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在苦难中,向着幸福奋力前行。
——记那些与苦难抗争的人们
1.干才有出路
清晨,微雨,车停,雨疾了起来。
见到他们的第一场景,不得不说一说。在太平乡太平村梅窝地村民小组的核桃绿荫中,她,一个女人家,爬上主房屋顶,把祖辈盖在屋顶的瓦,一块块翻起来,露出如病弱之躯凸起的肋骨的椽子。老屋一定很生气,它在地基上宅了数十年,俨然是长辈,却被一个女人坐在了屁股之下。这样,对于房屋而言,无疑是一种侮辱。老屋这样想,周围的眼光流露出这样的意思,世人也都是这样的想法。一个女人上房,拆也好,补也罢,甚至只是上去掃一下尘,在世俗与神祇世界中,是不被允许,不被认可的。
雨又紧凑了起来,像遇到情人一般的慷慨。也许是为了烘托某种气氛,这雨在我们进门时,明显大了起来。女人的一切动作都没受影响,她披着一件迷彩雨衣,戴一顶粉色布帽,穿一条发白的牛仔裤和一双布鞋,弯曲着腰背,站在主房的椽子空隙中,像个“7”字。她先将瓦一片一片取出,检视一番,用帚子扫两下,除掉蜘蛛丝和经年的泥尘,堆成小摞,然后,再把好的板瓦铺在椽子上,一片压一片,层级铺叠好,反身把桶里的石灰和草筋混拌的灰,贴在板瓦上。同样的动作,将筒瓦又一片一片地扣在两路板瓦的中间,成为典型的瓦路和瓦沟,瓦路所处的位置,恰恰就拱在椽子的上方。
瓦路是房屋之路。在房顶上行走,必须踩瓦路。瓦路所向,就是房向,是雨水、阳光、风和时间必走之路。瓦沟是汇聚之沟,一切都要从瓦沟滚下房,砸在地上。时光之坑就是如此由来的。女人仍躬身专心做着她的事业,她没抬头,雨还在下。他在院中拌灰,那灰是早拌好的,石灰和草筋搅拌之后,需要沤一段时间,灰上房之后,更具粘性,也更有筋道。石灰和草筋沤出的水,有着一股刺鼻味,是石灰和硫的感觉,沤出的水呈现出青灰色。他一桶一桶地将灰运上楼,再通过厦台递给她,顺手接回空桶。这些动作都是重复的,没有任何美感,显得很单调。劳动很多时候都是这样,都在重复着一些重复而单调的动作。
我们去的时候,他们已完成了屋顶的修缮和外墙的粉刷,正在进行着前厦台的翻瓦,这是扫尾工作。雨在扫尾的时候来了,对老宅而言,是起码的尊重——雨不进楼面。此时,老宅子像是画了一半妆的女人脸面,白色的石灰,黑青色的屋瓦,白与瓦灰相配合的外墙,周围浓绿的核桃枝叶,以及刚刚入住的一幢一层水泥浇灌的新房,根本不像一户贫困户的样子。
男人年轻时参军,从事雷达相关工作,退役后,视力下降得厉害,并一度严重,落下残疾,很多精细活都做不了。也正是这个原因,如上房翻瓦盖屋这样的事情,妻子被逼成了主力。这只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场景,可想,这样的主力之事,也肯定是常态。女人是昆明人,从省城远嫁漾濞深山的她,婚后一开始也受不了这样的困苦生活,孩子出生后,她带上两个孩子回昆明住了四五年,后来,便顺从了命运的安排,又回到了深山,与丈夫相持走过了近二十年。
他们的收入很薄很薄。有一点核桃,种一点玉米和麦子等作物,多数都靠二人打工维持,没有一技之长,做工也是苦力,特别是男人,只得做最粗浅的活计,背粪、挑土、挖地等重活,报酬不多,女人的工价也是少得可怜,比一般男工低二三十元,他们从不嫌弃,只要有人请,都去做。大女儿刚刚考上州级重点高中,成绩很好,小儿子就读小学,家中有一个同样佝偻着腰背的古稀老人,重度残疾,常年吃药。
开支与收入之间严重的不平衡,导致他们入不敷出,生活维持下来,都很吃力。
工作组到家中走访时,看到他们一家人挤在老宅中,墙体透风,屋顶漏光,姐姐和弟弟挤一间屋,是极为危险的住所,但有心无力的一家人,实在没有能力和魄力改善住宿条件了。按照扶贫要求,经多方协调后,决定以危房拆除重建的项目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这本是好事一件,而对于夫妻二人而言,无异于屋漏还遭连日雨,连生活都要维持不下去了,建房这样的重大工程,简直是水中捞月,想想而已。按要求建房,至少要十万元以上,夫妻俩摸摸空瘪的腰包,垂下了头。即使有帮扶项目和款项的支持,也会有大量的亏欠,这些都是相当具体的情况。哪里找?怎么还?特别是女儿即将上高中,开支会更大。
建不了。一切的顾虑都让一家人陷入了沉重的纠结之中。了解到他们的主要顾虑后,挂钩联系干部当即表示,私人每年资助孩子部分生活费用。看到帮扶干部如此热忱和真心,夫妻俩流下了感恩的泪。入夜,夫妻俩搜罗了所有的口袋,凑出来9000多元,这还是前不久因征地占用,补贴款占大头的存款。这是现实,后来,在反复商量后,夫妻俩决定克服一切困难,建房。
说干就干,第二天,夫妻俩到处借钱,联系施工队,硬是开了工。拆旧时,在老墙倒下的瞬间,那随便一推便摔地的声响,震痛了他们。平时都是他们去帮别人做工,到自己的时候,二人舍不得花那些工钱,便自己拆除旧房,把那些取下来的旧柱子、椽子、瓦等一应物件,一样一样,整整齐齐地码在空地上,用雨布盖上,这些还有用的东西,一样都舍不得丢。
拆房后,空荡荡的院子里,天光肆无忌惮垂落,内心也是空落落的。建房的无底洞,似乎把一家人抛向了更为苦难的深渊。
