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古根海姆博物馆宣布与瑞士联合银行展开一项为期5年的“古根海姆瑞银联合扩大推进全球艺术倡议”项目,目的是建立一个涵盖东南亚、拉美、北非等地区的艺术品综合平台。进入这些未曾涉足的地区,标志着古根海姆家族终于打破了过去以欧美艺术为中心的“地缘壁垒”。如今正一步步迈向全球化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其最初的收藏体系是怎样的?又是谁推动这个以采矿业兴盛的家族,做起了艺术的行当?
女性后裔
1847年,西蒙?古根海姆带着家眷,漂洋过海从瑞士来到美国,这个犹太家族在美国的传奇发展史,也自此拉开了序幕。从走街串巷的小作坊,到矿藏业的翘楚,古根海姆家族经过两代人的努力,一跃成为美国顶级豪门。
但到了20世纪中期,古根海姆家族却逐渐开始衰退。很多人将家族的没落归结到女性后裔在家族中比重过大。男性继承人的缺乏,让古根海姆家族在全美财富榜上逐渐丧失了原有地位。其实,古根海姆家族商业盈利的锐减,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矿产资源在时代前进中的利润收缩。而女性后代在登上历史舞台时,盈利模式乏善可陈的局面已难以挽回,不过,这一代人在艺术和学术方面的深耕,却为古根海姆家族赋予了一种新的身份。在这其中,佩吉?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与希拉?瑞贝(Hilla Rebay)是两个不得不提的名字。
1912年,代表着当时人类科技文明的泰坦尼克号,在由英国驶往美国时撞上了冰山。佩吉?古根海姆的父亲本杰明?古根海姆便是在这次灾难中丧生,这对于年少的佩吉来说,造成了极大地童年阴影,同时也让她自此形成了影响其往后生活的不羁性格。几年后,她带着父亲留下的遗产远赴欧洲,开始了自由奔放的生活。这时的佩吉对艺术了解尚浅,但在巴黎的浓郁艺术氛围中,让她渐渐结识了一些艺术家,不久后,她更是与达达主义艺术家劳伦斯?威尔相遇并结合。
长久浸泡在艺术家圈子里,杜尚、康定斯基、安德烈?马松,这些如今响当当的人物,都成为了佩吉的好友。在二十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这段时期,佩吉在艺术圈中夜夜笙歌,同时又经历了着一次次的情变。她的作风对于当时保守的古根海姆家族来说,无疑是使族人难以接受的。但佩吉的艺术收藏之路却从未止步,在耳濡目染中,她的艺术修为和圈内人脉都在迅速增长。1938年,佩吉在伦敦成立了自己的画廊——青年古根海姆画廊,其艺术收藏也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大洋彼岸
当佩吉在欧洲的艺术事业逐渐起步时,在大西洋对岸的纽约,佩吉的叔叔——所罗门?R?古根海姆(Solomon R Guggenheim)也在建构着宏伟的艺术蓝图。
所罗门的收藏最初偏向于传统作品,主要用于装饰自己的宅邸,如法国画家华托、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直到在1927年,一个移居美国的德裔女画家,在为所罗门绘画肖像时介绍了非具象艺术,所罗门的收藏才发生了巨大转变。从现在看来,当时的决定奠定了古根海姆博物馆的重要基础,而这个为古根海姆家族赋予历史性时刻的女画家,便是希拉?瑞贝。
希拉的一生也是充满了传奇,其早年虽专攻于具象艺术,但在上世纪10年代起,里希特等人的影响,让她开始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先锋艺术的怀抱中,这种观念也贯穿了其一生的艺术从业生涯。自与所罗门结识起,希拉始终在倡导非具象艺术,这种艺术门类在当时还过于前卫,基本属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但希拉的艺术眼光和前瞻性却打动了所罗门,使其收藏路线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1936年3月1日,古根海姆将数年积累的一批非具象艺术收藏,集中在当地美术馆进行了展出,希拉为此写下“非具象艺术的定义”一文,对当时的抽象主义绘画在艺术史上的定位给予了重要的支持。
