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挑衅”,孩子怎么办?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_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堂班会课,是由语文书上《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的课堂表演引发的。语文课上,我请活泼好动、爱看武打片的李力上台来扮演洪教头,演示“把火烧天”的招式。表演时他高高跃起,双手握成棒状,拼命下压,表演很是精彩。他在表演时,下面就有同学喊:“攻他的心门,他准会被打趴下。”表演完毕,我问李力:“你现在是洪教头,能给大家说说你刚才为什么要用这一招?”“这么用尽全身力气的朝天一棍,还不得把人的天灵盖给击碎呀,肯定能获胜,洪教头是想一击既中,所以采用了这个招式。”“这一招虽然狠毒,但是漏洞很多。”李力话音刚落,黄研就站了起来:“他全力跃起,双手又高举过头顶,把自己的身体整个儿都暴露在林冲的面前,林冲只要用棍直捣心门,洪教头不死也要丢了半条命。我要是林冲,就一棍送他上西天,显显我这个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威风。”“对,他蓄意挑衅,就该给他个教训。”“他出言不逊,行事张狂,这种人就该给他点颜色瞧瞧,让他见点血,他就知道厉害了。”“给他致命一击,打掉他的嚣张气焰。”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语文课堂上我虽然成功地将学生引回到体会林冲的与人为善、忍让等优秀品质上,但学生课堂发言中充斥的暴力还是让我心惊,所以有了这堂班会课的讨论。
  作为小学生,当面对别人的挑衅时,我们该怎么办?真的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利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吗?要知道,同学们遭遇的挑衅对象,可能就是朝夕相处的同学,怎么能因一时的冲动,而做出令自己后悔终身的事情呢?我读了搜集来的因校园暴力事件而引发的青少年犯罪的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们了解到面对挑衅时,可以采用如下方法来应对,避免酿成不可弥补的惨剧。
  
  1.用“视而不见”的方法回避挑衅。
  
  面对挑衅时,若与对方针锋相对,双方必然在情绪激动的状态下产生过激行为,非但于事无补,还会导致新的冲突。遇到挑衅的人,正面进攻并不是最好的自卫方式,和他正面冲突,恰恰落入他的圈套,给他提供进攻的机会,如果采取视而不见的方式最多被他讽以“胆小鬼”,但却防止了过大损失。当然,在一般情况下,最好采取幽默的方式,使其无从发作。
  爱好古文的王月说了这样一个例子。她和班里的大个子朱力吵嘴,朱力说不过她,便伸手打了她一拳,疼得她直吸冷气。“瞧你那副可怜兮兮的德性,只有在老师面前才有用,我可不吃这一套!”朱力虽然“死鸭子嘴硬”,但表情已有些心虚,王月接口说:“兮是文言虚词,用在可怜兮兮这个词中多形象生动啊!你的文言文学得挺好的嘛!”看王月脸上露出笑容,朱力也不由笑了,随即不好意思地道了歉,一场争吵化于无形。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就是宽容、忍耐和有原则的妥协。郑板桥的“难得糊涂”,韩信的“胯下之辱”,林冲的“点到为止”都是宽容、忍让的经典,值得我们借鉴。
  
  2.用沉默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回避挑衅不等于听之任之,对别人的不良行为不应该迁就,我们需要表达自己对此事的态度,但有的时候这种表达的恰当方式就是沉默。沉默能够渲染一种气氛,会让对方深切感受到你的态度,从而促使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但又不会伤害对方或引起语言冲突,导致矛盾激化,酿成不可控的后果。
  张文是一个个性较强的女生,从不肯吃半点亏。同桌浩楠谈到了一次他俩起争执的情形:浩楠不小心将张文的作业本碰掉在地上,踩了一脚,虽然立刻道了歉,并把本子捡了起来,张文依然怒气冲天,一把将浩楠桌上的东西全都推到地下,还故意在他的语文书上踩了几脚。浩楠说看着张文挑衅的目光,自己已经握紧了拳头,恨不得要打她一拳,但想到如果这样做就会引起更大的冲突,便忍住了,只是冷冷地看了张文一眼,然后弯下腰去将掉在地上的东西捡起来。张文后来说自己被浩楠的行为镇住了,不知道他想干嘛,直到放学浩楠也没有任何表示。回家后想了又想,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理取闹,第二天一早就向浩楠道歉,两人握手言和。浩楠笑称自己是“用眼神杀人于无形,让小辣椒低头认错”。其实,这就是一个用沉默来冷处理挑衅的好例子。
  
