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饮食文化对“人文”与“自然”注重的差异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_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日两国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不单是历史过去抑或是近现代。在这其中,饮食文化是作为很重要的一方面的存在。由于两国之间地理位置,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不同,导致在饮食文化方面形成了一些差异。中国在饮食文化上注重的是一种对人文的关怀,而日本则更加注重对自然的尊重。下述内容只列举几个简单例子,试浅谈中日饮食文化在这一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中国;日本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1
  一、食材的获取与处理
  早期由于人类活动范围受限,在食材选择上多是就近原则。中国土地肥沃,即使是就地取材,供选择的种类也很多。铁器牛耕运用的时代早,有长期累积的耕作经验。耕作业发达使“五谷杂粮”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主食,肉类以猪、牛、羊肉为主。古代道家讲求“天人合一”,便是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发挥人类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自古以来,正是因为人的劳动才给自身带来丰衣足食,所以经人辛苦种植出的食物才是最美味的这一思想,在以土地为生的中国人脑海中保留下来。而日本一方则大相径庭。他们以水稻为主食,但供种植的平坦地形并不多。四面环海,使他们把海洋当做获取食材的地方。且早期缺乏养殖经验,必须依靠自然。而慢慢得,日本人似乎喜欢上了这种野外的风味,在饮食中开始追求“生鲜美”。如生鱼片、生鱼寿司等生食,在日本颇受欢迎。日本是“食鱼大国”,据有关调查,日本每人每年平均会吃掉70公斤生鲜鱼类。我从诸多日本影视作品中看到过演员在食用生鲜食物之后,会赞叹道“生食美味,生为日本人真好”之类台词。日语中有表示海产一词海幸(うみさち)。单从“幸”字,就足以体现出日本人认为被自然赐予食物的他们是幸福的,自然心怀尊重与感激。
  另外在食材处理方面。中国讲究炒、炸、烤等手法,而在日语中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汇。因为日本料理中的处理方式十分简单,有的只是用水煮一下就算完成了。「和食」は、新鮮な食材を使う、栄養のバランスが良い。自然の美しさを生かす、正月などの年中行事と関わっている、などが特色だ[1]。其中“自然の美しさを生かす”,意思是讓食材的自然感继续保留。中国菜是使用最合适方法处理食材,让美妙的味道更好为人享受。而日本人认为只有少加工,才能吃出食物最根本,最自然的味道。
  二、调味料种类与运用
  调味料在中国菜中的运用是多种多樣的。中国的调味料不仅种类五花八门,甚至同一种调味料,譬如酱油,在市场上可以找到“生抽”、“老抽”等不同的产品。日本除了会放入和中国一些大同小异的调味料如盐、醋、味淋(日式料酒)等外,几乎不会再在料理中加入其他调味品。
  中国的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无论从哪一方面都离不开调味品发挥其作用。“酱油上色,砂糖提鲜,盐巴出味”。这是一种味觉调和的艺术。而在日本料理的调味则极其简单。在为数不多大量使用油的料理天麩羅(てんぷら)制作最后,料理人只会在上放上一小撮盐。在做雑煮(ぞうに)的时候多数日本主妇只会淋上一勺酱油。在菜中只加酱油,或是只放盐,这对中国人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中国人更喜欢食材被调和之后,所带给人在味觉上的刺激,是对人食欲的关怀满足。而日本料理的观念则是用少许的调味料“勾引”出食材自然的味道。所以中国食客多会评价一道菜的美味与否,而在日本更多人则会评价一道料理的新鲜与否。日本人更在乎的是食材从离开自然到餐桌上的时间长短。他们认为少量的调味料所带来的自然的感觉,其本身就是一种味道。否则的话是对味道的破坏,没有尊重食材的自然风味。
  三、器具差异
  器具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中日在饮食文化上对“人文”与“自然”注重点的不同。中国依然保持着“大锅饭”这一聚餐制的传统,只有在职工食堂等处才实行分餐。[2]但日本只有在过节时才讲究一家人吃“团圆饭”。不论是聚餐还是分餐,用来盛饭的器具都是必不可少的。中日分聚的不同,对器具产生了一定影响。因为中国主要是聚餐制,所以餐具的规格要更大一些。大大的汤盆,大大的碗碟,都是为了保证一家人的吃饱喝足。甚至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还存在更加夸张规格的餐用器具。如“大海碗”,其外观质朴并无特殊之处,作用只是能大量盛饭。受注重实用思想影响的餐具之类的东西,反过来也会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往以人为本的大方向发展。在日本由于分餐制,器具的小巧使他们热心于装饰绘制。自然中的山、川、岛等图案,便是他们所热衷的。虽然食材已经离开自然环境,但也要让他们尽量回归自然,保持自然的风味。讲究“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3]在颜色搭配上也颇下功夫。如春夏之际,多选用颜色鲜艳的餐具令人赏心悦目。在秋冬季,则会更多用朴素的木质器具,装点菊瓣、红叶素净之物。这也体现了有强烈季节感的日本人把自然的季节感带到料理中的一面。对食材来之自然,回归自然的想法。
  四、小结
  以上旨在通过几个具例,来浅析中日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可知中国更看重的是人主观意志的所需,饮食中多体现了对人文的关怀。而日本则是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尽量保护其原有风貌,避免破坏。当然,两国在饮食文化方面远不止这些不同,还有更多的问题值得整理分析。
  参考文献:
  [1]大森和夫,大森弘子.日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M].2013,8.
