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喜欢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对文化课差了一点,思想品德后进一步的学生,我们是否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呢?
毋庸置疑,对弱势学生怀有一颗滚烫的心,并非易事。但能通过开展个别指导教育活动,成功地教育和转化某一特殊类型的学生,是显示班主任功力和底蕴的重要方面。这既是班集体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又是教育平等赋予每一个学生的权利。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3条明文规定“教师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因此,班主任应给予那些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多的爱。
一、弱势学生的特点
对弱势学生的理解,我们至少应该有以下几点认识:第一,这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与同龄人、同集体其他成员相比较而言的;第二,他是个别的,即集体中的绝对少数的学生;第三,它的核心特征是品徳不良和心理不健康;即经常性有比较严重的弱势行为;第四,弱势是相时的,可以通过教育加以转化。这几点认识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是相当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对弱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以下几种偏差:一是避免将偶发弱势行为的学生画错为弱势学生。二是以学习成绩来划分,甚至对学习优秀学生弱势行为持谅解态度,为之开脱,结果是失去教育的机会。三是用成人化的标准来衡量,即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行为。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左其沛对520余例弱势学生进行了比较完整的研究分析,归纳出他们的共同特点。
1、是非观念模糊
这类学生常犯错误的原因是道德无知、是非不清,如把违反纪律看成是“英雄行为”。
2、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学习能力较低。
弱势学生由于精力不在学习上,怕苦畏难。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较差。
3、自尊、自傲、自卑、自弃交织在一起。
弱势学生经常遭到批评,甚至打骂,存在严重的自卑、自暴自弃,甘居下游的情绪。可是出于自尊的需要,他们有时又表现为傲慢无理。他们有时虽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有时也迸发进步的火花,但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束缚他,有时身不由己,这也是他们在转化过程中出现反复的原因。
二、弱势学生的一般弱势
弱势学生一般弱势行为有心理原因造成的,也有品德方面原因造成的。对于这两类弱势我们都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因为心理性与品德性不仅可以相互制约,而且有时可转化。只有把两方面的弱势加以解决,才能对弱势行为给予比较彻底的纠正。
一般来说,班上的主要弱势行为有以下类型:
1、品行性弱势行为:主要有自私、遇事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和集体的利益;追求享受,学习上、生活上怕苦、怕累,追求吃、穿、玩,爱说谎;厌学,不想学习,逃避学习,以至逃学;退缩,胆小怕事,孤独,不参加集体活动。
2、违纪行为;主要有攻击、无事生非,经常骂人、打人,对他人构成威胁;作弊,用各种方式进行考试作弊;早恋;与异性同学传纸条、信件,甚至约会;出入“三室一厅”,沉湎不适合学生娱乐的场所。
3、违法行为:主要是偷窃和赌博。
三、弱势学生的行为矫正
弱势学生的教育是一项艰巨细致而又复杂的工作。小学弱势学生,思想尚未定型,可塑性大。我们既要遵循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又要考虑每个弱势学生所具有的心理、行为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把弱势学生的行为矫正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1、热爱学生,使其消除戒备心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热爱弱势学生,才能走进他们封闭的心灵天地,做好转化他们的工作。由于后进生身上的毛病、缺点多,常遭到父母、老师、同学的冷淡、歧视,很少得到理解、同情,普遍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由于自卑、自傲、对老师抱有戒备、对立的情绪;对集体疏远,怀疑老师的真诚爱护和关心。因此,教师在个别教育转化过程中,更应多爱护他,多方面关心他。班里的梁洋洋同学,成绩差,有偷窃行为,还有时常借故装病,以此获得同情。后来,同学逐渐疏远了他。我通过家访,得知其家境贫寒且父母正在闹离婚,经常抽空与他交流思想。但他总以冷冷的眼光看着我,懒洋洋的回答。我知道他正在考验我是否真诚关心和爱护他。在一个下雨的晚上,住在他家隔壁的高年级同学跑来告诉我:“老师,梁洋洋发高烧,样子好吓人啊!”我立即将他送医院,陪他打了三小时的点滴,回来还为他熬药。这时,他才对我说:“老师,原来你是真的对我好。”我的行为消除了他的戒备心理。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生活和学习上,提出要求。以后不断帮助、督促他,使其逐渐变好。
