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日益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安徽财经大学综合素质测评情况进行的调查,分析并探讨得出该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构建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财经类院校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
首先,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说,通过考核应聘大学生档案中的“综合素质测评表”可更全面的了解应聘者。在西方国家,用人单位常使用“人才测评技术”来评价一个人是否能胜任某种职位。这与我国的“综合素质测评”是如出一辙的,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评估人才,以便于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的同时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合理安排岗位。其次,从高校的角度来说,综合素质测评为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起到“指挥棒”的作用。高校通过建立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改变传统的仅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弊端,更为客观、全面且准确的评价学生。同时,通过将本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为下一步的素质教育工作提供数据支持,让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主动性与时效性。再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可通过综合素质测评从各个方面反映出来的情况来衡量教学活动的效果,从而逐步修改和完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从而增进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的时效性。最后,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说,综合素质测评为学生起到了自我衡量与鉴定的作用。实际上,测评的目的并非局限在打分和等级划分之上,而是通过测评来引导学生,发现自身不足及有待提高的地方。
二、安徽财经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现状分析
1.安徽财经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现行办法。安徽财经大学的综合素质测评中一级指标由德育、智育与体育三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综合素质测评成绩=德育测评成绩×40%+智育测评成绩×50%+体育测评成绩×10%。其中,“德育测评成绩=德育测评基本分(80分)+德育测评奖、扣分”,“智育测评成绩=智育测评基本分(各门考试课成绩平均分)+智育测评奖、扣分”,“体育测评成绩=体育测评基本分(80分)+体育测评奖、扣分”。在具体的操作实施上,安徽财经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由各學院具体组织实施,以班级为单位,每学年测评一次。首先,由各班成立综合素质测评小组(由辅导员担任组长,班干代表和三名以上普通同学代表组成),组织学生对德、智、体三方面进行自评;随后,由有关职能部门为学生提供考核等级后的加、减分依据,由学生个人提供相关的加分材料;而后,各班在此基础上根据平时记录考核资料对全班学生学年内的德、智、体等方面逐一进行测评,并填写综合素质测评表;接下来,各学院在班级综合素质测评组测评意见的基础上,对综合素质测评结果进行审核评议并予以公示;最后,将综合素质测评的最终结果向学生公布,并报学生处,存入学生个人档案。
2.安徽财经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存在的问题。本调查在研究了安徽财经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的基础之上,立足于安徽财经大学本科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64份,其中有效问卷356份。与此同时,本研究对安徽财经大学的专职辅导员进行随机访谈,从综合素质测评的执行一线了解相关信息。通过对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的统计分析研究,笔者发现在了解本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同学中,对德、智、体三者间指标比例的构成和整个综合素质测评的评比过程的肯定度较高,认可率分别达到了78.8%和89.9%。但仍存在如下问题有待改善:其一,加分细则有待进一步完善。调查中发现,当问到同学们对德育/智育/体育的加分细则设置的合理性进行评价时,仅有10.7%的同学认为德育加分细则“很合理”,15.2%的同学认为智育加分细则“很合理”,13.4%的同学认为体育加分细则很合理。且通过总结归纳访谈中辅导员的意见及建议,综合素质测评中的加分细则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德育部分不同活动加分准则难界定,各项活动加分方式欠合理。该现象的存在一来导致同学们对学生会成员的超高德育分数感到不服,二来形成误导认为做班委和参加班级活动不如做学生会干部和参加学生会活动划算。二是智育部分基本分的算法存在疑问。如英语作为考试课,由“大学英语精读”和“大学英语听力”两门课程组成,但一门英语考试的成绩在成绩单上却同时体现了这两门课程。那么在算基本分的时候,英语到底算一门还是两门?手册上没有做相关解释或者说明。三是体育部分的分数测评意义有限。每人80分的体育基本分+体育测评奖、扣分(奖励分由参加校体委组织的各类体育竞赛加分和参加校、院组织的体育比赛积分构成;扣分由体育课不及格者减3分构成)。此项既无法体现学生体育课上体育能力的差别,又无法区别二、三、四年级没有体育课与一年级有体育课的区别。此外,仅以参加竞赛作为加分标准,很难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毕竟体育不仅仅是竞技,更多的是为了强身健体。其二,评价标准有待进一步统一。调查中发现因为对测评标准的不同理解,辅导员具体实施起来有难度,于是每个班级都分别制定了不同标准的加分细则。不同学院、不同班级具体的实施方案不同,导致在同在一个学校的班级很难横向客观的比较测评结果。