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陶渊明的田园诗醇美而富有哲理,散发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气息,饱含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真谛的思考与感悟。在他的田园里,他得到了人间最大的快乐,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给予后人深深的启迪。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恬静和谐;心灵家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02
陶渊明,东晋末期诗人,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田园诗人之一,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田园诗醇美自然、富有哲理,散发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气息,饱含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真谛的思考与感悟。在陶渊明的笔下,田园生活是静谧温馨的,是他心灵的寄托。他用“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的誓言,表达出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那么陶渊明的田园在哪里?
一、陶渊明的田园是“心不为形役”的境界
在《饮酒·其五》一诗中,陶渊明给了我们答案。他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我就住在这人世之中,却没有熙熙攘攘的车马喧嚣嘈杂。这是为什么?只因我心境高迈,所以觉得自己所处偏远罢了。这就说明陶渊明的田园不一定和地方有关,它和人的内心状态有关。
陶渊明是一个不慕名利,可以放下一切的人,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这样介绍自己,“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先生不知道是什么人,也不清楚他姓甚名谁;屋旁有五棵柳树,所以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字。其实陶渊明的家世是很显赫的,他的曾祖陶侃,为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在那个门伐森严,注重门第的时代,这些很可以成为他的资本,来抬高自己,标榜自己,但是他没有。一个人只有不用显赫的家世来标榜自己,不被功利所左右,不以肉体的欲望奴役心灵,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这也是陶渊明“而无车马喧”的真正原因。
陶渊明的田园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心不为形役”的境界。所以,他在《归去来兮辞》中才会这样讲:“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来吧,我心里的田园、家里的田园都将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知道了自己的心灵已成为身体的奴仆,又为什么要徒找悲伤呢?当他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他便放下所有的一切,毅然归田了。
二、陶渊明的田园是家庭的其乐融融
陶渊明对田园的期盼是殷切的,他的归来之心是急切的,回到田园的心情是欣喜的,所以他一路上“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归去来兮辞》)。归来后是一种什么境界?就八个字,“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归去来兮辞》),拉着孩子的小手走进内室,桌上有一壶酒等着他。这是多么惬意温馨的事,这便是陶渊明所向往的田园。
所以,陶渊明一回来就说:“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我住的地方很小,只有容膝之地,却能够神游天地,以寄傲世情怀;即便地方再小,如果可以心有万仞,人便可以得到安顿。他回来的日子,很像他的一首小诗所描述的那样:“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懽止稚子。”(《止酒诗》)虽然居住环境简陋,饮食条件粗鄙,但他依然能够逍遥自在、怡然自得,感受到人世间最大的欢乐。那就是和孩子们在一起,不错过他们的成长。
陶渊明曾写过一首《责子诗》,是这样说的:“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诗中历数五个儿子不思长进,表面上是对儿子的苛责,但是用笔却非常的幽默诙谐,舐犊之情跃然纸上。一个父亲可以静静地看着孩子们快乐地嬉戏玩耍,这是什么样的幸福。所以陶渊明的田园就在他家庭生活的其乐融融之中。
三、陶渊明的田园是他的琴书之乐
陶渊明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他的书房除了藏书外,还有一把琴,是把一根琴弦都没有的素琴。在这种抚琴读书的文房之趣中,陶渊明能够“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消除尘世的烦恼,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超脱。他的田园也在他自得其乐的琴书之乐中。
陶渊明说自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他读书“不求甚解”,不为考证,没有功利的目的,只为让自己高兴;一旦读得心领神会,能与古人神交的时候,便高兴的连饭都忘了吃。陶渊明读书读出了一种境界,正如他在《读山海经·其一》中所写“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在泛览流观的诗书生活中,可以做到心有天地,领悟天地之间的大道理,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快乐的呢?对陶渊明来说,读书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心灵可以得到自由和安顿。