2、改变弱势学生自我的内驱力。
弱势学生之所里成为弱势学生,并非一日之寒。老师转化矫正他们的行为,不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具体做法是:第一步,我将列有后进生常见20种缺点的表格,如懒惰、口是心非、坚持错误、自高自大、爱说空话、谎话、独自一人时行为不端、嘴馋、面对善恶无动于衷等。要他们对照表格选出自己身上的缺点,再与我选出他身上的缺点作对比,双方确认相同的缺点,分析其形成原因,共同商量,制定纠正计划。第二步,为他们建立“记功本”,凡科目测试进步5分,能通过常规检查、被老师表扬3次等情况,均记录在“记功本”。第三步,及时将他的进步告知家长,改善家长对孩子的冷淡、歧视,伟大的亲情能燃其不断进步的愿望,实现自我的肯定。第四步,当他实现了小目标后,让全体同学见证他的成功,再连续制订第二、第三期目标等。
3、培养良好的兴趣,使其实现兴奋点的转移。
弱势学生多数胸无大志,学习不感兴趣,兴奋点在吃喝玩乐上,常常是无事生非。但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如果把他们的兴奋点转移到有益的活动上来,就能取得“磁石吸铁,驷马难掰”的教育效果,与不良行为告别。班里多举行一些文体活动,这样,不仅有机会使他们弥补学习不好的遗憾,还可以让同学认识其美好的另一面。当他们在这些活动中承担一定的角色,并明确角色规范,可以使其不断进步。
在弱势学生个别指导教育的方式上,针对他们的成因,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交友情况,因势利导。
马克思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的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的发展。弱势学生喜欢广泛交友,而且注重朋友义气。因而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搞清他是否有不良伙伴,若有则设法帮助他们切断,并引导他与品学兼优的同学交往。
2、锻炼意志,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当我们对弱势学生个别指导时,既要控制不良诱因(如不良伙伴、不良场所等),又要在他们改正错误时,在有把握的条件下,给予他们与诱因接近的机会来锻炼他们与自己不良行为作斗争的意志,进一步巩固新的行为习惯。如,我把班费保管的任务交给一个犯有小偷小摸而接受教育有所悔改的同学,老师、同学的信任使他产生责任感、荣誉感,此后他再也没有小偷小摸的行为了。
3、抓反复,反复抓
面对学生的反复千万不可急躁、失去耐心,而要善于从反复中看到进步闪光的因素,给予鼓励,激发他们战胜自我的信心。
弱势学生的转化还需要班主任的教育机智,讲究工作的方法和艺术,尤其是讲究表扬激励和批评惩罚的艺术。在工作实践当中,作为班主任应该用一颗宽容之心去对待学生,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那么弱势学生一定能够转化过来。
毋庸置疑,对弱势学生怀有一颗滚烫的心,并非易事。但能通过开展个别指导教育活动,成功地教育和转化某一特殊类型的学生,是显示班主任功力和底蕴的重要方面。这既是班集体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又是教育平等赋予每一个学生的权利。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3条明文规定“教师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因此,班主任应给予那些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多的爱。
一、弱势学生的特点
对弱势学生的理解,我们至少应该有以下几点认识:第一,这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与同龄人、同集体其他成员相比较而言的;第二,他是个别的,即集体中的绝对少数的学生;第三,它的核心特征是品徳不良和心理不健康;即经常性有比较严重的弱势行为;第四,弱势是相时的,可以通过教育加以转化。这几点认识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是相当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对弱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以下几种偏差:一是避免将偶发弱势行为的学生画错为弱势学生。二是以学习成绩来划分,甚至对学习优秀学生弱势行为持谅解态度,为之开脱,结果是失去教育的机会。三是用成人化的标准来衡量,即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行为。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左其沛对520余例弱势学生进行了比较完整的研究分析,归纳出他们的共同特点。
1、是非观念模糊
这类学生常犯错误的原因是道德无知、是非不清,如把违反纪律看成是“英雄行为”。
2、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学习能力较低。
弱势学生由于精力不在学习上,怕苦畏难。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较差。
3、自尊、自傲、自卑、自弃交织在一起。
弱势学生经常遭到批评,甚至打骂,存在严重的自卑、自暴自弃,甘居下游的情绪。可是出于自尊的需要,他们有时又表现为傲慢无理。他们有时虽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有时也迸发进步的火花,但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束缚他,有时身不由己,这也是他们在转化过程中出现反复的原因。
