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现文本之美?本文认为,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对其进行多元化解读不失为有效的途径。要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文本,进而体会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人文关怀。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解读;创新能力
当你无意间将一个苹果拦腰横切时,你会惊讶地发现横切面会呈现出一颗精致的五角星。但是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于竖切,所以一次又一次地与惊喜和美丽擦肩而过。
在生活和学习中,经验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之趋于统一化。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发现语文中的“五角星”?笔者认为,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对其进行多元化解读不失为有效的途径。要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文本,进而体会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人文关怀。
对于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教师在讲授时,都会提到一个问题,即词的结尾中“那人”是谁?这是深入理解诗人情感的突破口。在引出这个问题之前,笔者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词中写的‘那人’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在对整首词进行理解后,不难回答这个问题,即不同流俗、孤独寂寞、孤芳自赏。接着笔者又提了第二个问题:“‘那人’是谁?”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是诗人心仪的理想情人。当然,这样理解不无道理。但只是较浅层次的理解。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就这个问题做多元化合理解读呢?
于是,笔者又提了这样的问题:“词人为什么苦苦追寻这样一个理想情人?对‘那人’寄寓着什么情感?结合对诗人的了解谈一谈。”同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相较于苏轼的文人士大夫气质,辛则充满了英雄的豪情与气概。在他的词中多是报国杀敌的英雄语,少有儿女情长的温柔细语。所以,有的学生认为这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爱情诗。此时,笔者补充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八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虽然辛弃疾志存高远,力图恢复国家失地,实现祖国统一,但他遭到朝中主和派的排斥,落职闲居在江西,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空留满腔的悲愤、哀怨。
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逐渐打开了思路。围绕“那人”进行了合理地猜测和探讨。有的学生认为,“那人”是指作者自己。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中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人,正是词人的自我形象。作者借“那人”表达自己不愿随波逐流、自甘寂寞的孤傲性格。还有的学生结合背景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认为“那人”是指作者苦苦追求的人生理想,这种理解较前两种理解更为深刻,挖掘出了这首词的深层内涵。正如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中论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人生的第三种境界,即为了理想披荆斩棘,苦苦追寻,并最终得以实现的过程,这恰恰印证了学生的猜测。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对“那人”有了多层次的解读,从“心目中暗恋的情人”到“诗人自己”再到“诗人苦苦追求的人生理想”,赋予了这首词更为丰富的内涵,加深了对这首词的理解。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不囿于固定的思维模式,敢于突破惯性思维,多角度甚至反方向地審视文本,理解文本,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
苹果里的五角星常常被那些不走寻常路的人发现,世间的绝美风光往往在人迹罕至处。作为教师,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勇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式,大胆尝试,去发现别样的美丽。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解读;创新能力
当你无意间将一个苹果拦腰横切时,你会惊讶地发现横切面会呈现出一颗精致的五角星。但是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于竖切,所以一次又一次地与惊喜和美丽擦肩而过。
在生活和学习中,经验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之趋于统一化。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发现语文中的“五角星”?笔者认为,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对其进行多元化解读不失为有效的途径。要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文本,进而体会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人文关怀。
对于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教师在讲授时,都会提到一个问题,即词的结尾中“那人”是谁?这是深入理解诗人情感的突破口。在引出这个问题之前,笔者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词中写的‘那人’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在对整首词进行理解后,不难回答这个问题,即不同流俗、孤独寂寞、孤芳自赏。接着笔者又提了第二个问题:“‘那人’是谁?”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是诗人心仪的理想情人。当然,这样理解不无道理。但只是较浅层次的理解。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就这个问题做多元化合理解读呢?
于是,笔者又提了这样的问题:“词人为什么苦苦追寻这样一个理想情人?对‘那人’寄寓着什么情感?结合对诗人的了解谈一谈。”同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相较于苏轼的文人士大夫气质,辛则充满了英雄的豪情与气概。在他的词中多是报国杀敌的英雄语,少有儿女情长的温柔细语。所以,有的学生认为这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爱情诗。此时,笔者补充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八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虽然辛弃疾志存高远,力图恢复国家失地,实现祖国统一,但他遭到朝中主和派的排斥,落职闲居在江西,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空留满腔的悲愤、哀怨。
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逐渐打开了思路。围绕“那人”进行了合理地猜测和探讨。有的学生认为,“那人”是指作者自己。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中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人,正是词人的自我形象。作者借“那人”表达自己不愿随波逐流、自甘寂寞的孤傲性格。还有的学生结合背景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认为“那人”是指作者苦苦追求的人生理想,这种理解较前两种理解更为深刻,挖掘出了这首词的深层内涵。正如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中论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人生的第三种境界,即为了理想披荆斩棘,苦苦追寻,并最终得以实现的过程,这恰恰印证了学生的猜测。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对“那人”有了多层次的解读,从“心目中暗恋的情人”到“诗人自己”再到“诗人苦苦追求的人生理想”,赋予了这首词更为丰富的内涵,加深了对这首词的理解。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不囿于固定的思维模式,敢于突破惯性思维,多角度甚至反方向地審视文本,理解文本,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
苹果里的五角星常常被那些不走寻常路的人发现,世间的绝美风光往往在人迹罕至处。作为教师,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勇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式,大胆尝试,去发现别样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