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网络已成为中小学生获取信息、辅助学习、游戏娱乐、人际交往的重要渠道。那么,现如今青少年学生上网的状况如何? 网络为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应如何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笔者有幸参与了2005年河南省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网上问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涉及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学业、娱乐、家庭、网络活动等诸多方面,参与调查的中小学生达66310人次(其中小学生占39.7%,中学生占60.3%),有关网络活动的调查设计为7项,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中小学生上网的现状,对指导当前中小学生的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看法和态度
围绕“你对学生上网的看法”,中学生认为“大势所趋”的占17.63%,“应正确引导”的占69.79%,“应严格控制”的占12.58%。“家长对你的上网持何态度”,回答“不支持”的占29.43%,“有条件支持”的占59.22%,“完全支持”的占11.35%。
【反思】从调查数据看,70%的家庭拥有计算机,但是30%家庭的父母不会使用网络,很难觉察网络信息对孩子的影响。家长有两种倾向不可取,一种是认为只要花钱为孩子找一个好学校就万事大吉,对孩子的学习和课余活动很少过问;另一种是把网络视为妖魔,不准孩子上网,也不让孩子玩游戏,结果把孩子赶到了网吧。
2.上网地点
调查列举了网吧、学校和家庭。在上过网的小学生中,有55.15%是在家中上网,21.70%在学校,有3.58%在网吧。还有2571人次从未上过网,占答题人数的19.57%。中学生中上网人数不仅大大增加,而且上网的场所也发生较大变化,在家中上网的占到41.88%,比小学生下降了13.27个百分点;在学校上网的占35.79%,比小学上升了14.09个百分点;在网吧上网的升至22.33%,比小学增加了18.75个百分点,增长4~5倍。调查去网吧的小学生“如果你和同学到网吧去,老板对你们的态度”,选择“热情接待”的占39.84%,选择“让出示身份证,否则不让进”的占16.30%,选择“根本不让进”的占43.86%。
【反思】 我们提倡中小学生在教师、家长或监护人的指导下在家庭以及学校、图书馆等单位内部附设的非营业性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上网。但那些明文规定未成年人不允许进入的网吧等消费性场所,仍然公开或半公开地向未成年人开放。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条款,但可操作性不强,还缺乏必要的惩罚性条款,执法力度较弱,对法律的普及、宣传也不够。
3.上网频率
“几乎每天都上网”的占7.29%,“隔天上网”的占8.08%,“每周上网1~2次”的占40.05%,“业余时间几乎不上网”的占44.58%。
【反思】 课余时间几乎不上网的数据说明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教室资源还不能做到课余时间普遍向学生开放。每天都上网的状况要警惕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现象。网络成瘾不仅影响人的心理,还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同时,沉迷于网络游戏,容易使未成年人减少人际间交流,产生自闭倾向,甚至会患上“电脑自闭症”。开展对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预防及网络游戏的引导刻不容缓。
4.兴趣和目的
调查者为小学生列举了:查资料、聊天、看动画、看电影、打游戏、学习知识、看新闻、听音乐等8个选项,允许多选。调查者为中学生列举了:看信息、学习、聊天、打游戏、听音乐、看影视片等6个选项,也允许多选。
小学生排在前三位的选项依次是:查资料、学习知识、听音乐;中学生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听音乐、看信息、聊天。进一步分析,小学生运用网络进行学习或获取信息的占43%,中学生占37%;用于娱乐或聊天的小学生占57%,中学生占63%。对于网上的内容,调查者在中学生中了解的情况是:认为网上适合中学生的东西多的占25.90%;认为还可以的占58.57%;认为太少的占15.53%。
【反思】网络的娱乐、交流功能逐渐在中小学生中加强,而学习功能在减弱。好的游戏可以训练人的手脑配合能力,起到开发大脑、提升智力的作用,可以激发钻研、创造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但是,目前我国游戏市场还不够规范,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同时,网络游戏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具有文化内涵的计算机软件,其内容情节和背景信息必然反映制造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制造国的文化特征。未成年人由于社会认知不足和自我防护意识缺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必然在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上受到影响,会带来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伤害以至引发违法犯罪,教育者需密切关注并加以引导。
5.网上交流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利用网络聊天交往的需求越来越大,小学生利用网络聊天居末位,到了中学阶段进入前三。调查表明,中学生中51.5%的有网友。调查者问:“如果有不认识的网友约你见面,你会去吗?”表示去的占7.07%,不会去的占63.80%,看情况而定的占29.13%。
【反思】学生利用网络聊天寻求快乐,舒缓学习压力,或摆脱孤独,寻求伙伴,似无可厚非,但与陌生人见面,比较危险,尽管大多数中学生表示慎重,但还是有一些学生对此缺乏警惕,充满好奇,这是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关注的。
6.色情网站
色情网站对青少年最具危害性。调查数据显示:中学生经常浏览黄色网站的占4.26%,偶尔浏览的占8.02%,从未浏览的占87.72%。
【反思】 一些青少年自身的控制能力弱,好奇心强,难以自我抵制有害信息的侵蚀,对青春期的学生来说,色情网站的危害令人堪忧。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体系。
7.网上道德
调查小学生:“你知道《全国青少年网络公约》吗?”回答“知道”的占32.31%,“不知道”的占41.32%,“好像听说过”的占26.37%。调查中学生:“你认为网上道德重要吗?”回答“重要”的占87.20%,“不重要”的占5.14%,“无所谓”的占7.66%。
【反思】加强网上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网上自律,规范上网行为,应该引起重视的。