  3.用理智交流来解决发生的问题。
  
  有人说:“两个人,各拿一个苹果交换,最后每人吃到的仍只是一个苹果;但有样东西,两人交换后,却各自拥有了两份,那就是思想。”因此,面对挑衅时,有的时候交流也能解决问题。
  挫折情境常会使一些学生变得悲观失望、沉默孤独、抑郁寡欢、不愿交往、不好竞争,或表现出暴躁、易怒、喜欢挑衅等等。
  自习课上,老师去了办公室,学生小韩故意弄脏了同桌晓敏的裙子,非但不道歉,他还瞪着晓敏说:
  “我就弄脏了,你能拿我怎么样?你不是最擅长打小报告吗?你告诉老师去呀!”身为班长的晓敏看看自己新裙子上一大片一大片的墨迹,再看看满不在乎的小韩,“霍”地起身往教室门口走去,班上的同学也因为她的行为而全都安静了下来。走到门口的晓敏停了片刻,深吸了一口气,转身又走回自己的座位。同学们都不知道晓敏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小韩虽然哼一声,嘀咕了一句:“胆小鬼!”但再也没有进一步的动作。晓敏什么也不说,一下课,拉着小韩直往外走。“你干嘛?”小韩嚷嚷起来。“你不是说让我去打小报告么?你有种就跟我来。”听晓敏这么一说,小韩也不露怯:“走就走,怕你不成?”谁知晓敏却拉着小韩来到操场,看小韩不解,晓敏平静地说:“这件事我想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咱俩比赛跑步,我赢了,你必须向我道歉;我输了,这事就这么算了。我想,你不会不敢接受挑战吧!”看到身边围过来的同学越来越多,好胜的小韩怎肯示弱:“好,比就比,输了别赖账!”
  刚一起跑,小韩就疯了似的跑起来,他在操场跑了一圈又一圈,直到自己筋疲力尽,瘫倒在跑道上。“先喝口水,我帮你拿来了毛巾,一会儿去洗把脸吧。”听晓敏这么一说,一向要强的小韩竟然哭了起来,同学们全都怔住了,晓敏让大家离开,自己坐在小韩身边,直到小韩哭完,才让他说说原因。
  平静下来的小韩说他就是因为父母闹离婚,心里难受,想找点事来发泄一下,所以听说晓敏的裙子是妈妈新买的,便忍不住恶作剧,现在跑过了也哭过了,心中的不满情绪都发泄出来了,也知道自己错了。
  剖析这个事例时,我告诉学生,晓敏采用的方式中还有很好的一点,那就是主动出击。她以跑步的方式跟小韩单挑,说好单挑完毕,谁也不计较,这也是解决挑衅的很好的办法。展示你所擅长的,让对方明白,你有实力,只不过不愿意与人争执,让对方从根本上打消挑衅的念头。
  通过讨论,同学们也了解到,当遇到校外人员的挑衅时,首先要做的是想办法使自己脱身,不是不与坏人坏事作斗争,而是要以更强大的力量,比如警察,来对付恶势力,以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保证自身的安全是首要的,千万不能因一时之气而造成流血事件或触犯法律,
  “一失足成千古恨”。
  同时,我也让同学们反思,如果自己是爱挑衅的人怎么办呢?
  
  1.审视自己的行为。
  
  要想改变自己,首先要充分意识到这种行为带来的麻烦。要冷静思考:我的态度会带来哪些不好的结果,它的危害是什么?考虑了后果,就不会恶意挑衅了。
  
  2.学会与他人和平共处。
  
  需要走出一种误区:用不友好行为对待别人,可以逞一时之威,更要知道,逞一时之快,会付出的代价。要做到给别人提出建议时,并不强求人家作出抉择,在和别人谈话时能认真倾听等,学会心平气和地与人相处,当你和颜悦色地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也会尊重你,使你获得心理满足。
  
  3.及时感知和接受自己的情绪。
  
  了解自己的情绪,可以帮助我们表达自己的不安,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接受自我,了解自我,就没有必要通过挑衅的方式来确定自己的位置,也就不会酿成祸事了。
  
  4.寻找导致自己挑衅的根源。
  
  思考一下导致自己有挑衅行为的根源是什么,是由于父母的冷漠而感受过痛苦,还是受到过别人的攻击而难以平复?或是因为遭受挫折而有负面情绪?只有了解自己渴望别人关注的原因,才能找到在人群中以平和的方式生存的方法。
  一堂班会课,受到教育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我自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如果一个人没有在正义的法律指导下受过长期的教育,就很难从年轻时接受良好的品德锻炼,因为克己耐劳对大多数人,特别是对年轻人是不愉快的。因此之故,他们的教养和职业应有法律做出规定;一旦他们养成了习惯,就不会感到痛苦。”
  作为班主任,只有开展长期、细致、扎实的教育工作,才能培育出真正意义上的“人”——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法治意识的人,这是我的认识,也是今后必须做好的工作。
  
  (编辑:冯婷)
其他文献
汉武帝手下有两位大臣,一个叫公孙弘,一个叫主父偃。这两位都是齐地人,虽不同郡,也算是半个老乡。齐地人普遍博学,两人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公孙弘精通儒家经典《公羊春秋》;主父偃则熟读诸子百家,尤其擅长纵横术。论才学,两人都是万里挑一。  可惜,那个时代连科举考试都没有,才学还当不了饭吃。发迹之前,两人都号称“寒士”,说白了就是穷光蛋。公孙弘年轻时当过狱卒,后来不知为何被炒了鱿鱼,只好到海滨给人家放猪。家
“夕惕斋”是山东莱芜吕金成先生的堂号。吕先生喜欢篆刻、书法,由篆刻、书法转而喜欢古文字。古文字,他完全是自学的。他自学古文字的时间是工作之余,晚上学到一两点是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