随后在1937年,通过希拉和所罗门的共同筹划,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正式成立,此时他们的艺术收藏数目也达到了600余件。在这种情势下,建立一座“非具象艺术的美术殿堂”的梦想,在希拉看来,时机似乎越来越成熟。她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与古根汉姆的通信中,始终充满了建立这样一座场馆的计划与提议。
分裂与统一
1938年,佩吉在伦敦的画廊举办的首次展览,便是康定斯基个展。而此时,她听说自己的叔叔所罗门恰好也在寻找康定斯基的作品,为此,佩吉特意写信给所罗门,希望能够合作。而所罗门却因对佩吉的作风心存鄙夷,不愿亲自协商,将此事全权委托给了希拉。但是,希拉对佩吉的看法,和所罗门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希拉的回信中,言语间多处吐露着对佩吉的奚落。希拉认为,佩吉以自己的家族身份、与艺术家们的风流史,以及纯商业性的手段操作艺术买卖的行为,是对艺术的亵渎。
合作终究没有谈成,第二年,所罗门与希拉在曼哈顿东54街租下了一个陈旧的汽车展示厅,在建筑师的协助下,建起了一个功能齐全的非具象绘画美术馆。馆里的展品依然遵循了希拉所提倡的非具象艺术,抽象艺术成为了美术馆的主流作品。而这座美术馆这便是如今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前身。
同年,身处欧洲的佩吉面临着二战的全面爆发,然而,她在战乱中却捞了个大便宜。在二战时期的巴黎,她每天买下一幅画作,以帮助那些要逃离德国占领区的艺术家。通过这种方式,她收集了上千幅作品,奠定了威尼斯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基础。
在1950年代早期,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展览的范围的局限遭到广泛的批评,尽管希拉经常被年轻的新艺术家接受和拥护,但多数人还是认为她关于非具象艺术的评价标准过于偏激和局限。认识到希拉的继续任职并不会给展览政策带来任何有效的改革,委员们在1952年通过了要求她辞职的决议。
1969年,人员和观念大换血的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向藏品极为丰富的佩吉发出了邀请,希望在纽约展览她的收藏。佩吉同意了对方的要求,而且展览也获得了极大地成功,这也促使了佩吉在辞世后,同意将个人收藏全部转交由古根海姆基金会的决定。在当今美国,提到“古根海姆”,佩吉和希拉是首先进入当地人脑海里的人物。
女性后裔
1847年,西蒙?古根海姆带着家眷,漂洋过海从瑞士来到美国,这个犹太家族在美国的传奇发展史,也自此拉开了序幕。从走街串巷的小作坊,到矿藏业的翘楚,古根海姆家族经过两代人的努力,一跃成为美国顶级豪门。
但到了20世纪中期,古根海姆家族却逐渐开始衰退。很多人将家族的没落归结到女性后裔在家族中比重过大。男性继承人的缺乏,让古根海姆家族在全美财富榜上逐渐丧失了原有地位。其实,古根海姆家族商业盈利的锐减,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矿产资源在时代前进中的利润收缩。而女性后代在登上历史舞台时,盈利模式乏善可陈的局面已难以挽回,不过,这一代人在艺术和学术方面的深耕,却为古根海姆家族赋予了一种新的身份。在这其中,佩吉?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与希拉?瑞贝(Hilla Rebay)是两个不得不提的名字。
1912年,代表着当时人类科技文明的泰坦尼克号,在由英国驶往美国时撞上了冰山。佩吉?古根海姆的父亲本杰明?古根海姆便是在这次灾难中丧生,这对于年少的佩吉来说,造成了极大地童年阴影,同时也让她自此形成了影响其往后生活的不羁性格。几年后,她带着父亲留下的遗产远赴欧洲,开始了自由奔放的生活。这时的佩吉对艺术了解尚浅,但在巴黎的浓郁艺术氛围中,让她渐渐结识了一些艺术家,不久后,她更是与达达主义艺术家劳伦斯?威尔相遇并结合。
长久浸泡在艺术家圈子里,杜尚、康定斯基、安德烈?马松,这些如今响当当的人物,都成为了佩吉的好友。在二十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这段时期,佩吉在艺术圈中夜夜笙歌,同时又经历了着一次次的情变。她的作风对于当时保守的古根海姆家族来说,无疑是使族人难以接受的。但佩吉的艺术收藏之路却从未止步,在耳濡目染中,她的艺术修为和圈内人脉都在迅速增长。1938年,佩吉在伦敦成立了自己的画廊——青年古根海姆画廊,其艺术收藏也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大洋彼岸
