、“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的伦理道德,所以,在祖母需要我养老送终的时候,我不忍心离她远去;可面对君主推举重用我的难以报答的恩典,我又不能辞却重任。忠孝不能两全,去留两难。
二、从文体入手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文体特点,借助这些特点,也能很快把握文意。从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选文来看,主要有人物传记、叙事性散文、古代政论策论、序、记、表、说、书、等几类文体。不同文体在内容上也有明显的不同:
1.人物传记。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如《苏武传》《张衡传》。
2.叙事散文。一般记叙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情或小人物的悲欢故事。如《荆轲刺秦王》。
3.古代政论策论。议论时事,针砭时弊,评判历史功过,提出治国方略等。如《过秦论》《六国论》。
4.记。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其次是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包括如《桃花源记》这样的诗前序文)。如《游褒禅山记》《醉翁亭记》《石钟山记》等。
5.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或交代写作缘起,或点明文章内容。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对象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
6.说。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
7.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诸葛亮《出师表》即“表”中范例。
8.书。即书信,多记事陈情。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9.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我在讲《陈情表》时,引导学生从“表”的文体特征入手,从“李密为何要向君主呈文”“李密陈述了怎样的情”等方面思考,学生能较快把握文意。
三、从表达方式入手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表达功能。记叙主要用于叙事。描写主要用于描摹人或事物。议论用于发表看法,阐述观点。抒情用于抒发感情。说明用于介绍说明事物或事理。
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逐段分析,把全文所用的表达方式找出来,据此推断全文大意。《陈情表》第1—2段主要记叙,叙述自身的不幸遭遇和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形,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当然也有抒情,抒发祖孙之情、不能赴任的忧惧之情。第3段是议论,提出以孝治天下之大理。第4段记叙抒情,再次叙写我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抒发尽忠尽孝之情和不能立即赴任的无奈之情。通过这样的分析,也能很快感知文意。
四、从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入手
“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会折射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态度,渗透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我们在阅读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时代环境,注意作者生平思想的变化,注意那些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朋友。理解本文,首先要对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有所了解:
作者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人。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李密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乡里。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
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是亡蜀降臣,如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
文章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
五、从段意概括入手
在阅读的基础上,逐段归纳段意,然后综合概括,也能很快把握文章内容。
《陈情表》第一段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第二段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第三段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再次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了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第四段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然后综合概括,可以知道全文内容。
总之,整体感知文意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要根据文章的特点,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准确、快速把握文意。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