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海南省部分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行为进行调查的结果分析,总结当今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行为存在的问题,为期进行深入的研究做准备。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提问行为 调查结果分析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特点与人本主义理念下的教学又相融合,但通过深入课堂观察发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教学依然屡见不鲜,学生作为能动的个体被严重忽略。当今的英语课堂并不理想,大部分英语教师在上课时并未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很多学生表现出对英语学习兴趣的缺失甚至反感。基于此,笔者继续深入课堂,从人本主义理念出发,通过对海南省部分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来梳理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行为存在的问题。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227 份,收回 217 份,回收率 95.59%,有效问卷 207 份,有效率 95.39%。本文从提问频次和提问类型两个维度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从表格中看出,提问一到两次的比较多,分别占到41%和23%,有24%的同学被提问到3次及3次以上,提问覆盖面达88%,但仍有12%的同学没有被提问到,而多次被提问的同学占到57%。人本主义理念的教育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都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差异,但仍有12%的同学从未被提问过,说明英语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方面还有待提高。一些教师表示,提问时会考虑到学生的差异,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堂教学任务繁重,较难的问题只能等个别同学思考好就开始讲解。
二、提问的类型
《西方教育词典》中指出“提问既作为了解学生学到些什么和能做些什么的手段,又可作为教学技巧的一部分,旨在引导学生逐步做出教师预期的回答,或鼓励学生为了培养他们自己的洞察力而对他们的亲身经验进行考察。另一个意义是,教育应当培养学生不仅能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而且能自己组织问题并求得答案。” 可见,好的提问能引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在调查中,有54%的同学认为有充足时间思考老师的问题,21%的同学认为思考时间很少,23%的学生认为老师有时不给他们思考时,还有2%的学生认为老师从不给自己思考时间,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课堂教学中,教师发问比率比较高,说明教师能够运用问题调动学生的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但笔者结合前期进行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中教师话语——学生驱动比率26.34,常模是42,发现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回答和主动言语不能给予及时反馈。通过课堂观察,笔者发现,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内容都是事实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很少见到,而且教师也缺乏提问技巧。下面是两位老师课堂提问案例,笔者将他们总结如下:
程老师:We have learned Module6,yes or no?
Do you remember?
Are you ready?
Are you clear?
Who helps him?
What kind of the girl?
How about the third picture?
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her”?
程老师的问题大部分是Yes/no 问题,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本没有难度,还有一些就是事实性问题,基本上在书中都可以找到。
杨老师:How are you?
Who is on duty today?
Can you perform?
Are you ready?
How about their singing?
杨老师是一位二年级的英语老师,她的问题也比较单一,但是老师问了一句“How about their singing?”让学生来评价,看起来这个问题能启发学生思维,但通过课堂观察笔者发现,大家的回答千篇一律,因为这是文中的句子。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确存在很多不适切的提问行为:问题过于简单、单一,很多问题流于表面的师生互动形式,无实际价值,这样不符合人本主义理念,长此下去,提问就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所以,教师必须以人本主义理念为指导,重视课堂提问的技巧和艺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寻找自身适切的提问行为,促使他们学好英语。教师表示到他们的提问会有难易的不同设置,但通过课堂观察,笔者发现,所谓的难易问题也基本是事实性问题,在书中可以找到答案,当问及教师为何很少发散式提问问题时,很多教师表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开放式问题太浪费时间,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由此可见如今的英语课堂教学依然是为完成任务而教,应试性强,没有体现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小学英语课堂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存与成长,以人本主义理念为核心,注重课堂前后的人文设计和以人为本的操作理念,将英语课堂真正构建成为提升学生素养和英语运用能力的课堂,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教师的使命不是教英语,而是教学生学会如何学英语,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观和终身学习观。
参考文献:
[1]唐松林.教师行为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若干研究课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3).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提问行为 调查结果分析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特点与人本主义理念下的教学又相融合,但通过深入课堂观察发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教学依然屡见不鲜,学生作为能动的个体被严重忽略。当今的英语课堂并不理想,大部分英语教师在上课时并未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很多学生表现出对英语学习兴趣的缺失甚至反感。基于此,笔者继续深入课堂,从人本主义理念出发,通过对海南省部分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来梳理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行为存在的问题。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227 份,收回 217 份,回收率 95.59%,有效问卷 207 份,有效率 95.39%。本文从提问频次和提问类型两个维度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从表格中看出,提问一到两次的比较多,分别占到41%和23%,有24%的同学被提问到3次及3次以上,提问覆盖面达88%,但仍有12%的同学没有被提问到,而多次被提问的同学占到57%。人本主义理念的教育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都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差异,但仍有12%的同学从未被提问过,说明英语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方面还有待提高。一些教师表示,提问时会考虑到学生的差异,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堂教学任务繁重,较难的问题只能等个别同学思考好就开始讲解。
二、提问的类型
《西方教育词典》中指出“提问既作为了解学生学到些什么和能做些什么的手段,又可作为教学技巧的一部分,旨在引导学生逐步做出教师预期的回答,或鼓励学生为了培养他们自己的洞察力而对他们的亲身经验进行考察。另一个意义是,教育应当培养学生不仅能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而且能自己组织问题并求得答案。” 可见,好的提问能引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在调查中,有54%的同学认为有充足时间思考老师的问题,21%的同学认为思考时间很少,23%的学生认为老师有时不给他们思考时,还有2%的学生认为老师从不给自己思考时间,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课堂教学中,教师发问比率比较高,说明教师能够运用问题调动学生的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但笔者结合前期进行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中教师话语——学生驱动比率26.34,常模是42,发现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回答和主动言语不能给予及时反馈。通过课堂观察,笔者发现,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内容都是事实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很少见到,而且教师也缺乏提问技巧。下面是两位老师课堂提问案例,笔者将他们总结如下:
程老师:We have learned Module6,yes or no?
Do you remember?
Are you ready?
Are you clear?
Who helps him?
What kind of the girl?
How about the third picture?
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her”?
程老师的问题大部分是Yes/no 问题,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本没有难度,还有一些就是事实性问题,基本上在书中都可以找到。
杨老师:How are you?
Who is on duty today?
Can you perform?
Are you ready?
How about their singing?
杨老师是一位二年级的英语老师,她的问题也比较单一,但是老师问了一句“How about their singing?”让学生来评价,看起来这个问题能启发学生思维,但通过课堂观察笔者发现,大家的回答千篇一律,因为这是文中的句子。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确存在很多不适切的提问行为:问题过于简单、单一,很多问题流于表面的师生互动形式,无实际价值,这样不符合人本主义理念,长此下去,提问就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所以,教师必须以人本主义理念为指导,重视课堂提问的技巧和艺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寻找自身适切的提问行为,促使他们学好英语。教师表示到他们的提问会有难易的不同设置,但通过课堂观察,笔者发现,所谓的难易问题也基本是事实性问题,在书中可以找到答案,当问及教师为何很少发散式提问问题时,很多教师表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开放式问题太浪费时间,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由此可见如今的英语课堂教学依然是为完成任务而教,应试性强,没有体现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小学英语课堂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存与成长,以人本主义理念为核心,注重课堂前后的人文设计和以人为本的操作理念,将英语课堂真正构建成为提升学生素养和英语运用能力的课堂,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教师的使命不是教英语,而是教学生学会如何学英语,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观和终身学习观。
参考文献:
[1]唐松林.教师行为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若干研究课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