当佩吉在欧洲的艺术事业逐渐起步时,在大西洋对岸的纽约,佩吉的叔叔——所罗门?R?古根海姆(Solomon R Guggenheim)也在建构着宏伟的艺术蓝图。
所罗门的收藏最初偏向于传统作品,主要用于装饰自己的宅邸,如法国画家华托、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直到在1927年,一个移居美国的德裔女画家,在为所罗门绘画肖像时介绍了非具象艺术,所罗门的收藏才发生了巨大转变。从现在看来,当时的决定奠定了古根海姆博物馆的重要基础,而这个为古根海姆家族赋予历史性时刻的女画家,便是希拉?瑞贝。
希拉的一生也是充满了传奇,其早年虽专攻于具象艺术,但在上世纪10年代起,里希特等人的影响,让她开始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先锋艺术的怀抱中,这种观念也贯穿了其一生的艺术从业生涯。自与所罗门结识起,希拉始终在倡导非具象艺术,这种艺术门类在当时还过于前卫,基本属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但希拉的艺术眼光和前瞻性却打动了所罗门,使其收藏路线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1936年3月1日,古根海姆将数年积累的一批非具象艺术收藏,集中在当地美术馆进行了展出,希拉为此写下“非具象艺术的定义”一文,对当时的抽象主义绘画在艺术史上的定位给予了重要的支持。
随后在1937年,通过希拉和所罗门的共同筹划,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正式成立,此时他们的艺术收藏数目也达到了600余件。在这种情势下,建立一座“非具象艺术的美术殿堂”的梦想,在希拉看来,时机似乎越来越成熟。她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与古根汉姆的通信中,始终充满了建立这样一座场馆的计划与提议。
分裂与统一
1938年,佩吉在伦敦的画廊举办的首次展览,便是康定斯基个展。而此时,她听说自己的叔叔所罗门恰好也在寻找康定斯基的作品,为此,佩吉特意写信给所罗门,希望能够合作。而所罗门却因对佩吉的作风心存鄙夷,不愿亲自协商,将此事全权委托给了希拉。但是,希拉对佩吉的看法,和所罗门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希拉的回信中,言语间多处吐露着对佩吉的奚落。希拉认为,佩吉以自己的家族身份、与艺术家们的风流史,以及纯商业性的手段操作艺术买卖的行为,是对艺术的亵渎。
合作终究没有谈成,第二年,所罗门与希拉在曼哈顿东54街租下了一个陈旧的汽车展示厅,在建筑师的协助下,建起了一个功能齐全的非具象绘画美术馆。馆里的展品依然遵循了希拉所提倡的非具象艺术,抽象艺术成为了美术馆的主流作品。而这座美术馆这便是如今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前身。
同年,身处欧洲的佩吉面临着二战的全面爆发,然而,她在战乱中却捞了个大便宜。在二战时期的巴黎,她每天买下一幅画作,以帮助那些要逃离德国占领区的艺术家。通过这种方式,她收集了上千幅作品,奠定了威尼斯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基础。
在1950年代早期,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展览的范围的局限遭到广泛的批评,尽管希拉经常被年轻的新艺术家接受和拥护,但多数人还是认为她关于非具象艺术的评价标准过于偏激和局限。认识到希拉的继续任职并不会给展览政策带来任何有效的改革,委员们在1952年通过了要求她辞职的决议。
1969年,人员和观念大换血的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向藏品极为丰富的佩吉发出了邀请,希望在纽约展览她的收藏。佩吉同意了对方的要求,而且展览也获得了极大地成功,这也促使了佩吉在辞世后,同意将个人收藏全部转交由古根海姆基金会的决定。在当今美国,提到“古根海姆”,佩吉和希拉是首先进入当地人脑海里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