随着年龄增长,网络的娱乐功能更加受学生的欢迎。多数中小学生注重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普遍喜欢网上音乐和网络游戏。建议有关部门规范电子游戏市场,创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学校在开设网络课程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网德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网上生活,加强对中小学生的课余指导。引导学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教育学生学会选择,提高自控能力。充分发挥校园网的教育作用,引导学生把互联网作为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培养创造力的工具。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1.看法和态度
围绕“你对学生上网的看法”,中学生认为“大势所趋”的占17.63%,“应正确引导”的占69.79%,“应严格控制”的占12.58%。“家长对你的上网持何态度”,回答“不支持”的占29.43%,“有条件支持”的占59.22%,“完全支持”的占11.35%。
【反思】从调查数据看,70%的家庭拥有计算机,但是30%家庭的父母不会使用网络,很难觉察网络信息对孩子的影响。家长有两种倾向不可取,一种是认为只要花钱为孩子找一个好学校就万事大吉,对孩子的学习和课余活动很少过问;另一种是把网络视为妖魔,不准孩子上网,也不让孩子玩游戏,结果把孩子赶到了网吧。
2.上网地点
调查列举了网吧、学校和家庭。在上过网的小学生中,有55.15%是在家中上网,21.70%在学校,有3.58%在网吧。还有2571人次从未上过网,占答题人数的19.57%。中学生中上网人数不仅大大增加,而且上网的场所也发生较大变化,在家中上网的占到41.88%,比小学生下降了13.27个百分点;在学校上网的占35.79%,比小学上升了14.09个百分点;在网吧上网的升至22.33%,比小学增加了18.75个百分点,增长4~5倍。调查去网吧的小学生“如果你和同学到网吧去,老板对你们的态度”,选择“热情接待”的占39.84%,选择“让出示身份证,否则不让进”的占16.30%,选择“根本不让进”的占43.86%。
【反思】 我们提倡中小学生在教师、家长或监护人的指导下在家庭以及学校、图书馆等单位内部附设的非营业性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上网。但那些明文规定未成年人不允许进入的网吧等消费性场所,仍然公开或半公开地向未成年人开放。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条款,但可操作性不强,还缺乏必要的惩罚性条款,执法力度较弱,对法律的普及、宣传也不够。
3.上网频率
“几乎每天都上网”的占7.29%,“隔天上网”的占8.08%,“每周上网1~2次”的占40.05%,“业余时间几乎不上网”的占44.58%。
【反思】 课余时间几乎不上网的数据说明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教室资源还不能做到课余时间普遍向学生开放。每天都上网的状况要警惕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现象。网络成瘾不仅影响人的心理,还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同时,沉迷于网络游戏,容易使未成年人减少人际间交流,产生自闭倾向,甚至会患上“电脑自闭症”。开展对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预防及网络游戏的引导刻不容缓。
4.兴趣和目的
调查者为小学生列举了:查资料、聊天、看动画、看电影、打游戏、学习知识、看新闻、听音乐等8个选项,允许多选。调查者为中学生列举了:看信息、学习、聊天、打游戏、听音乐、看影视片等6个选项,也允许多选。
小学生排在前三位的选项依次是:查资料、学习知识、听音乐;中学生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听音乐、看信息、聊天。进一步分析,小学生运用网络进行学习或获取信息的占43%,中学生占37%;用于娱乐或聊天的小学生占57%,中学生占63%。对于网上的内容,调查者在中学生中了解的情况是:认为网上适合中学生的东西多的占25.90%;认为还可以的占58.57%;认为太少的占15.53%。
【反思】网络的娱乐、交流功能逐渐在中小学生中加强,而学习功能在减弱。好的游戏可以训练人的手脑配合能力,起到开发大脑、提升智力的作用,可以激发钻研、创造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但是,目前我国游戏市场还不够规范,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同时,网络游戏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具有文化内涵的计算机软件,其内容情节和背景信息必然反映制造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制造国的文化特征。未成年人由于社会认知不足和自我防护意识缺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必然在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上受到影响,会带来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伤害以至引发违法犯罪,教育者需密切关注并加以引导。
5.网上交流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利用网络聊天交往的需求越来越大,小学生利用网络聊天居末位,到了中学阶段进入前三。调查表明,中学生中51.5%的有网友。调查者问:“如果有不认识的网友约你见面,你会去吗?”表示去的占7.07%,不会去的占63.80%,看情况而定的占29.13%。
【反思】学生利用网络聊天寻求快乐,舒缓学习压力,或摆脱孤独,寻求伙伴,似无可厚非,但与陌生人见面,比较危险,尽管大多数中学生表示慎重,但还是有一些学生对此缺乏警惕,充满好奇,这是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关注的。
6.色情网站
色情网站对青少年最具危害性。调查数据显示:中学生经常浏览黄色网站的占4.26%,偶尔浏览的占8.02%,从未浏览的占87.72%。
【反思】 一些青少年自身的控制能力弱,好奇心强,难以自我抵制有害信息的侵蚀,对青春期的学生来说,色情网站的危害令人堪忧。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体系。
7.网上道德
调查小学生:“你知道《全国青少年网络公约》吗?”回答“知道”的占32.31%,“不知道”的占41.32%,“好像听说过”的占26.37%。调查中学生:“你认为网上道德重要吗?”回答“重要”的占87.20%,“不重要”的占5.14%,“无所谓”的占7.66%。
【反思】加强网上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网上自律,规范上网行为,应该引起重视的。
随着年龄增长,网络的娱乐功能更加受学生的欢迎。多数中小学生注重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普遍喜欢网上音乐和网络游戏。建议有关部门规范电子游戏市场,创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学校在开设网络课程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网德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网上生活,加强对中小学生的课余指导。引导学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教育学生学会选择,提高自控能力。充分发挥校园网的教育作用,引导学生把互联网作为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培养创造力的工具。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