当时,货车到不了家,卸货点离家门有300余米的小路,每次运货回来,如何把建材搬到家成了二人最头疼的事情。为了省钱,他们不请工,凡事都是自己干。在寒冬的清晨,村人都还在梦乡中,两人早早起床,踏着晨霜,用背篮、背架、挑桶,一趟又一趟地沿着小道,将建材运回家中堆好,过年了都没舍得休息一下。细算下来,他俩每天背50多趟,行走30多公里,且都不低于5吨,竟背了170多吨建材,把房建了起来。女人用特制的背篮背沙子、公分石、石灰,在篮子里密密地排上钢筋网,再蒙上蛇皮口袋,光篮子都有十多斤重,男人多数用背架背石头、水泥,然后两人合作抬钢筋,一天下来,脚又肿又疼,还得拖着疲累的身体,喂猪、做饭,操持家务。到晚上,只能烧一盆滚烫的水,泡一下双脚,第二天,接着再干,又是重复着不能再重复的日子。尽管篮子是特制的,但再怎么爱惜,依然背坏了4个篮子、2个背架,挑坏了一对桶。这样的日子,夫妻二人谈起来,依然忍不住要落泪。 这种重体力劳动,一百元请一个工都没人干,他们也舍不得。好在,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报,一家人和和气气的,孩子也如愿考上了重点高中,今年,女儿高考时考出远超一本50多分的高分,新房也建起来了,干活更有劲头了,面对未来,夫妻二人有信心。
不管别人怎样帮扶,关键要勤劳,舍得苦,更多的还是靠自己。男人在接受采访时不无感慨,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现在各级各部门和很多好心人都在帮他们,新时代下政策又好,让他们信心十足,勇气倍增,如今住进新房了,一定会加倍努力,用自己的双手,把家园建得更美,把日子过得更好。
再一次见到他们时,雨停了,他们正在地里收割麦子。黄灿灿的麦穗低着头,二人隐现其中,把麦子拥在怀里,一刀刀地割,麦子平躺在他们身后,像大地的脊梁,更像钢琴的黑白键盘,谱着美妙乐曲。休息时,二人坐在地边,看着新房掩映在核桃林中,顺着麦地的走向,夫妻俩会心一笑,眼睛看向了更远的地方。
男人是一名共产党员,叫字赵云。女人是来自省城昆明的肖向琼。
对于这个家庭而言,他和她,是支撑起彼此的最广阔的天空。
2.走向光明
苦难,在世间普遍存在。与幸福相对,这种不幸,让我一次次在深夜,还在想着。
在苍山西镇白羊村木瓜坞村民小组,我们走进了她的世界,这是一场蓄意已久的探访。
她的世界,在黑暗中突围。这是一位双目失明30多年的古稀老人,瘦弱的身体,有着一颗坚强的内心。丈夫去世早,孩子也小,她一个人,拉扯大女儿和儿子,在生活最有起色的时候,她的眼睛开始疼,然后渐渐模糊,最终完全失明。她的双眼中,我们看不到眼仁,上下眼皮之间,缝隙都没有。老人,在小院中探索着行走的步子,鞋底与水泥地之间的摩擦,是她所处世界的一种独特音符,凭着这“嚓、嚓”的声音,以及与物件磕碰到脚的痛感,老人能够知晓,哪个口袋有玉米面,哪里堆着糠,哪个位置有坎,哪里是厩舍,鸡槽放多少粮食,水管开在什么地方,甚至于煮饭放多少水,睡床铺多少棉絮,她全了然于心。
没有光的世界,老人内心明朗如昼。儿子忠厚老实,快50岁的人了,只会卖苦力,学不来技术,没文化就只能做工,别人开多少工钱,差不多都算不明白,每次苦钱回来,都是交给母亲收起,家中有什么买卖,也是母亲在操持,一年中,儿子外出的时间在两个月左右,多数都只是在本村中帮忙。
儿子外出的时间里,老人一个人摸索着喂猪、喂鸡、喂牛,拾掇家里,她闲不住,一个人在家,都是这样收完做那样,手不停脚不闲地忙碌着。家中的猪、鸡等,都通了灵一般。老人每次喂猪,先去大门旁的小屋里撮玉米面,然后再提着桶一步一步地朝圈的方向走。圈门前有一道沟,有一尺左右的高度,她知道,下了沟,再折向左手边,牛圈的门口,堆著几袋糠,她把桶用双脚顶在糠口袋上,打开口袋,一捧一捧地捧糠,细碎的糠随着捧的动作,扬起在空中,有股呛人的味道,老人侧着头,糠在她手上、身上落了一层。糠够了,她把口袋嘴系好,又提着桶,转身朝水池方向走,拧开水管,手放桶里,权衡着需要多少水,把猪食拌好,冲了一下手,又提着桶,摸索着下了沟,听着猪的声响,打开圈门,右手拿一截木棒,探索着找到槽。这时,即使再饿的猪,似乎都懂得这是一位特殊的饲养主人,不跟她抢,乖乖地等着老人把猪食倒在槽里,然后才争抢着吃,老人倒好猪食后,退出来,把门关好,圈里的猪吃食声音,声响如雷。有3间圈里面喂着猪,刚刚卖了6头,卖得6000多元,有4头即将出栏,又买了一窝小猪,之前养了一头黄牛,也是刚卖掉,准备买一头小牛,接着养。所有的这些买卖,都是老人做主,她常说儿子憨,儿子笑嘻嘻地看着母亲,不说话。
鸡圈就在猪圈门口,有两个,一圈是土鸡,一圈是新品种鸡。土鸡很少卖,是一家人改善生活或是请人帮忙时的主菜,新品种鸡出栏后,卖到街上,补贴家用。喂鸡时,先用手探出鸡槽的位置,鸡槽是竹筒改造的,她常把鸡食放不准,洒落在地面一部分,儿子外出回来,用小帚子扫起来,倒给猪吃。
老人喂鸡的手,满是瘢痕,有着老年斑和伤口。一个小口子开在食指上,那天,她洗完手,创可贴湿了,她将它取下来,在手里捻着,像旧时捻灯芯一样的动作,小孙女想重新给她一个,家中却没有了。她双脚上也是伤痕累累,看得出来,是平时磕碰产生的,新伤旧伤堆积成时光之腿脚,每在院中前行一步,都是一段疼痛的记忆在穿行。
苦难之家,不幸总是时常降临。儿媳妇因为精神问题,经常找不到家,大街小巷,总会看到她翻找垃圾的身影。3年前,因为意外而身亡,尸体被大江冲到离家几公里的地方。可以想象,顺着江水,儿媳妇在水中起起伏伏,最终成了这条大江收纳的一枚孤魂。是孤魂,且是漂浮着的孤魂。或许,她的魂,在她失常的时候,就已经丢失了。老人的泪早就流干了,在失明前,丈夫过世时,她就流干了泪。后来,眼底枯竭了,内心却硬实了起来。在操办完儿媳妇的后事后,老人一言不发,一家人默默地承受着不幸带来的悲伤。在老人内心中,还有比生死更大的事吗?没有了。一颗越发坚强的内心随着接踵而至的苦难而来。
嫁在村中的女儿,其丈夫在不久前,也因病离世,两母女相顾无言,四只手握在一起,相互安慰着。生活,到底要给她们怎样的苦难折磨才罢休!
