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玄学典故“将无同”在《晋书》和《世说新语》中均有载录,文本差异颇多,学界普遍认为这只是一事异辞,主旨无甚差别,该看法值得商榷.两则典故的思想诠释各具宗旨,代表了不同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玄学典故“将无同”在《晋书》和《世说新语》中均有载录,文本差异颇多,学界普遍认为这只是一事异辞,主旨无甚差别,该看法值得商榷.两则典故的思想诠释各具宗旨,代表了不同玄学流别.《晋书》展现其本旨,王戎以“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申明儒道旨“异”,阮瞻继以“将无同”阐发二者可各安其异、互不否定而庶几乎同的复合含义,其义理与向秀《逍遥义》一脉相承,延续了竹林思想以名教异于自然的一贯立场.《世说新语》的记载源自《卫玠别传》,故事经重构创作,转以“同”为根本要旨,阐发“三语掾”所涉玄理,构成别诠,反映了东晋玄学接续王弼哲学统绪的内在脉络.
其他文献
"哲学"的译语出自西周,由于他在翻译该概念时对其内涵理解不足,虽然注意到"哲学"与"儒学"的不同,却有把"哲学"等同于"理学"的理解倾向,模糊了"哲学"与"思想"的区别.此后不久,东京大学成立,文学部学科设置中的"哲学科"独立后,"支那哲学"(中国哲学)的学科概念应运而生.井上哲次郎在其《东洋哲学史》讲义中,最初以"支那哲学"命名并梳理中国传统思想,尝试以"哲学"范式对东亚传统学术进行近代范式的转换.由于井上哲次郎立足于泛哲学化立场把握中国传统思想,在他所建构的"中国哲学"中,"哲学"与"思想"混淆的现象
先秦时期的哲学最高范畴具有多样性,"道"并非一开始就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它在与"一""太""太一""恒先""大恒"等多样称谓的竞争中逐渐胜出.至战国末年,作为最高范畴的"道"最终统摄了其他称谓,为知识界普遍接受.《老子》对最高范畴的称谓、其他诸子文献的论说,以及相关出土文献能够说明这一思想发展的过程.先秦各家学派对最高范畴的不同认识,既反映出"道"走向最高范畴是一个长期过程,也展现出《老子》文本的定型存在着复杂而持久的思想交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出现时间及衍生次序蕴含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