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从何处来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j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从小就习惯给人贴上“好人”和“坏人”的标签,我们这一代人可能感触更深。小时候看电影不多,一看电影便要问爸爸妈妈,这是好人还是坏人?后来发现我们这代人最幸福,因为好人坏人一看就知道。
  可事实上,人性是极其复杂的,没有纯粹的“好”,也没有纯粹的“坏”。每个人心中都并存着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这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制度和人激活了你的哪一面。
  遗留在中国人DNA中的二元对立逻辑,让我们对很多事物的判断都是危险的。打破这种简单对立的思维,是一个真正的基础,全社会都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前行。
  教育很重要,教育不是让人性“变好”,而是约束人性中的负面欲望,扬善弃恶;法律也很重要,法律不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是最低的道德底线,它不能让你变成好人,但是它要求你杜绝坏的行为——抢劫、偷东西、杀人是不行的;此外还有环境,如果整个社会环境充满善意和安宁,人们和谐相处,人性中的善就会更多地被激活。
  我们倡导道德、公益和爱,期待更多的响应,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满世界去寻找“好人”,而是要思考:如何用好的教育、好的法律、好的制度、好的环境等,把人们心中原本就存在的善激发出来。
  老人摔倒被好心人扶,为什么一瞬间反而要抓住对方说:“你撞了我!”因为这个老人是“坏人”吗?倒退20年,如果大街上两辆汽车追尾,司机肯定下车就打。为什么呢?不打不行!誰打输了谁赔钱。可是现在,谁还会因为追尾大打出手?经常是把车靠边一停,互相递根烟,把保险号一抄就完了。
  对比20年前和现在,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中国人变得讲礼节了,道德水准提升了。可是,为什么中国人撞车后的道德水准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因为有“交通强制险”的介入。所有汽车必须买保险,一旦发生事故,不必再用暴力的手段争取权益,于是在这个问题上,人性里“善”的一面流露了出来。
  因此,涉及道德的问题,不应只追问人们“有没有道德”,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的社会环境、相关的法律制度,是否进步到了让人们“可以展现道德”的时候。中国人不缺德,缺的就是让“德”展现出来的制度保障与大环境。我认为,此时此刻的中国,正在不断进步,但还没有到达这个阶段。所有糟糕事件的发生,都是在强迫我们去设法提高基础保障和完善社会综合配套设施。我从来不愿听到人们站在道德的立场上谈论道德。那没有意义。
  中国人有两张道德面孔,一张面对熟人,一张面对陌生人。这两张面孔反差巨大,就仿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面对熟人时,我们大多有礼貌,懂得谦让,不仅不自私,而且很无私,朋友为抢着埋单能打起来;面对熟人时,我们善解人意,尊老爱幼,言语温和,愿意忍让,甚至牺牲小我。
  如果从对待熟人的这张道德面孔来看,中国人绝对是世界上最有道德感的民族。可惜,在面对陌生人时,我们的道德面孔是另外一张。我们开始变得自私,爱占各种便宜,排队加塞,开车乱并线,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永远显得不耐烦。那个面对熟人时可爱的中国人哪里去了?
  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下,中国人的生活半径很小,一亩三分地,乡里乡亲,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一生大都生活在熟人社会中。于是,让熟人认可自己,是必需的生存之道。但是,封闭的生活方式终于被慢慢改变,我们一步一步走出土地,走出乡村,走到陌生人中间,熟人的面孔变少了,约束也仿佛没了。
  记得有一天在飞机上,听到两个朋友聊天,其中一个谈到刚才自己登机时的不文明行为,面无愧色地说:“怕啥,又没人认识咱!”
  等我们学会把陌生人也当熟人看待时,才算真正走进现代社会中。而这,需要多长时间?(摘自《白说》)
  编辑 王若宇
其他文献
研究发现,中间品进口对中高、中低以及低收入国家提升本国出口竞争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全球生产分工网络背景下,中高、中低以及低收入国家通过增加进口中间品数量,可以有
成立自贸区港专委会,是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在当前新形势下,聚焦党中央国务院对自贸试验区港建设的要求,做好自贸区港工作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探索,为我国自贸试验区港建设服务的重
据说,日本的餐馆要求餐桌要擦七遍。关于擦桌子一个广泛流传的对比是:老板要求餐桌擦七遍,如果是一个日本雇工,就会一直按七遍坚持擦下去,而如果是一个中国雇工,一开始会坚持擦七遍,但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减为六遍,最后或许就沦为得过且过了。  我不知道擦七遍的要求有何科学依据,但可以肯定的是,擦一遍两遍和擦七遍八遍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的效果短期内可能并不明显,比如,肉眼观察到的桌子已经变得干净了,但若仔细或
20世纪30年代早期,位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一个新型高级研究院正在寻找世界级的学者和研究员,以创建一个全世界一流的“思想库”。到这个研究院里来的学者不需要给人授课,只需从事基础研讨,然后发表论文就行了,且没有什么压力和硬性任务。  研究院的第一任负责人叫亚伯拉罕·费莱克斯纳,他首先向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发出了真诚邀请,当时的爱因斯坦受纳粹德国的通缉,正在欧洲避难,因此爽快地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