儿子憨厚。老人挂在嘴上的话,实际上是一位母亲对孩子格外的疼护。憨厚的人,舍得苦,舍得出力,不怨天尤人,总是本分地干着自己该干、能干的一切。她常说儿子憨厚,再看看苦难的一家人,村人便不为难和欺负,这是一种爱,独特的母爱。儿子不善言辞,面对我们,总是闪躲着,他的内心,有着一块疼痛的领域,设着高高的防火墙,外人进不去,他自己也走不出来。他表面上微笑着,实际上,在我每问一个问题的时候,他都在挣扎,要不要软弱下来。他的心被刺挑着,稍不注意便流血了。
他掩藏着内心的苦楚。中年丧偶,上有老母,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一切的重任,都切实压在他的肩上,再加上贫困的生活和世人的目光,他一直在负重前行。 见到他时,他刚从田里回来,穿着拖鞋,招呼我们坐下后,他便在院中忙碌了起来。喂猪的玉米面不多了,需要磨,恰好家中的玉米快见底了,又要想办法买玉米了,他思考得很多。他把那些拦路的口袋挪开,那些盆桶等器皿不能挡在母亲做活的路上,收拾结束后,他给猪和鸡掺了些水。这些都是他的日常,母亲年迈又眼盲,做活去不了远方,只能在村中,不管工钱多少,都愿意去做。每次做工回家来,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收整母亲弄乱的院子,检查家中饲养的猪鸡吃食,心想着一定要对得起帮扶的干部。眼前的这间圈楼,是县上帮扶的领导帮忙协调来的木料,并给予帮扶建盖起来的,要是没有这几间圈,他们所养的这些动物,这些家中最大的经济收入来源,肯定是没有的。尽管家中困难,他咬牙报考了三轮车驾照,想买一辆三轮车,运输方便一点,买卖也会升值,有时做活也可以稍微去远一点,可以多苦到一点钱。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两个孙女一放假回家,都是主动帮忙奶奶做家务。她们在学校享受到教育扶贫的一些政策,不用交学杂费,每年还有部分生活补助以及助学金,这极大减轻了家中的负担。大孙女今年参加高考,成绩超过了本科线,所报学校均在云南省内,这个懂事的孙女,不想给家中亲人过多的压力,都选择了收费便宜的学校,录取后也想尽力争取助学贷款。妹妹今年小学毕业,即将升学初中,个子已与姐姐差不多了。
家中的希望都在姐姐和妹妹身上。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一定要克服,支撑着把两个孩子供学出去,今后找一份好工作,这是两人最大的愿望。
看着他们刚刚翻盖一新的老房子,看着他们厩舍中茁壮成长的猪和鸡,看着信心满满、憧憬着未来的姐妹俩,看着勤劳、自强、自立的一家子的精神状态,我有理由相信,困难、苦难以及不幸造成的悲伤,都只是暂时的。在扶贫的政策帮扶和自身的努力下,她们的道路,一步步向着光明前行……
她,他,支撑起了这个家庭的天空。
她们姐妹俩,支撑的是这个家庭的全世界,生命的所有。
3.在山间抽着劣质香烟的女人
一场单点暴雨,把漾江镇湾坡村出村的两条路都堵死了。急骤的雨,打散了山坡,打碎了植被的怀抱,将从根系中剥离出的泥石都冲向了河谷,道路顺着河谷延伸,却被这些泥石在中途划了个顿号。出行停顿,远方终止,世界狭隘,一切,都被断路而延误了。
这里,注定是个贫苦的地方。有9个村民小组,罗列出小地名来,足以向你证明它有多贫苦。苦姜坡、坡有顶、坡有底、背阴坡、茅草坪、湾坡、长青、坡里场,山大林深古树密,粮食出产低,这样的环境下,所有的梦想都像是镜中之花。
我曾经在这个村住了一个多星期,为脱贫而做工作。那是与当前一样的下雨季节,连天的雨像是老天漏了底,滴滴淌淌,每个人都被困在了山中。大山中,看不到任何出路,云与雨总是停停歇歇,每天我们都在这些山路中行走着。下乡遇到这样的境况,再厚的衣服,依然阻擋不了雨的侵入。朱常务、小马和我从县城赶来,何副、赵大哥、丁飞、小美等从镇上赶来,村“两委”准备好伙食,准备好摩托,等我们赶来。为着同样的目标,我们都在路上。
下雨有下雨的好处,村人大多都在家。实际上,这是我多次深入这片地域了。以前来,都是走访,进村入户,当天来当天回。这次,我们做好了一切准备,我和小马还准备了短雨靴,定要“遍访”到每一村每一寨的每一户每一人,把底子摸清,把账算明白,把表格填精确。
到茅草坪,从一位王姓女人手中接过“红河88”香烟后,我突然间觉得她比较面熟。这时,她从“红山茶”烟盒中拿出一支来自己点上,我的脑海中突然明晰起来。对,她就是我去年在乡街上拍到的那伙抽烟女人中的一位,而如今,因为扶贫,她成了单位驾驶员玉林的挂钩户,打成了结对帮扶的“亲家母”。
乡街上,她和遇到的姐妹聚拢拉家常。她提着空柴油桶,友人背着孩子,另外两个很自然地和她们说着什么,因为是抓拍,我没敢靠太近,看到她们愉悦的神情,想来也是一件乐事。我拉近着手里的相机镜头,并虚化了一些杂乱的乡街背景,唯独将她们几人聚焦于我图片右侧的黄金点上。她穿一件黄色羽绒背心,内套一件长袖微红打底衫,构成了暖色调。她们嘴上都叼着烟,烟冒着袅淡而分成几股的青灰色,慢慢升腾在她们围聚的上空。那时的我,对于这样抽烟的女人格外留了意,没成想,一年后,竟然在她的家中,与她一起抽烟。
当时,我就没忍住,把去年的朋友圈翻出来,让她看,她笑得大声,说我乱照乱发,我忙解释,主要是她们太自然,触动了我,她们给了我一个故事的图景。她也不计较,一个山村女人,每逢街天,都要精装一番,去乡街上购买一周的用度。丈夫身体不好,走不得远路,只能每天去山里放牧家里那几头牛和羊,天色见晚才拖着疲乏回来,用一天无尽的忙碌填补着庭院的凄凉。
茅草坪社多古木,苍劲的枝干张牙舞爪地直指青天,像从大地中突然爆裂的一枚炸弹,掀起如石英石一般的柱状体。她家旁边就有很多古核桃树,但,老树结果不多,果子个头较小,因此,指望不大。树荫下,她的烟腾出的烟圈比我们的都浓,她“叭叭”地大口吸着。玉林每问一句,每把她的话用数字的形式填写在表格上的时候,她显得很紧张,玉林的每一个问题,都直指她内心里隐藏了多年的隐秘。就这样,一问与一答间,列出了诸多疼痛来,疼痛就像那数字后面的几个“0”一样连缀着。我也只能在拍了两张资料图后,把相机镜头转向了右手边的厨房门口。垛木房上满是黑油烟,看时间已足够久远了。将镜头推移,我看到了更为有趣且让人心酸的一幕,两只估摸有两个多月的小鸡崽,离开了老母鸡的庇护,互相依偎着,站在碾磨的横梁上。两只鸡的神情迥异,右边的那只把头扭向身后,像欣赏背后的风景,或是后面有鸡在跟它打招呼;左边这只,也许是昨晚受了太多蚊虫的搅扰,没睡够,此时,双眼忽睁忽闭,像一个在课堂上犯困的孩子。它们身上,仅剩下尾部、胸部和脖子东一撮西一根的毛,整个身子光零零的,像被打了劫一般。