如不同班级在德育加分部分的具体操作就大相近庭,不同活动的加分、学生干部不同职位的加分等,很多班级都有超越或者偏离学生手册的自我定义;如各班级在智育基本分处以“考试”课平均成绩为标准,但有的班级“考查”课不及格在智育扣分栏中体现,有的则忽略;如有的班级英语算一门课程,而有的班级则算两门课程等等。其三,评价方式有待进一步落实。调查中发现对于学生手册上要求的一些评价标准因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些繁琐,很多班级便将其变成形式化打分。如:手册要求“德育基本分为80分,其中自评分占30%、辅导员评分占30%、班级综合测评评议小组评分占40%。”但调查中发现,真正按此要求执行的班级不到5%,绝大多数班级此处的算分方式是将80分标准分固定分配给了每一位同学,从而省略了自评、师评和小组评议的过程;手册要求“校、院、班级学生干部以及广播台和学生团体主要负责人,经有关部门考核后,分三档加分,兼职职务不重复记分。”其中,每项职务的加分分为“A、B、C”三个档次,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班级都忽略了定级的步骤,直接给予A档次。如此无差异打分,将无法有效促进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与公平性;手册要求智育部分“每旷课1学时减1分,迟到、早退3次算一次旷课。”但到实际操作中,有的班级因为考勤不严格而将此处忽略,有的班级因为担心扣分太多会给学生综测成绩带来不良影响而自行设置了考勤扣分上限。 三、安徽财经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
1.关于安徽财经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存在问题的几点
思考。一是活动参与的多能否代表德育水平高?在现行综合素质测评的德育加分部分有7条,分别由参加“参加校内活动”、“学生干部”、“卫生检查”、“检举、劝阻、制止各种严重违法违纪者”、“参加社会活动获表彰”构成,其中“学生干部”、“卫生检查”、“检举、劝阻、制止各种严重违法违纪者”各占1条,参加活动加分共占4条。其比例之重不禁引发笔者思考,活动参与的多能否代表德育水平高?如果不能,那么如此评价方法是否会给予不恰当的引导,让部分同学带着功利心去参与活动。调查中就发现,当问到“你会为了综合素质测评去参加你不感兴趣的活动吗?”就有60.1%的同学表示,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会去。二是“考试”课成绩能否体现学生的智育基本分?现行智育部分基本分由学生本学年各门考试课成绩平均分构成,但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疑问。考试成绩是以“考试”课为准,那么“考查”课如何体现?完全以“考试”课成绩代表智育基本分,导致的不良影响是一部分学生为了追求综合素质测评的高分而忽略了“考查”课。调查中我们就发现,辅导员和学生普遍反应“考查”课的到课率明显低于“考试”课。一位辅导员说:“因为大家不重视,'考查'课的考试学生们也仅仅是应付了事,认为及格便可。”“考查”课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培养兴趣,还有助于发展知识的延伸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存在的“考查”课,其成绩没有在综合素质测评中得到体现,是不合理的。三是各班级的测评加分细则是有自己班级规定好?还是统一好?是否需要监督?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各班级在德育和智育部分的分值算法存在不同,很多班级都有自己的一套超越学生手册的加分方法。一方面,各班级作为学校这个大的集体中的小集体,如果不统一评价的“单位”,则没有办法进行横向比较;另一方面,各班级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统一测评细则的前提下,进行不违背大方向的有特色的创新与构建,是有利于班级建设的。但是,这种特色创新的度如何把握呢?显然,需要有关部门分层级的有效监督。
2.安徽财经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方向。一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遵循中央的精神,把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建立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上,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培养以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相结合的综合体。以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为导向,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估。二是以财经类为特色,培养财经类高级专门人才。财经类院校是以经济科学、管理科学、法学等为主体的多科性院校,担负着培养和输送满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经济管理和社会事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对财经类院校学生进行考评时,一方面,从财经类学科角度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专业测评与考核,这是财经类院校学生区别于其他类别学生的特色考核。然而如果只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人文素质,将造成学生素质上的缺陷、精神的空虚与发展上的畸形,从而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另一方面,还要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角度注重学生人文素质、文化底蕴的培养,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考核面。三是以制度建设为依托,确保测评工作的贯彻落实。通过完善统一的运行模式,要求大家共同遵守测评的规程,统一行动准则,以确保评价过程的可行性、合理性与公正性。首先,明确并细化考评细则的加减分项目,让各班级在评判的过程中有章可循,有理可依;其次,明确各层面的工作职责与权限。学生个人、班委评议组、辅导员、学院负责人、校学生工作部各层面在测评的阶段做好本职测评工作;最后,以各班级的文件备档方式确定每一位同学的加、减分项目,一人一表,随时接受班级公开或上级部门的抽查,杜绝形式化打分、杜绝不合理打分,确保测评过程的公平、公正与公开。
参 考 文 献
[1]王建刚.加强财经类院校的素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0(5):57~58