二、弱势学生的一般弱势
弱势学生一般弱势行为有心理原因造成的,也有品德方面原因造成的。对于这两类弱势我们都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因为心理性与品德性不仅可以相互制约,而且有时可转化。只有把两方面的弱势加以解决,才能对弱势行为给予比较彻底的纠正。
一般来说,班上的主要弱势行为有以下类型:
1、品行性弱势行为:主要有自私、遇事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和集体的利益;追求享受,学习上、生活上怕苦、怕累,追求吃、穿、玩,爱说谎;厌学,不想学习,逃避学习,以至逃学;退缩,胆小怕事,孤独,不参加集体活动。
2、违纪行为;主要有攻击、无事生非,经常骂人、打人,对他人构成威胁;作弊,用各种方式进行考试作弊;早恋;与异性同学传纸条、信件,甚至约会;出入“三室一厅”,沉湎不适合学生娱乐的场所。
3、违法行为:主要是偷窃和赌博。
三、弱势学生的行为矫正
弱势学生的教育是一项艰巨细致而又复杂的工作。小学弱势学生,思想尚未定型,可塑性大。我们既要遵循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又要考虑每个弱势学生所具有的心理、行为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把弱势学生的行为矫正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1、热爱学生,使其消除戒备心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热爱弱势学生,才能走进他们封闭的心灵天地,做好转化他们的工作。由于后进生身上的毛病、缺点多,常遭到父母、老师、同学的冷淡、歧视,很少得到理解、同情,普遍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由于自卑、自傲、对老师抱有戒备、对立的情绪;对集体疏远,怀疑老师的真诚爱护和关心。因此,教师在个别教育转化过程中,更应多爱护他,多方面关心他。班里的梁洋洋同学,成绩差,有偷窃行为,还有时常借故装病,以此获得同情。后来,同学逐渐疏远了他。我通过家访,得知其家境贫寒且父母正在闹离婚,经常抽空与他交流思想。但他总以冷冷的眼光看着我,懒洋洋的回答。我知道他正在考验我是否真诚关心和爱护他。在一个下雨的晚上,住在他家隔壁的高年级同学跑来告诉我:“老师,梁洋洋发高烧,样子好吓人啊!”我立即将他送医院,陪他打了三小时的点滴,回来还为他熬药。这时,他才对我说:“老师,原来你是真的对我好。”我的行为消除了他的戒备心理。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生活和学习上,提出要求。以后不断帮助、督促他,使其逐渐变好。
2、改变弱势学生自我的内驱力。
弱势学生之所里成为弱势学生,并非一日之寒。老师转化矫正他们的行为,不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具体做法是:第一步,我将列有后进生常见20种缺点的表格,如懒惰、口是心非、坚持错误、自高自大、爱说空话、谎话、独自一人时行为不端、嘴馋、面对善恶无动于衷等。要他们对照表格选出自己身上的缺点,再与我选出他身上的缺点作对比,双方确认相同的缺点,分析其形成原因,共同商量,制定纠正计划。第二步,为他们建立“记功本”,凡科目测试进步5分,能通过常规检查、被老师表扬3次等情况,均记录在“记功本”。第三步,及时将他的进步告知家长,改善家长对孩子的冷淡、歧视,伟大的亲情能燃其不断进步的愿望,实现自我的肯定。第四步,当他实现了小目标后,让全体同学见证他的成功,再连续制订第二、第三期目标等。
3、培养良好的兴趣,使其实现兴奋点的转移。
弱势学生多数胸无大志,学习不感兴趣,兴奋点在吃喝玩乐上,常常是无事生非。但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如果把他们的兴奋点转移到有益的活动上来,就能取得“磁石吸铁,驷马难掰”的教育效果,与不良行为告别。班里多举行一些文体活动,这样,不仅有机会使他们弥补学习不好的遗憾,还可以让同学认识其美好的另一面。当他们在这些活动中承担一定的角色,并明确角色规范,可以使其不断进步。
在弱势学生个别指导教育的方式上,针对他们的成因,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交友情况,因势利导。
马克思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的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的发展。弱势学生喜欢广泛交友,而且注重朋友义气。因而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搞清他是否有不良伙伴,若有则设法帮助他们切断,并引导他与品学兼优的同学交往。
2、锻炼意志,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当我们对弱势学生个别指导时,既要控制不良诱因(如不良伙伴、不良场所等),又要在他们改正错误时,在有把握的条件下,给予他们与诱因接近的机会来锻炼他们与自己不良行为作斗争的意志,进一步巩固新的行为习惯。如,我把班费保管的任务交给一个犯有小偷小摸而接受教育有所悔改的同学,老师、同学的信任使他产生责任感、荣誉感,此后他再也没有小偷小摸的行为了。
3、抓反复,反复抓
面对学生的反复千万不可急躁、失去耐心,而要善于从反复中看到进步闪光的因素,给予鼓励,激发他们战胜自我的信心。
弱势学生的转化还需要班主任的教育机智,讲究工作的方法和艺术,尤其是讲究表扬激励和批评惩罚的艺术。在工作实践当中,作为班主任应该用一颗宽容之心去对待学生,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那么弱势学生一定能够转化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