姑娘嫁了,儿子在外打工,两个留守的老人,伺候几头牲畜,住在破败的房屋中,垛木房中的煎炒时光,就随着那些炊烟飘散在村庄上空,有时遇到丈夫身体疼起来,只得攀亲扯戚地,又急又慌,生怕这辈子落了单,独自面对这迢遥时光。 填完表,慰问完,起身往回走,我们无言以对。贫困是有目共睹的,我们能够看到她的贫困,能够给她一点生活用品,甚至我们能够拿出自己的钱包,掏出工资来,给她一些。但是,我们替代不了她承受的双重压力,更无法体会个中经历的更多东西。
古树参天的村庄,到处充满了绿荫,野生蕨菜疯长,野生菌类随着雨季的到来,从泥土、树干,从房前屋后探出头来。最先出来的蕨菜,被老母鸡的爪子搜罗出来,像个柔软的拳头,挑衅着云朵。村庄有头脑的小伙,仿佛看到了一片钞票从土里钻出来,便搭锅起灶,干起这种土货的生意。据说,这些晒干或者腌渍的粗加工蕨菜,多数销往大城市,更有甚者,销往韩国,成为美容佳品。不管怎样,这样的商机确实让当地的群众活泛起来,他们得空便背着篮子,大篮大篮地背到收购点,玉林的亲家母也就隔三差五,找点闲钱补贴家用。
抽烟的女人,抽的烟实在低廉,却要准备一两包拿得上席面的好烟,给来家中闲的人抽,这样的烟,多少抽出了生活的无奈。她们的生活过得清苦,每一天,都在努力着把它过好。
从她们家出来,雨又要来了,绕了半天才到主路边。我们刚好经过她下车的地方,她这时又从小路折回大路,把刚才搭乘在车辆上的东西往家拿,她婉拒了我们的帮忙,看着她扛着一袋米费力地行走在小路上的时候,一股苦咸味从口中涌了出来。
4.苦寒与向阳
在山中,苦难随处可见。农户随意丢弃墙角的一截栎木树,都会爆出几朵小蘑菇,一年年腐朽。收拾起心情和表格,第二天,我们重新分组,再次步入雨中。
摩托车常在不经意间,把我和字国丢翻在地,根本没有意识的,人已睡在了大地上,摩托车侧压在我们身上,稀泥是衣裤的常客,鞋子已全部湿透,脚泡了发白,衣服也差不多又干了。
谷底的小河水暴涨,把我们的摩托车隔在了河岸边,我们只能顺路走访。也是在湾坡村,另一个村民小组坡有顶,王海林用摩托载着妻子从玉米地里回来,王海林很瘦,妻子更宽胖一些,摩托车爬坡时,遇到石头颠簸,总让人担心车头会翘起来。
那天,在王海林家,我和同事小羅用摄像机镜头采访他们的生产生活时,我的眼眶有点湿润,我们从他们之前住的祖宅,辗转到新居时,一些改变,让我看到了他们在这片贫瘠土地上的努力。
王海林一家之前住在坡有顶的祖宅中,坡有顶聚居地属于背阴山,人户集中,尤其是祖宅旁边,几家人共用一个院子和车路,鸡、猪、牛都在一起拼伙过日子。每天早上谁家喂鸡,基本上都是把整个寨子的鸡都喂了,于是,有的精明人家,就起床很迟。这样,脏、乱成了必然,谁也不会主动清扫维护,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成了争端的导火索。加上兄弟多,土地少,水源枯竭,出行困难,出产单薄,仅有的几棵核桃古树,也是苦大仇深的感觉,核桃个小皮硬肉少,根本不像漾濞大泡核桃的血系,老宅早已不堪重负,思之再三,夫妻俩决定挪出这个穷窝窝。
对面,大山冒出浓郁的绿,一条蛇一般的路在山间弯转着,那是进村主路,大片的山地等着他们的种植。刚成家那些年,夫妻俩一锄一锄地挖出来一片,成了庄稼的主产地,那里向阳,水源丰盛,道路方便,成了搬迁的首选之地。但,搬迁一个家庭,谈何容易?过去,住什么,吃什么,那么一点地,能够养活一家人吗?这些现实的问题摆在了二人的面前。
背阴山的坡有顶在夕阳下终于摆出向阳的模样来,也就是片刻间的事情。夜渐渐暗了下来,古老的核桃树在此时像个野鬼,大山成了黑黝黝的轮廓图,在院中,王海林搂着水烟筒,吧嗒一口,缓一下,烟冒出大片来,又吧嗒一口,那水烟筒咕嘟咕嘟地,吞咽着他的愁苦。有水烟筒的山村,生活总会平静很多,彼此吵吵嚷嚷一阵,又交换着抽水烟筒,一来二去,再喝上两杯,天大的事,顿时都随烟雾消散了。王海林愁闷,看着糟乱破败的祖宅,他猛吸一口,并咳嗽了一阵,铁下心来,搬,一步一步地搬,实在不行,多跑跑。
顺着土路,蹚过小河,爬上山坡,他和妻子每天奔波在两山之间。先在山地盖起了小窝棚,棚里住人,棚外做饭。踏着晨霜出门,伴着夜星回家,二人在小窝棚里生活了半年多,在新址上盖起了三间“庄房”(平时不住人,干活时偶尔住宿、摆放东西在野外的窝棚),终于有了家的雏形,一家人从老宅中逐渐搬离出来,孩子上学离新家只有20分钟的脚程,比起以前,这一项就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背阴山的祖宅逐渐没落了,三间主房是祖辈建盖的。一把旧锁,扣在了木门上,仿佛封印了一段时光。垮塌的后山墙泥土堆在楼板上,雨洇湿了泥土,把楼板也洇湿了,这种蔓延式的扩散,使楼板上的白色水印痕像地图一般,慢慢地画着,白色、黑色、水痕、楼板、楼楞木、柱子、门窗,在时光中衰朽着,木纹被断裂,木质被侵蚀,柱子被虫蛀了,一切,都很慢,却又很快,祖宅已颓败了。我到他家的时候,祖宅已长满了荒草,门上的对联泛出陈旧的白,看着就像是办丧事的对子,主房对面的厩舍,空着,厩楼上还有稻草和玉米枯叶,也呈现黑色,圈里没有任何粪的气息,院中跑着一些鸡,肯定不是他家的了。人不住这边了,家搬空了,只剩下空房、空院子、空厩舍、空空的天空,那条路,少了他们的脚迹,更加阴黑湿重。
隔壁的人家厨房天井中有一株万年青,主干有大碗粗,每隔七八厘米,就分出杈来,往阳光处钻。据说,此类林木,长到如此大小,已历经几代时光,听说,有人曾出过60万的高价,欲购买此树,最终也因树的珍贵而作罢。树的主人内心揪扯,树宝贝不能卖,家中境况凄凉,也只能是抱着钱罐子没钱花。其实,邻居与他们都一样,面临着同样的苦难和困惑。