[2]孟炯.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核心竞争力[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5(3):25~26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财经类院校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
首先,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说,通过考核应聘大学生档案中的“综合素质测评表”可更全面的了解应聘者。在西方国家,用人单位常使用“人才测评技术”来评价一个人是否能胜任某种职位。这与我国的“综合素质测评”是如出一辙的,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评估人才,以便于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的同时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合理安排岗位。其次,从高校的角度来说,综合素质测评为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起到“指挥棒”的作用。高校通过建立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改变传统的仅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弊端,更为客观、全面且准确的评价学生。同时,通过将本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为下一步的素质教育工作提供数据支持,让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主动性与时效性。再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可通过综合素质测评从各个方面反映出来的情况来衡量教学活动的效果,从而逐步修改和完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从而增进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的时效性。最后,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说,综合素质测评为学生起到了自我衡量与鉴定的作用。实际上,测评的目的并非局限在打分和等级划分之上,而是通过测评来引导学生,发现自身不足及有待提高的地方。
二、安徽财经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现状分析
1.安徽财经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现行办法。安徽财经大学的综合素质测评中一级指标由德育、智育与体育三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综合素质测评成绩=德育测评成绩×40%+智育测评成绩×50%+体育测评成绩×10%。其中,“德育测评成绩=德育测评基本分(80分)+德育测评奖、扣分”,“智育测评成绩=智育测评基本分(各门考试课成绩平均分)+智育测评奖、扣分”,“体育测评成绩=体育测评基本分(80分)+体育测评奖、扣分”。在具体的操作实施上,安徽财经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由各學院具体组织实施,以班级为单位,每学年测评一次。首先,由各班成立综合素质测评小组(由辅导员担任组长,班干代表和三名以上普通同学代表组成),组织学生对德、智、体三方面进行自评;随后,由有关职能部门为学生提供考核等级后的加、减分依据,由学生个人提供相关的加分材料;而后,各班在此基础上根据平时记录考核资料对全班学生学年内的德、智、体等方面逐一进行测评,并填写综合素质测评表;接下来,各学院在班级综合素质测评组测评意见的基础上,对综合素质测评结果进行审核评议并予以公示;最后,将综合素质测评的最终结果向学生公布,并报学生处,存入学生个人档案。
2.安徽财经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存在的问题。本调查在研究了安徽财经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的基础之上,立足于安徽财经大学本科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64份,其中有效问卷356份。与此同时,本研究对安徽财经大学的专职辅导员进行随机访谈,从综合素质测评的执行一线了解相关信息。通过对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的统计分析研究,笔者发现在了解本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同学中,对德、智、体三者间指标比例的构成和整个综合素质测评的评比过程的肯定度较高,认可率分别达到了78.8%和89.9%。但仍存在如下问题有待改善:其一,加分细则有待进一步完善。调查中发现,当问到同学们对德育/智育/体育的加分细则设置的合理性进行评价时,仅有10.7%的同学认为德育加分细则“很合理”,15.2%的同学认为智育加分细则“很合理”,13.4%的同学认为体育加分细则很合理。且通过总结归纳访谈中辅导员的意见及建议,综合素质测评中的加分细则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德育部分不同活动加分准则难界定,各项活动加分方式欠合理。该现象的存在一来导致同学们对学生会成员的超高德育分数感到不服,二来形成误导认为做班委和参加班级活动不如做学生会干部和参加学生会活动划算。二是智育部分基本分的算法存在疑问。如英语作为考试课,由“大学英语精读”和“大学英语听力”两门课程组成,但一门英语考试的成绩在成绩单上却同时体现了这两门课程。那么在算基本分的时候,英语到底算一门还是两门?手册上没有做相关解释或者说明。三是体育部分的分数测评意义有限。每人80分的体育基本分+体育测评奖、扣分(奖励分由参加校体委组织的各类体育竞赛加分和参加校、院组织的体育比赛积分构成;扣分由体育课不及格者减3分构成)。此项既无法体现学生体育课上体育能力的差别,又无法区别二、三、四年级没有体育课与一年级有体育课的区别。此外,仅以参加竞赛作为加分标准,很难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毕竟体育不仅仅是竞技,更多的是为了强身健体。其二,评价标准有待进一步统一。调查中发现因为对测评标准的不同理解,辅导员具体实施起来有难度,于是每个班级都分别制定了不同标准的加分细则。不同学院、不同班级具体的实施方案不同,导致在同在一个学校的班级很难横向客观的比较测评结果。如不同班级在德育加分部分的具体操作就大相近庭,不同活动的加分、学生干部不同职位的加分等,很多班级都有超越或者偏离学生手册的自我定义;如各班级在智育基本分处以“考试”课平均成绩为标准,但有的班级“考查”课不及格在智育扣分栏中体现,有的则忽略;如有的班级英语算一门课程,而有的班级则算两门课程等等。其三,评价方式有待进一步落实。