陶渊明其实是不通音律的,但是闲暇时,他会抚玩他的无弦琴。据《宋书》记载,有时他和朋友一起喝酒,自己先喝多了,就抱着琴弹起来,沉浸其中,十分陶醉。别人问他,无弦之琴有何用处?他回答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这就是陶渊明的琴中之乐。那么什么才是他田园里真正的音乐呢?当时间寂静地穿过几百年,流光荏苒到盛唐,李白听懂了他的琴音。李白说:“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赠临洺县令皓弟》)意思是说,自从他在彭泽辞去官职,他的心已经回到了茫然太古,属于天地之间;这样的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所有的天籁都在他的生命里,还要琴弦干嘛呢,所以“但奏无弦琴”。因为这样的人心里才有田园,这样的人心里才有最美的音乐。
四、陶渊明的田园是他的桑麻之趣
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是清贫的,为了生计,他也亲身于农耕,而且动员全家人开了很大一块荒地。躬耕田亩无疑是辛苦的,但却让他得到了一种常人无法体会的快乐。他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归园田居·其六》)早晨踏着晨光开始劳作,打理田园,虽有疲倦,但一杯小酒也能让我觉得舒畅;黄昏时借着夕阳的余辉回家,看着点点灯火、袅袅炊烟,看到孩子们站在屋檐下盼着我归来,我便能感到快乐幸福。
对于陶渊明而言,艰辛的农耕生活不是一种负担,而是让他看到了自然之美。他能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东篱采菊时,不经意的一瞥,看到了远处悠然的南山;夕阳的霞蔚萦绕山间,一群飞鸟返林归巢。这是多么普通的场景,而陶渊明对这些却有如此深刻的体会,把它描述的如此的动人,如此的富有诗情画意。也正是如此,梁启超才会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陶渊明的田园就在这恬静和谐的桑麻之趣中,在田园农耕的生活中,他可以自得其乐,悟出了人生的真意。陶渊明晚年期间,曾为自己写过几首挽歌,其中就说到:“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拟挽歌辞·其一》),“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辞·其三》)。意思是说,人有生必有死,死得早并不是命短;死有什么好说的,只不过是将自己的肉体托附于山陵,与其长存罢了。所以他说:“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这就是生命的规律。陶渊明所悟出的人生真意,是他豁达的人生态度,是他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是他对生命规律的清醒认识。只是这种真意只能靠大家用心去领悟,却无法言说。所以他讲“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其五》)。
五、总结
在对自然的观照中,陶渊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田园。在他的田园里,一切都那么可爱,那么真实,充满了温馨和宁静。陶渊明用他的田园为我们在心灵与自然之间打开了一扇窗,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属于自己内心的田园,给躁动的心灵找到了一个恬静的家。在我们备感压抑的时候,不妨向陶渊明借一方田园,去安顿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生活,感悟生命,做一个无忧无虑、充满智慧与诗意,而又心地坦诚的人。
参考文献:
[1]张潭秋.浅谈陶渊明诗歌中的田园情结[J].文学教育,2013,第2期.
[2]王芳.陶渊明田园诗解读[J].成才之路,2009,第24期.
[3]徐志啸.如何认识陶渊明诗歌价值[N].中华读书报,2006,9.
[4]艾杰.田园诗人陶渊明[M].长春出版社,2010.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恬静和谐;心灵家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02
陶渊明,东晋末期诗人,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田园诗人之一,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田园诗醇美自然、富有哲理,散发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气息,饱含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真谛的思考与感悟。在陶渊明的笔下,田园生活是静谧温馨的,是他心灵的寄托。他用“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的誓言,表达出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那么陶渊明的田园在哪里?
一、陶渊明的田园是“心不为形役”的境界
在《饮酒·其五》一诗中,陶渊明给了我们答案。他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我就住在这人世之中,却没有熙熙攘攘的车马喧嚣嘈杂。这是为什么?只因我心境高迈,所以觉得自己所处偏远罢了。这就说明陶渊明的田园不一定和地方有关,它和人的内心状态有关。
陶渊明是一个不慕名利,可以放下一切的人,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这样介绍自己,“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先生不知道是什么人,也不清楚他姓甚名谁;屋旁有五棵柳树,所以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字。其实陶渊明的家世是很显赫的,他的曾祖陶侃,为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在那个门伐森严,注重门第的时代,这些很可以成为他的资本,来抬高自己,标榜自己,但是他没有。一个人只有不用显赫的家世来标榜自己,不被功利所左右,不以肉体的欲望奴役心灵,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这也是陶渊明“而无车马喧”的真正原因。
陶渊明的田园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心不为形役”的境界。所以,他在《归去来兮辞》中才会这样讲:“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来吧,我心里的田园、家里的田园都将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知道了自己的心灵已成为身体的奴仆,又为什么要徒找悲伤呢?当他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他便放下所有的一切,毅然归田了。
二、陶渊明的田园是家庭的其乐融融