王海林和家人在庄房里又住了大半年,人住一间,旁边关牛羊,这样的生活迫使着他们谋划着盖主房。
瞧日子、选地基、看房向、供神位、摆火塘……本民族的仪式一样都不能省。
盖完五间大房后,他们已无力再下本了,装修只能推后再推后。虽是空壳的房子,一家人好歹有了个遮风避雨之地,也略微满足了。二人在山中忙活着,希望着一锄头就把幸福挖出来,但那毕竟是空想的梦,饭得一口一口吃,房得一点一点垒。然而,梦想被现实撕裂着,刚刚盖好的房子,在一场地震中受损,这个刚刚丰满起来的梦,又摇摇晃晃的。
当年的所有收入,都用在了偿还建房借款上,还是不够。新房变危房,不修缮的话,那所有心血都打水漂了,二人心急如焚。后来,他们享受到地震灾后建设的相关项目和扶贫政策,修缮加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今年,他们投入所有收入,终于完成了新房的装修,终于住进了稳固漂亮的新房。
新房周围的玉米,齐膝深,正在雨后噌噌地拔节生长,厩舍背后的扶贫洋芋长势良好,零星的中药材在林荫下,偷偷地长大着,遍山跑的鸡,牛栏中肥胖的牛,聒噪的猪,门口便捷的硬化水泥路,刚刚毕业正在找工作的儿子……
希望,在山间冉冉升起。王海林,搂着水烟筒,像搂着妻子一般幸福。
——记那些与苦难抗争的人们
1.干才有出路
清晨,微雨,车停,雨疾了起来。
见到他们的第一场景,不得不说一说。在太平乡太平村梅窝地村民小组的核桃绿荫中,她,一个女人家,爬上主房屋顶,把祖辈盖在屋顶的瓦,一块块翻起来,露出如病弱之躯凸起的肋骨的椽子。老屋一定很生气,它在地基上宅了数十年,俨然是长辈,却被一个女人坐在了屁股之下。这样,对于房屋而言,无疑是一种侮辱。老屋这样想,周围的眼光流露出这样的意思,世人也都是这样的想法。一个女人上房,拆也好,补也罢,甚至只是上去掃一下尘,在世俗与神祇世界中,是不被允许,不被认可的。
雨又紧凑了起来,像遇到情人一般的慷慨。也许是为了烘托某种气氛,这雨在我们进门时,明显大了起来。女人的一切动作都没受影响,她披着一件迷彩雨衣,戴一顶粉色布帽,穿一条发白的牛仔裤和一双布鞋,弯曲着腰背,站在主房的椽子空隙中,像个“7”字。她先将瓦一片一片取出,检视一番,用帚子扫两下,除掉蜘蛛丝和经年的泥尘,堆成小摞,然后,再把好的板瓦铺在椽子上,一片压一片,层级铺叠好,反身把桶里的石灰和草筋混拌的灰,贴在板瓦上。同样的动作,将筒瓦又一片一片地扣在两路板瓦的中间,成为典型的瓦路和瓦沟,瓦路所处的位置,恰恰就拱在椽子的上方。
瓦路是房屋之路。在房顶上行走,必须踩瓦路。瓦路所向,就是房向,是雨水、阳光、风和时间必走之路。瓦沟是汇聚之沟,一切都要从瓦沟滚下房,砸在地上。时光之坑就是如此由来的。女人仍躬身专心做着她的事业,她没抬头,雨还在下。他在院中拌灰,那灰是早拌好的,石灰和草筋搅拌之后,需要沤一段时间,灰上房之后,更具粘性,也更有筋道。石灰和草筋沤出的水,有着一股刺鼻味,是石灰和硫的感觉,沤出的水呈现出青灰色。他一桶一桶地将灰运上楼,再通过厦台递给她,顺手接回空桶。这些动作都是重复的,没有任何美感,显得很单调。劳动很多时候都是这样,都在重复着一些重复而单调的动作。
我们去的时候,他们已完成了屋顶的修缮和外墙的粉刷,正在进行着前厦台的翻瓦,这是扫尾工作。雨在扫尾的时候来了,对老宅而言,是起码的尊重——雨不进楼面。此时,老宅子像是画了一半妆的女人脸面,白色的石灰,黑青色的屋瓦,白与瓦灰相配合的外墙,周围浓绿的核桃枝叶,以及刚刚入住的一幢一层水泥浇灌的新房,根本不像一户贫困户的样子。
男人年轻时参军,从事雷达相关工作,退役后,视力下降得厉害,并一度严重,落下残疾,很多精细活都做不了。也正是这个原因,如上房翻瓦盖屋这样的事情,妻子被逼成了主力。这只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场景,可想,这样的主力之事,也肯定是常态。女人是昆明人,从省城远嫁漾濞深山的她,婚后一开始也受不了这样的困苦生活,孩子出生后,她带上两个孩子回昆明住了四五年,后来,便顺从了命运的安排,又回到了深山,与丈夫相持走过了近二十年。
他们的收入很薄很薄。有一点核桃,种一点玉米和麦子等作物,多数都靠二人打工维持,没有一技之长,做工也是苦力,特别是男人,只得做最粗浅的活计,背粪、挑土、挖地等重活,报酬不多,女人的工价也是少得可怜,比一般男工低二三十元,他们从不嫌弃,只要有人请,都去做。大女儿刚刚考上州级重点高中,成绩很好,小儿子就读小学,家中有一个同样佝偻着腰背的古稀老人,重度残疾,常年吃药。
开支与收入之间严重的不平衡,导致他们入不敷出,生活维持下来,都很吃力。
工作组到家中走访时,看到他们一家人挤在老宅中,墙体透风,屋顶漏光,姐姐和弟弟挤一间屋,是极为危险的住所,但有心无力的一家人,实在没有能力和魄力改善住宿条件了。按照扶贫要求,经多方协调后,决定以危房拆除重建的项目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这本是好事一件,而对于夫妻二人而言,无异于屋漏还遭连日雨,连生活都要维持不下去了,建房这样的重大工程,简直是水中捞月,想想而已。按要求建房,至少要十万元以上,夫妻俩摸摸空瘪的腰包,垂下了头。即使有帮扶项目和款项的支持,也会有大量的亏欠,这些都是相当具体的情况。哪里找?怎么还?特别是女儿即将上高中,开支会更大。
建不了。一切的顾虑都让一家人陷入了沉重的纠结之中。了解到他们的主要顾虑后,挂钩联系干部当即表示,私人每年资助孩子部分生活费用。看到帮扶干部如此热忱和真心,夫妻俩流下了感恩的泪。入夜,夫妻俩搜罗了所有的口袋,凑出来9000多元,这还是前不久因征地占用,补贴款占大头的存款。这是现实,后来,在反复商量后,夫妻俩决定克服一切困难,建房。
说干就干,第二天,夫妻俩到处借钱,联系施工队,硬是开了工。拆旧时,在老墙倒下的瞬间,那随便一推便摔地的声响,震痛了他们。平时都是他们去帮别人做工,到自己的时候,二人舍不得花那些工钱,便自己拆除旧房,把那些取下来的旧柱子、椽子、瓦等一应物件,一样一样,整整齐齐地码在空地上,用雨布盖上,这些还有用的东西,一样都舍不得丢。