  [2]梁爱璐.浅谈中日饮食文化差异[J].科技信息,2007,(34.)
  [3]赵英.细微处的日本[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 要:张爱玲的一生本身就是个传奇,犹如精致的香炉中燃着的沉香屑,尊贵、精致、冷傲、氤氲,让人不敢触及,只能遥遥相望;她一世的繁华和才气,一生的灵魂和孤寂,集结成的人生传奇,没人能够写尽;她低到尘埃的爱恋里不知名的“恋父情结”,却也神秘不同寻常;她以参差对照之美、独特的现代体验和诡异的人体叙事,讲述的现代上海普通人的传奇故事,更是完成了她一个“潇洒苍凉的手势”。  关键词:传奇;苍凉;恋父情结;张
作者简介:任菲(1996.10-),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2015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1  我在爱的潮水里,细腻穿行、猛烈游曵,沿着躯体的岸边,一直游向灵魂最深处的你。——题记  美人如画、红颜似水。她是一个袅袅婷婷,漆黑的额发掩一双会说话的眼睛的女子。婀娜的旗袍上原本一针一
摘 要: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各种传统文学中。自《诗经》开始,桃花就成为一个独立的意象展现在人们眼前。后经各个朝代的磨炼、辗转、变迁,桃花开始有了更多丰富的内涵和意味。本文主要以唐朝的诗歌为基础,对诗歌中的桃花意象进行分析,以此来了解桃花意象在诗歌中的演变、发展等完整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桃花;意象;唐诗;《诗经》  作者简介:马新宇
摘 要:中国古代文论以儒家文论为基石在历史的长河中,秉承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将人的性情构置于天地之间寻求自身价值的传统不断绵延发展、丰富,回归文学之初、取法儒家文论、探求文学思想是体验文学精神、把握古典文论、实践文学思想的必经之路。本文力图从儒家孔子“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两个范畴出发,审视文学思想产生之初对于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的理论基础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文质彬彬”可视作方法論,而“尽善尽
摘 要:汾河流域文化其流域单元为环境基础,在数千年的发展中扎根于地方民间文学。在这一区域文化传承过程中,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文化演变在汾源区域民间文学中得到体现,流域单元文化研究中民间文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以汾河发源地区域民间文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梳理与总结,从不同维度考察背景与内容所受的渗透和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汾河流域文化提供文学方面的支持。  关键词:流域文化;民间文学;汾河源头 
摘 要:《伊豆的舞女》作为川端康成在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除了凝聚了作者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和性格特征之外,还蕴含着众多日本独特的美学意象和审美意识。本文通过对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中的日式特点与美的意象进行分析与列举,结合作者亲身经历与情况,探究川端康成作品中所蕴含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及其自身性格所赋予作品的独特感。进而为理解日本作家作品以及日本文化提供思路与着眼点。  关键词:文学形象;传统美;日本
摘 要:我们已经奔驰在21世纪的跑道上。一切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素质的竞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秀人才不可或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是人成才与幸福的基础。研究表明,心理健康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关系着成功,所谓成功,并不神秘,就是主观准备和客观机遇的有机结合,良好的心态会激发人的潜能的释放,自信、坚定、创造才能成就丰盛的人生。大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那么,
人生当有樱满开。期待着它,眼前的郁闷和暗淡就捱得过;若是有过了,追忆着那些瞬间,此后所有的苦楚和寂寞,也都抵得过。  “樱满开”,这是日语的表达,但是用中文念出来、写下来,意思倒也十分相近。不像另一个樱花专属的词“花吹雪”,“吹雪”的含义并非这两个汉字表面上显示的轻柔细腻,而是“暴风雪”的意思,“花吹雪”是指樱花凋谢时的样子,看过的人知道,那是远比“花雨” “落英缤纷”更猛烈的阵仗,不用“暴风雪”
摘 要:本文主要从女性传统思维的突破与重建、男性形象的缺位两方面探讨了阅读安妮宝贝《莲花》之后的感受。以此为广大阅读爱好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莲花》;安妮宝贝;读后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1  安妮宝贝所著的《莲花》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在她的大部分作品中,对于作品的解读主要是站在女性主义角度,追求女性
一、打狗引争端  武乡沧州城东有个武家庄,村里有个小伙子叫武大鹏,做着肉食生意。这天早饭后,武大鹏骑上他的大铁驴自行车去城里,给几个定点饭店送猪头肉。  出村三里,路边有一家台资企业,厂子原是日本人开的,因为经营不善倒闭了,后来台商许自良收购了这家企业。武大鹏以往路过这里,厂子的大师傅总要为许老板的大狼狗买几斤猪头肉,这次武大鹏自然也不例外,推着车子进去送货。  岂料,两个保安发了邪,说什么也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