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业不良现象的归因研究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5405310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民不断涌入城市,务工方式也由原来的单身化向家庭化转变。作为农民工子女,在随迁过程中的种种冲突和不适应都容易导致其学业不良。只有深入探究这种学业不良现象的成因,才能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真正实现。
  一、从进城农民工子女课堂文化冲突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学业不良的原因
  进城农民工子女原有的乡村课堂文化与城市学校的课堂文化发生冲突,阻碍了他们取得学业成功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1.价值倾向的冲突和知识系统的断层
  由于城市文化融百家之长,能迅速推陈出新,造就了其文化上的优势与强势,而相对封闭、隔离与变化缓慢的农村文化则显得较为保守与滞后,从而导致了城市主流文化价值倾向与乡村传统文化价值倾向的冲突。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还发现进城农民工子女在流动就读的过程中接受的学校教育缺乏系统性,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知识排列上又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常常出现已学知识和将要学的知识之间衔接断层的现象,这就给他们的后续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2.符号体系的冲突
  对于进城农民工子女来说,城市精密编码所呈现的内容和生活场景,不仅与他们的乡村生活境遇区隔明显,也与其家庭和乡村课堂中运用的语言编码存在较大差异。进城农民工子女难以认识和接受城市孩子熟悉和掌握的诸多概念和词语。这样,两种语言编码的差异及其碰撞,既造成了课堂上符号体系的冲突,也给农民工子女顺利应对城市课堂的学习设置了障碍。
  3.规范意识的冲突
  进城农民工子女在进城之前听的是乡音,说的是方言,行的是乡村礼俗,熟悉的是乡村课堂的规矩方圆。但到了城市学校后,学习环境、教学氛围和内容的变化,必然会造成不少学生在观念和意识上产生认同困难,感到受压抑、被束缚,进而影响其对城市学校课堂规范的遵守,导致多种课堂失范行为的发生。
  二、从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家庭环境,分析其学业不良的原因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母亲受教育的水平是家庭文化资本的重大因素。在我国传统乃至现代社会里,尤其是在进城务工群体当中,父亲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更多地承担经济上的职责,而母亲更多地承担养育子女的职责,所以母亲受教育的水平是影响子女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
  1.母亲受教育水平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受教育水平高的母亲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会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包括语言激励、行为暗示等,也注重和子女的沟通和交流,这样有利于促使子女产生学习动机,因而学习效果也很好。而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显示,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母亲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有62%的母亲是初中或小学文化水平,文盲或半文盲的人数约占4%。她们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往往缺乏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不注重对子女的激励和引导,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能适时、恰当地鼓励,致使孩子学习欲望低下,遇难而退,从而直接影响学业成绩。
  2.母亲受教育水平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期望
  一般来说,母亲受教育水平高的家庭,对教育更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也较多,对子女也会有较高的教育期望。子女也容易把母亲当做文化权威,愿意服从其学习指导,从而从母亲那里获得文化资本。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自身受教育程度有限的农民工家庭中的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是消极的或过高的,又不会与孩子很好地沟通,说理少于强制和命令,阻碍了孩子的独立性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导致家庭教育效果的弱化。
  3.母亲受教育高低影响其为子女创设的文化氛围
  受教育水平较高的母亲一般能为子女创造较为浓厚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子女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通过对本校农民工子女的问卷调查显示:59%的家庭没有孩子独立学习的书房;53%的家庭孩子学习时,母亲在看电视、上网聊天、游戏或打麻将;72%家庭的母亲没有读书看报的习惯。可见,母亲受教育水平越低,越不重视或不懂得文化氛围的创设和家庭文化生活的调节,这也是造成农民工子女学业不良的重要原因。
  三、从学校的评价体系,分析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业不良的原因
  1.小学课程中三个“学科群”的设置,导致教学评价的城市中心倾向
  在目前小学的课程结构中,课程计划制订者根据对各门学科知识重要性的价值判断作相应地位分等而形成了三个“学科群”。一是“强势学科群”(语、数、英),占据着主导地位;二是“中势学科群”(音、体、美),在课程结构中占据一定地位;三为“弱势学科群”(科、品、综、劳),其地位微乎其微。相应的,这三个学科群的评价标准也有所不同。“强势学科群”的学习与测试的要求明显高于其他学科群,而劳动、体育、品德和综合实践这些进城农民工子女具有明显优势的学科,在评价内容中并未切实得到体现。显然,课程内容之间的地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学评价的城市中心偏向。
  2.学业评价标准与农民工子女生活境遇区隔明显