拆房后,空荡荡的院子里,天光肆无忌惮垂落,内心也是空落落的。建房的无底洞,似乎把一家人抛向了更为苦难的深渊。
当时,货车到不了家,卸货点离家门有300余米的小路,每次运货回来,如何把建材搬到家成了二人最头疼的事情。为了省钱,他们不请工,凡事都是自己干。在寒冬的清晨,村人都还在梦乡中,两人早早起床,踏着晨霜,用背篮、背架、挑桶,一趟又一趟地沿着小道,将建材运回家中堆好,过年了都没舍得休息一下。细算下来,他俩每天背50多趟,行走30多公里,且都不低于5吨,竟背了170多吨建材,把房建了起来。女人用特制的背篮背沙子、公分石、石灰,在篮子里密密地排上钢筋网,再蒙上蛇皮口袋,光篮子都有十多斤重,男人多数用背架背石头、水泥,然后两人合作抬钢筋,一天下来,脚又肿又疼,还得拖着疲累的身体,喂猪、做饭,操持家务。到晚上,只能烧一盆滚烫的水,泡一下双脚,第二天,接着再干,又是重复着不能再重复的日子。尽管篮子是特制的,但再怎么爱惜,依然背坏了4个篮子、2个背架,挑坏了一对桶。这样的日子,夫妻二人谈起来,依然忍不住要落泪。 这种重体力劳动,一百元请一个工都没人干,他们也舍不得。好在,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报,一家人和和气气的,孩子也如愿考上了重点高中,今年,女儿高考时考出远超一本50多分的高分,新房也建起来了,干活更有劲头了,面对未来,夫妻二人有信心。
不管别人怎样帮扶,关键要勤劳,舍得苦,更多的还是靠自己。男人在接受采访时不无感慨,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现在各级各部门和很多好心人都在帮他们,新时代下政策又好,让他们信心十足,勇气倍增,如今住进新房了,一定会加倍努力,用自己的双手,把家园建得更美,把日子过得更好。
再一次见到他们时,雨停了,他们正在地里收割麦子。黄灿灿的麦穗低着头,二人隐现其中,把麦子拥在怀里,一刀刀地割,麦子平躺在他们身后,像大地的脊梁,更像钢琴的黑白键盘,谱着美妙乐曲。休息时,二人坐在地边,看着新房掩映在核桃林中,顺着麦地的走向,夫妻俩会心一笑,眼睛看向了更远的地方。
男人是一名共产党员,叫字赵云。女人是来自省城昆明的肖向琼。
对于这个家庭而言,他和她,是支撑起彼此的最广阔的天空。
2.走向光明
苦难,在世间普遍存在。与幸福相对,这种不幸,让我一次次在深夜,还在想着。
在苍山西镇白羊村木瓜坞村民小组,我们走进了她的世界,这是一场蓄意已久的探访。
她的世界,在黑暗中突围。这是一位双目失明30多年的古稀老人,瘦弱的身体,有着一颗坚强的内心。丈夫去世早,孩子也小,她一个人,拉扯大女儿和儿子,在生活最有起色的时候,她的眼睛开始疼,然后渐渐模糊,最终完全失明。她的双眼中,我们看不到眼仁,上下眼皮之间,缝隙都没有。老人,在小院中探索着行走的步子,鞋底与水泥地之间的摩擦,是她所处世界的一种独特音符,凭着这“嚓、嚓”的声音,以及与物件磕碰到脚的痛感,老人能够知晓,哪个口袋有玉米面,哪里堆着糠,哪个位置有坎,哪里是厩舍,鸡槽放多少粮食,水管开在什么地方,甚至于煮饭放多少水,睡床铺多少棉絮,她全了然于心。
没有光的世界,老人内心明朗如昼。儿子忠厚老实,快50岁的人了,只会卖苦力,学不来技术,没文化就只能做工,别人开多少工钱,差不多都算不明白,每次苦钱回来,都是交给母亲收起,家中有什么买卖,也是母亲在操持,一年中,儿子外出的时间在两个月左右,多数都只是在本村中帮忙。
儿子外出的时间里,老人一个人摸索着喂猪、喂鸡、喂牛,拾掇家里,她闲不住,一个人在家,都是这样收完做那样,手不停脚不闲地忙碌着。家中的猪、鸡等,都通了灵一般。老人每次喂猪,先去大门旁的小屋里撮玉米面,然后再提着桶一步一步地朝圈的方向走。圈门前有一道沟,有一尺左右的高度,她知道,下了沟,再折向左手边,牛圈的门口,堆著几袋糠,她把桶用双脚顶在糠口袋上,打开口袋,一捧一捧地捧糠,细碎的糠随着捧的动作,扬起在空中,有股呛人的味道,老人侧着头,糠在她手上、身上落了一层。糠够了,她把口袋嘴系好,又提着桶,转身朝水池方向走,拧开水管,手放桶里,权衡着需要多少水,把猪食拌好,冲了一下手,又提着桶,摸索着下了沟,听着猪的声响,打开圈门,右手拿一截木棒,探索着找到槽。这时,即使再饿的猪,似乎都懂得这是一位特殊的饲养主人,不跟她抢,乖乖地等着老人把猪食倒在槽里,然后才争抢着吃,老人倒好猪食后,退出来,把门关好,圈里的猪吃食声音,声响如雷。有3间圈里面喂着猪,刚刚卖了6头,卖得6000多元,有4头即将出栏,又买了一窝小猪,之前养了一头黄牛,也是刚卖掉,准备买一头小牛,接着养。所有的这些买卖,都是老人做主,她常说儿子憨,儿子笑嘻嘻地看着母亲,不说话。
鸡圈就在猪圈门口,有两个,一圈是土鸡,一圈是新品种鸡。土鸡很少卖,是一家人改善生活或是请人帮忙时的主菜,新品种鸡出栏后,卖到街上,补贴家用。喂鸡时,先用手探出鸡槽的位置,鸡槽是竹筒改造的,她常把鸡食放不准,洒落在地面一部分,儿子外出回来,用小帚子扫起来,倒给猪吃。
老人喂鸡的手,满是瘢痕,有着老年斑和伤口。一个小口子开在食指上,那天,她洗完手,创可贴湿了,她将它取下来,在手里捻着,像旧时捻灯芯一样的动作,小孙女想重新给她一个,家中却没有了。她双脚上也是伤痕累累,看得出来,是平时磕碰产生的,新伤旧伤堆积成时光之腿脚,每在院中前行一步,都是一段疼痛的记忆在穿行。
苦难之家,不幸总是时常降临。儿媳妇因为精神问题,经常找不到家,大街小巷,总会看到她翻找垃圾的身影。3年前,因为意外而身亡,尸体被大江冲到离家几公里的地方。可以想象,顺着江水,儿媳妇在水中起起伏伏,最终成了这条大江收纳的一枚孤魂。是孤魂,且是漂浮着的孤魂。或许,她的魂,在她失常的时候,就已经丢失了。老人的泪早就流干了,在失明前,丈夫过世时,她就流干了泪。后来,眼底枯竭了,内心却硬实了起来。在操办完儿媳妇的后事后,老人一言不发,一家人默默地承受着不幸带来的悲伤。在老人内心中,还有比生死更大的事吗?没有了。一颗越发坚强的内心随着接踵而至的苦难而来。
嫁在村中的女儿,其丈夫在不久前,也因病离世,两母女相顾无言,四只手握在一起,相互安慰着。生活,到底要给她们怎样的苦难折磨才罢休!