陶渊明对田园的期盼是殷切的,他的归来之心是急切的,回到田园的心情是欣喜的,所以他一路上“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归去来兮辞》)。归来后是一种什么境界?就八个字,“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归去来兮辞》),拉着孩子的小手走进内室,桌上有一壶酒等着他。这是多么惬意温馨的事,这便是陶渊明所向往的田园。
所以,陶渊明一回来就说:“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我住的地方很小,只有容膝之地,却能够神游天地,以寄傲世情怀;即便地方再小,如果可以心有万仞,人便可以得到安顿。他回来的日子,很像他的一首小诗所描述的那样:“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懽止稚子。”(《止酒诗》)虽然居住环境简陋,饮食条件粗鄙,但他依然能够逍遥自在、怡然自得,感受到人世间最大的欢乐。那就是和孩子们在一起,不错过他们的成长。
陶渊明曾写过一首《责子诗》,是这样说的:“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诗中历数五个儿子不思长进,表面上是对儿子的苛责,但是用笔却非常的幽默诙谐,舐犊之情跃然纸上。一个父亲可以静静地看着孩子们快乐地嬉戏玩耍,这是什么样的幸福。所以陶渊明的田园就在他家庭生活的其乐融融之中。
三、陶渊明的田园是他的琴书之乐
陶渊明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他的书房除了藏书外,还有一把琴,是把一根琴弦都没有的素琴。在这种抚琴读书的文房之趣中,陶渊明能够“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消除尘世的烦恼,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超脱。他的田园也在他自得其乐的琴书之乐中。
陶渊明说自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他读书“不求甚解”,不为考证,没有功利的目的,只为让自己高兴;一旦读得心领神会,能与古人神交的时候,便高兴的连饭都忘了吃。陶渊明读书读出了一种境界,正如他在《读山海经·其一》中所写“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在泛览流观的诗书生活中,可以做到心有天地,领悟天地之间的大道理,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快乐的呢?对陶渊明来说,读书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心灵可以得到自由和安顿。
陶渊明其实是不通音律的,但是闲暇时,他会抚玩他的无弦琴。据《宋书》记载,有时他和朋友一起喝酒,自己先喝多了,就抱着琴弹起来,沉浸其中,十分陶醉。别人问他,无弦之琴有何用处?他回答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这就是陶渊明的琴中之乐。那么什么才是他田园里真正的音乐呢?当时间寂静地穿过几百年,流光荏苒到盛唐,李白听懂了他的琴音。李白说:“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赠临洺县令皓弟》)意思是说,自从他在彭泽辞去官职,他的心已经回到了茫然太古,属于天地之间;这样的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所有的天籁都在他的生命里,还要琴弦干嘛呢,所以“但奏无弦琴”。因为这样的人心里才有田园,这样的人心里才有最美的音乐。
四、陶渊明的田园是他的桑麻之趣
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是清贫的,为了生计,他也亲身于农耕,而且动员全家人开了很大一块荒地。躬耕田亩无疑是辛苦的,但却让他得到了一种常人无法体会的快乐。他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归园田居·其六》)早晨踏着晨光开始劳作,打理田园,虽有疲倦,但一杯小酒也能让我觉得舒畅;黄昏时借着夕阳的余辉回家,看着点点灯火、袅袅炊烟,看到孩子们站在屋檐下盼着我归来,我便能感到快乐幸福。
对于陶渊明而言,艰辛的农耕生活不是一种负担,而是让他看到了自然之美。他能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东篱采菊时,不经意的一瞥,看到了远处悠然的南山;夕阳的霞蔚萦绕山间,一群飞鸟返林归巢。这是多么普通的场景,而陶渊明对这些却有如此深刻的体会,把它描述的如此的动人,如此的富有诗情画意。也正是如此,梁启超才会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陶渊明的田园就在这恬静和谐的桑麻之趣中,在田园农耕的生活中,他可以自得其乐,悟出了人生的真意。陶渊明晚年期间,曾为自己写过几首挽歌,其中就说到:“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拟挽歌辞·其一》),“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辞·其三》)。意思是说,人有生必有死,死得早并不是命短;死有什么好说的,只不过是将自己的肉体托附于山陵,与其长存罢了。所以他说:“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这就是生命的规律。陶渊明所悟出的人生真意,是他豁达的人生态度,是他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是他对生命规律的清醒认识。只是这种真意只能靠大家用心去领悟,却无法言说。所以他讲“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其五》)。
五、总结
在对自然的观照中,陶渊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田园。在他的田园里,一切都那么可爱,那么真实,充满了温馨和宁静。陶渊明用他的田园为我们在心灵与自然之间打开了一扇窗,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属于自己内心的田园,给躁动的心灵找到了一个恬静的家。在我们备感压抑的时候,不妨向陶渊明借一方田园,去安顿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生活,感悟生命,做一个无忧无虑、充满智慧与诗意,而又心地坦诚的人。
参考文献:
[1]张潭秋.浅谈陶渊明诗歌中的田园情结[J].文学教育,2013,第2期.
[2]王芳.陶渊明田园诗解读[J].成才之路,2009,第24期.
[3]徐志啸.如何认识陶渊明诗歌价值[N].中华读书报,2006,9.
[4]艾杰.田园诗人陶渊明[M].长春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