  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是考试,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熟悉的认知背景的运用,而试卷编制者的认知背景与进城农民工子女的生活境遇之间区隔较为明显,试卷内容多以精密编码呈现,试题和评价标准也需要以丰富的城市生活经验和阅历作支撑。显然,对于受生活视野局限的农民工子女来说,应对这些评价的标准和内容尚存在着书本知识和城市生活经验缺失的困难。
  3.注重结果的学业评价和单一化的评价方式,挫伤了农民工子女的自尊和自信
  现行的学业评价与新课标理念不太吻合,评价方式单一,大多以书面测验方式为主,评价主体也以老师为主;评价的结果多以百分制的定量形式呈现,很少有描述性的评价,鲜有对学生获得了哪些提高、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的关注,因而就缺少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精神鼓励。仅凭成绩单来评价学生的好坏,何来勇气保有难得的自尊和自信!
  四、从进城农民工子女自身的层面上,寻找导致学业不良的原因
  1.学习习惯不好,直接导致学业不良
  习惯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动力定型。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节省学习时间,减少学习差错,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然而,我们的调查表明:进城农民工子女中,42.6%上课不能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76.1%不能工整、清楚地书写; 77.1%做不到自觉预习、及时温习功课;59.0%缺乏克服困難、战胜自我的坚韧意志和信心。这充分说明他们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势必会对其学习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2.学习动机不当,学习效果欠佳
  良好的学习动机应该是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需要所引起的动机,即内部动机。在对我校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动机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同学持有的学习动机属于外部动机:第一种,为父母和老师学习。他们是在父母和老师“恳求”的情况下才来学习的;第二种,为“学习”而学习。他们来学习,完全是因为其他同龄人都在学习,所以上课时漫不经心,总是很专注地“发呆”“走神”,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3.心理不健康,无法获得成功的学业
  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导致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因自卑而消极逃避,成为课堂教学的局外人;因过度焦虑而在课堂上被提问时异常紧张,手足无措、说话结巴,临近考试时又会坐立不安;因渴望被关注而常常采取极端的行为方式来表现自己,成为课堂教学的“捣蛋儿”……凡此种种,势必对他们的学习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致使学习成绩不理想。
其他文献
基层卫生机构及其公共卫生人员是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主要载体,而激励机制是项目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基层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的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将为激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新的高度,强调了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为网络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准则,以"校园网"为载体,不断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畜产品加工”课程在总结多年理论与实训教学基础上,依据国家相关专业教学标准、项目建设要求、畜产品加工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以支撑学校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
旋律,作为音乐名词,是指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若干乐音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以此反观语文教学,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像优美的音乐作品一样具有和谐的旋律,应该如乐曲般变化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和谐流畅……带给师生艺术的享受。如何让语文教学具有和谐的旋律呢?审视语文教学实践,笔者作了如下的思考和探索。  一、课堂情境的张弛有度  清人袁枚在《李觉出身传评语》中阐述“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华应龙的成就可谓是登峰造极。他研究探索出来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容错—融错—荣错”,只是他博大精深的人文素养的一个方面的外在载体。透过这个载体,我们看到了他身上满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人间美景。  从整个的精神气质来说,华应龙“温良恭俭让”,一派儒家气象,更属于春天,充满着温度。《吕氏春秋·不二篇》用“仁”字来概括孔子的儒家思想,所谓“孔子贵仁”。如果用另外一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收获的是积淀而成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数学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下面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  数学情境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把新的概念与已有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以便理解和把握知识。在教学中创设真实、生动、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知道知识产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