儿子憨厚。老人挂在嘴上的话,实际上是一位母亲对孩子格外的疼护。憨厚的人,舍得苦,舍得出力,不怨天尤人,总是本分地干着自己该干、能干的一切。她常说儿子憨厚,再看看苦难的一家人,村人便不为难和欺负,这是一种爱,独特的母爱。儿子不善言辞,面对我们,总是闪躲着,他的内心,有着一块疼痛的领域,设着高高的防火墙,外人进不去,他自己也走不出来。他表面上微笑着,实际上,在我每问一个问题的时候,他都在挣扎,要不要软弱下来。他的心被刺挑着,稍不注意便流血了。
他掩藏着内心的苦楚。中年丧偶,上有老母,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一切的重任,都切实压在他的肩上,再加上贫困的生活和世人的目光,他一直在负重前行。 见到他时,他刚从田里回来,穿着拖鞋,招呼我们坐下后,他便在院中忙碌了起来。喂猪的玉米面不多了,需要磨,恰好家中的玉米快见底了,又要想办法买玉米了,他思考得很多。他把那些拦路的口袋挪开,那些盆桶等器皿不能挡在母亲做活的路上,收拾结束后,他给猪和鸡掺了些水。这些都是他的日常,母亲年迈又眼盲,做活去不了远方,只能在村中,不管工钱多少,都愿意去做。每次做工回家来,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收整母亲弄乱的院子,检查家中饲养的猪鸡吃食,心想着一定要对得起帮扶的干部。眼前的这间圈楼,是县上帮扶的领导帮忙协调来的木料,并给予帮扶建盖起来的,要是没有这几间圈,他们所养的这些动物,这些家中最大的经济收入来源,肯定是没有的。尽管家中困难,他咬牙报考了三轮车驾照,想买一辆三轮车,运输方便一点,买卖也会升值,有时做活也可以稍微去远一点,可以多苦到一点钱。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两个孙女一放假回家,都是主动帮忙奶奶做家务。她们在学校享受到教育扶贫的一些政策,不用交学杂费,每年还有部分生活补助以及助学金,这极大减轻了家中的负担。大孙女今年参加高考,成绩超过了本科线,所报学校均在云南省内,这个懂事的孙女,不想给家中亲人过多的压力,都选择了收费便宜的学校,录取后也想尽力争取助学贷款。妹妹今年小学毕业,即将升学初中,个子已与姐姐差不多了。
家中的希望都在姐姐和妹妹身上。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一定要克服,支撑着把两个孩子供学出去,今后找一份好工作,这是两人最大的愿望。
看着他们刚刚翻盖一新的老房子,看着他们厩舍中茁壮成长的猪和鸡,看着信心满满、憧憬着未来的姐妹俩,看着勤劳、自强、自立的一家子的精神状态,我有理由相信,困难、苦难以及不幸造成的悲伤,都只是暂时的。在扶贫的政策帮扶和自身的努力下,她们的道路,一步步向着光明前行……
她,他,支撑起了这个家庭的天空。
她们姐妹俩,支撑的是这个家庭的全世界,生命的所有。
3.在山间抽着劣质香烟的女人
一场单点暴雨,把漾江镇湾坡村出村的两条路都堵死了。急骤的雨,打散了山坡,打碎了植被的怀抱,将从根系中剥离出的泥石都冲向了河谷,道路顺着河谷延伸,却被这些泥石在中途划了个顿号。出行停顿,远方终止,世界狭隘,一切,都被断路而延误了。
这里,注定是个贫苦的地方。有9个村民小组,罗列出小地名来,足以向你证明它有多贫苦。苦姜坡、坡有顶、坡有底、背阴坡、茅草坪、湾坡、长青、坡里场,山大林深古树密,粮食出产低,这样的环境下,所有的梦想都像是镜中之花。
我曾经在这个村住了一个多星期,为脱贫而做工作。那是与当前一样的下雨季节,连天的雨像是老天漏了底,滴滴淌淌,每个人都被困在了山中。大山中,看不到任何出路,云与雨总是停停歇歇,每天我们都在这些山路中行走着。下乡遇到这样的境况,再厚的衣服,依然阻擋不了雨的侵入。朱常务、小马和我从县城赶来,何副、赵大哥、丁飞、小美等从镇上赶来,村“两委”准备好伙食,准备好摩托,等我们赶来。为着同样的目标,我们都在路上。
下雨有下雨的好处,村人大多都在家。实际上,这是我多次深入这片地域了。以前来,都是走访,进村入户,当天来当天回。这次,我们做好了一切准备,我和小马还准备了短雨靴,定要“遍访”到每一村每一寨的每一户每一人,把底子摸清,把账算明白,把表格填精确。
到茅草坪,从一位王姓女人手中接过“红河88”香烟后,我突然间觉得她比较面熟。这时,她从“红山茶”烟盒中拿出一支来自己点上,我的脑海中突然明晰起来。对,她就是我去年在乡街上拍到的那伙抽烟女人中的一位,而如今,因为扶贫,她成了单位驾驶员玉林的挂钩户,打成了结对帮扶的“亲家母”。
乡街上,她和遇到的姐妹聚拢拉家常。她提着空柴油桶,友人背着孩子,另外两个很自然地和她们说着什么,因为是抓拍,我没敢靠太近,看到她们愉悦的神情,想来也是一件乐事。我拉近着手里的相机镜头,并虚化了一些杂乱的乡街背景,唯独将她们几人聚焦于我图片右侧的黄金点上。她穿一件黄色羽绒背心,内套一件长袖微红打底衫,构成了暖色调。她们嘴上都叼着烟,烟冒着袅淡而分成几股的青灰色,慢慢升腾在她们围聚的上空。那时的我,对于这样抽烟的女人格外留了意,没成想,一年后,竟然在她的家中,与她一起抽烟。
当时,我就没忍住,把去年的朋友圈翻出来,让她看,她笑得大声,说我乱照乱发,我忙解释,主要是她们太自然,触动了我,她们给了我一个故事的图景。她也不计较,一个山村女人,每逢街天,都要精装一番,去乡街上购买一周的用度。丈夫身体不好,走不得远路,只能每天去山里放牧家里那几头牛和羊,天色见晚才拖着疲乏回来,用一天无尽的忙碌填补着庭院的凄凉。
茅草坪社多古木,苍劲的枝干张牙舞爪地直指青天,像从大地中突然爆裂的一枚炸弹,掀起如石英石一般的柱状体。她家旁边就有很多古核桃树,但,老树结果不多,果子个头较小,因此,指望不大。树荫下,她的烟腾出的烟圈比我们的都浓,她“叭叭”地大口吸着。玉林每问一句,每把她的话用数字的形式填写在表格上的时候,她显得很紧张,玉林的每一个问题,都直指她内心里隐藏了多年的隐秘。就这样,一问与一答间,列出了诸多疼痛来,疼痛就像那数字后面的几个“0”一样连缀着。我也只能在拍了两张资料图后,把相机镜头转向了右手边的厨房门口。垛木房上满是黑油烟,看时间已足够久远了。将镜头推移,我看到了更为有趣且让人心酸的一幕,两只估摸有两个多月的小鸡崽,离开了老母鸡的庇护,互相依偎着,站在碾磨的横梁上。两只鸡的神情迥异,右边的那只把头扭向身后,像欣赏背后的风景,或是后面有鸡在跟它打招呼;左边这只,也许是昨晚受了太多蚊虫的搅扰,没睡够,此时,双眼忽睁忽闭,像一个在课堂上犯困的孩子。它们身上,仅剩下尾部、胸部和脖子东一撮西一根的毛,整个身子光零零的,像被打了劫一般。