调查中发现对于学生手册上要求的一些评价标准因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些繁琐,很多班级便将其变成形式化打分。如:手册要求“德育基本分为80分,其中自评分占30%、辅导员评分占30%、班级综合测评评议小组评分占40%。”但调查中发现,真正按此要求执行的班级不到5%,绝大多数班级此处的算分方式是将80分标准分固定分配给了每一位同学,从而省略了自评、师评和小组评议的过程;手册要求“校、院、班级学生干部以及广播台和学生团体主要负责人,经有关部门考核后,分三档加分,兼职职务不重复记分。”其中,每项职务的加分分为“A、B、C”三个档次,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班级都忽略了定级的步骤,直接给予A档次。如此无差异打分,将无法有效促进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与公平性;手册要求智育部分“每旷课1学时减1分,迟到、早退3次算一次旷课。”但到实际操作中,有的班级因为考勤不严格而将此处忽略,有的班级因为担心扣分太多会给学生综测成绩带来不良影响而自行设置了考勤扣分上限。 三、安徽财经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
1.关于安徽财经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存在问题的几点
思考。一是活动参与的多能否代表德育水平高?在现行综合素质测评的德育加分部分有7条,分别由参加“参加校内活动”、“学生干部”、“卫生检查”、“检举、劝阻、制止各种严重违法违纪者”、“参加社会活动获表彰”构成,其中“学生干部”、“卫生检查”、“检举、劝阻、制止各种严重违法违纪者”各占1条,参加活动加分共占4条。其比例之重不禁引发笔者思考,活动参与的多能否代表德育水平高?如果不能,那么如此评价方法是否会给予不恰当的引导,让部分同学带着功利心去参与活动。调查中就发现,当问到“你会为了综合素质测评去参加你不感兴趣的活动吗?”就有60.1%的同学表示,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会去。二是“考试”课成绩能否体现学生的智育基本分?现行智育部分基本分由学生本学年各门考试课成绩平均分构成,但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疑问。考试成绩是以“考试”课为准,那么“考查”课如何体现?完全以“考试”课成绩代表智育基本分,导致的不良影响是一部分学生为了追求综合素质测评的高分而忽略了“考查”课。调查中我们就发现,辅导员和学生普遍反应“考查”课的到课率明显低于“考试”课。一位辅导员说:“因为大家不重视,'考查'课的考试学生们也仅仅是应付了事,认为及格便可。”“考查”课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培养兴趣,还有助于发展知识的延伸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存在的“考查”课,其成绩没有在综合素质测评中得到体现,是不合理的。三是各班级的测评加分细则是有自己班级规定好?还是统一好?是否需要监督?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各班级在德育和智育部分的分值算法存在不同,很多班级都有自己的一套超越学生手册的加分方法。一方面,各班级作为学校这个大的集体中的小集体,如果不统一评价的“单位”,则没有办法进行横向比较;另一方面,各班级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统一测评细则的前提下,进行不违背大方向的有特色的创新与构建,是有利于班级建设的。但是,这种特色创新的度如何把握呢?显然,需要有关部门分层级的有效监督。
2.安徽财经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方向。一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遵循中央的精神,把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建立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上,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培养以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相结合的综合体。以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为导向,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估。二是以财经类为特色,培养财经类高级专门人才。财经类院校是以经济科学、管理科学、法学等为主体的多科性院校,担负着培养和输送满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经济管理和社会事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对财经类院校学生进行考评时,一方面,从财经类学科角度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专业测评与考核,这是财经类院校学生区别于其他类别学生的特色考核。然而如果只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人文素质,将造成学生素质上的缺陷、精神的空虚与发展上的畸形,从而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另一方面,还要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角度注重学生人文素质、文化底蕴的培养,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考核面。三是以制度建设为依托,确保测评工作的贯彻落实。通过完善统一的运行模式,要求大家共同遵守测评的规程,统一行动准则,以确保评价过程的可行性、合理性与公正性。首先,明确并细化考评细则的加减分项目,让各班级在评判的过程中有章可循,有理可依;其次,明确各层面的工作职责与权限。学生个人、班委评议组、辅导员、学院负责人、校学生工作部各层面在测评的阶段做好本职测评工作;最后,以各班级的文件备档方式确定每一位同学的加、减分项目,一人一表,随时接受班级公开或上级部门的抽查,杜绝形式化打分、杜绝不合理打分,确保测评过程的公平、公正与公开。
参 考 文 献
[1]王建刚.加强财经类院校的素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0(5):57~58
[2]孟炯.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核心竞争力[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5(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