姑娘嫁了,儿子在外打工,两个留守的老人,伺候几头牲畜,住在破败的房屋中,垛木房中的煎炒时光,就随着那些炊烟飘散在村庄上空,有时遇到丈夫身体疼起来,只得攀亲扯戚地,又急又慌,生怕这辈子落了单,独自面对这迢遥时光。 填完表,慰问完,起身往回走,我们无言以对。贫困是有目共睹的,我们能够看到她的贫困,能够给她一点生活用品,甚至我们能够拿出自己的钱包,掏出工资来,给她一些。但是,我们替代不了她承受的双重压力,更无法体会个中经历的更多东西。
古树参天的村庄,到处充满了绿荫,野生蕨菜疯长,野生菌类随着雨季的到来,从泥土、树干,从房前屋后探出头来。最先出来的蕨菜,被老母鸡的爪子搜罗出来,像个柔软的拳头,挑衅着云朵。村庄有头脑的小伙,仿佛看到了一片钞票从土里钻出来,便搭锅起灶,干起这种土货的生意。据说,这些晒干或者腌渍的粗加工蕨菜,多数销往大城市,更有甚者,销往韩国,成为美容佳品。不管怎样,这样的商机确实让当地的群众活泛起来,他们得空便背着篮子,大篮大篮地背到收购点,玉林的亲家母也就隔三差五,找点闲钱补贴家用。
抽烟的女人,抽的烟实在低廉,却要准备一两包拿得上席面的好烟,给来家中闲的人抽,这样的烟,多少抽出了生活的无奈。她们的生活过得清苦,每一天,都在努力着把它过好。
从她们家出来,雨又要来了,绕了半天才到主路边。我们刚好经过她下车的地方,她这时又从小路折回大路,把刚才搭乘在车辆上的东西往家拿,她婉拒了我们的帮忙,看着她扛着一袋米费力地行走在小路上的时候,一股苦咸味从口中涌了出来。
4.苦寒与向阳
在山中,苦难随处可见。农户随意丢弃墙角的一截栎木树,都会爆出几朵小蘑菇,一年年腐朽。收拾起心情和表格,第二天,我们重新分组,再次步入雨中。
摩托车常在不经意间,把我和字国丢翻在地,根本没有意识的,人已睡在了大地上,摩托车侧压在我们身上,稀泥是衣裤的常客,鞋子已全部湿透,脚泡了发白,衣服也差不多又干了。
谷底的小河水暴涨,把我们的摩托车隔在了河岸边,我们只能顺路走访。也是在湾坡村,另一个村民小组坡有顶,王海林用摩托载着妻子从玉米地里回来,王海林很瘦,妻子更宽胖一些,摩托车爬坡时,遇到石头颠簸,总让人担心车头会翘起来。
那天,在王海林家,我和同事小羅用摄像机镜头采访他们的生产生活时,我的眼眶有点湿润,我们从他们之前住的祖宅,辗转到新居时,一些改变,让我看到了他们在这片贫瘠土地上的努力。
王海林一家之前住在坡有顶的祖宅中,坡有顶聚居地属于背阴山,人户集中,尤其是祖宅旁边,几家人共用一个院子和车路,鸡、猪、牛都在一起拼伙过日子。每天早上谁家喂鸡,基本上都是把整个寨子的鸡都喂了,于是,有的精明人家,就起床很迟。这样,脏、乱成了必然,谁也不会主动清扫维护,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成了争端的导火索。加上兄弟多,土地少,水源枯竭,出行困难,出产单薄,仅有的几棵核桃古树,也是苦大仇深的感觉,核桃个小皮硬肉少,根本不像漾濞大泡核桃的血系,老宅早已不堪重负,思之再三,夫妻俩决定挪出这个穷窝窝。
对面,大山冒出浓郁的绿,一条蛇一般的路在山间弯转着,那是进村主路,大片的山地等着他们的种植。刚成家那些年,夫妻俩一锄一锄地挖出来一片,成了庄稼的主产地,那里向阳,水源丰盛,道路方便,成了搬迁的首选之地。但,搬迁一个家庭,谈何容易?过去,住什么,吃什么,那么一点地,能够养活一家人吗?这些现实的问题摆在了二人的面前。
背阴山的坡有顶在夕阳下终于摆出向阳的模样来,也就是片刻间的事情。夜渐渐暗了下来,古老的核桃树在此时像个野鬼,大山成了黑黝黝的轮廓图,在院中,王海林搂着水烟筒,吧嗒一口,缓一下,烟冒出大片来,又吧嗒一口,那水烟筒咕嘟咕嘟地,吞咽着他的愁苦。有水烟筒的山村,生活总会平静很多,彼此吵吵嚷嚷一阵,又交换着抽水烟筒,一来二去,再喝上两杯,天大的事,顿时都随烟雾消散了。王海林愁闷,看着糟乱破败的祖宅,他猛吸一口,并咳嗽了一阵,铁下心来,搬,一步一步地搬,实在不行,多跑跑。
顺着土路,蹚过小河,爬上山坡,他和妻子每天奔波在两山之间。先在山地盖起了小窝棚,棚里住人,棚外做饭。踏着晨霜出门,伴着夜星回家,二人在小窝棚里生活了半年多,在新址上盖起了三间“庄房”(平时不住人,干活时偶尔住宿、摆放东西在野外的窝棚),终于有了家的雏形,一家人从老宅中逐渐搬离出来,孩子上学离新家只有20分钟的脚程,比起以前,这一项就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背阴山的祖宅逐渐没落了,三间主房是祖辈建盖的。一把旧锁,扣在了木门上,仿佛封印了一段时光。垮塌的后山墙泥土堆在楼板上,雨洇湿了泥土,把楼板也洇湿了,这种蔓延式的扩散,使楼板上的白色水印痕像地图一般,慢慢地画着,白色、黑色、水痕、楼板、楼楞木、柱子、门窗,在时光中衰朽着,木纹被断裂,木质被侵蚀,柱子被虫蛀了,一切,都很慢,却又很快,祖宅已颓败了。我到他家的时候,祖宅已长满了荒草,门上的对联泛出陈旧的白,看着就像是办丧事的对子,主房对面的厩舍,空着,厩楼上还有稻草和玉米枯叶,也呈现黑色,圈里没有任何粪的气息,院中跑着一些鸡,肯定不是他家的了。人不住这边了,家搬空了,只剩下空房、空院子、空厩舍、空空的天空,那条路,少了他们的脚迹,更加阴黑湿重。
隔壁的人家厨房天井中有一株万年青,主干有大碗粗,每隔七八厘米,就分出杈来,往阳光处钻。据说,此类林木,长到如此大小,已历经几代时光,听说,有人曾出过60万的高价,欲购买此树,最终也因树的珍贵而作罢。树的主人内心揪扯,树宝贝不能卖,家中境况凄凉,也只能是抱着钱罐子没钱花。其实,邻居与他们都一样,面临着同样的苦难和困惑。
王海林和家人在庄房里又住了大半年,人住一间,旁边关牛羊,这样的生活迫使着他们谋划着盖主房。
瞧日子、选地基、看房向、供神位、摆火塘……本民族的仪式一样都不能省。
盖完五间大房后,他们已无力再下本了,装修只能推后再推后。虽是空壳的房子,一家人好歹有了个遮风避雨之地,也略微满足了。二人在山中忙活着,希望着一锄头就把幸福挖出来,但那毕竟是空想的梦,饭得一口一口吃,房得一点一点垒。然而,梦想被现实撕裂着,刚刚盖好的房子,在一场地震中受损,这个刚刚丰满起来的梦,又摇摇晃晃的。
当年的所有收入,都用在了偿还建房借款上,还是不够。新房变危房,不修缮的话,那所有心血都打水漂了,二人心急如焚。后来,他们享受到地震灾后建设的相关项目和扶贫政策,修缮加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今年,他们投入所有收入,终于完成了新房的装修,终于住进了稳固漂亮的新房。
新房周围的玉米,齐膝深,正在雨后噌噌地拔节生长,厩舍背后的扶贫洋芋长势良好,零星的中药材在林荫下,偷偷地长大着,遍山跑的鸡,牛栏中肥胖的牛,聒噪的猪,门口便捷的硬化水泥路,刚刚毕业正在找工作的儿子……
希望,在山间冉冉升起。王海林,搂着水烟筒,像搂着妻子一般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