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味蕾记住一座城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ue3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常在想,发明“衣食住行”这个词的人,一定是个穷酸秀才之类。因为他把“衣”排在了“食”的前面——可以饿着肚子,但不能衣不蔽体。而说出“民以食为天”的人,应该是一个对民生疾苦有着深入体察或者切肤之痛的人。
  客居异乡的人对故乡的记忆,总概起来就是家乡的味道。乡音,乡情,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家乡饭食的味道。
  快要过年了,从母亲买来满满一大搪瓷缸的糖稀开始,娃儿们就开始盼望着做花生糖了。
  把糖稀倒入铁锅,和上白糖,熬至白糖全部融化。再把炒熟去皮的花生仁揉搓得都裂成两半,倒入锅中,快速地炒动均匀。把花生拌糖稀一坨一坨地铲到桌上,趁热搓成粗条,拍成一块扁扁的长方体,切片,晾凉,就成了又香又甜又嘎嘣脆的花生糖。
  如果把花生换成炒米,除了切片,还能搓成球子,就是传说中的欢喜团子。“怎么这么高兴,就跟吃了欢喜团子似的!”只是在苏北,用炒米的少,用花生、芝麻的多。
  去走亲戚,家里来客人,远行的孩子回家来,拿出来招待或者犒劳的,最快最常见的就是打几个荷包蛋,乡里叫鸡蛋瘪子。一只大海碗,五六个鸡蛋瘪子在白水中晃啊晃的,就像几个妇女一头扎进游泳池子,露在水面上的白生生的屁股蛋子。往“游泳池子”里再加上两勺白糖,一碗鸡蛋瘪子就成了,饱含了热情,饱含了亲切,饱含了母爱。
  自小,印象深刻的,家乡有一种千层饼。面和得稀稀软软的,以不粘手为准。用擀面杖把面擀成一块大圆饼,饼上均匀地抹上一层菜籽油。把大葱切碎,满满地铺到饼上。从一边把大饼卷成圆筒,再从圆筒的两头向中间卷窝过来,最后把窝成的两块叠摞起来,压扁。再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一块大圆饼,一整个儿地放入抹了油的大铁锅中,炕到外皮微黄脆亮,闻到一股子葱香味,就可以起锅切块了。闻着香味,总令人忙不迭地一口咬下去,热烫烫的,葱香浓郁,酥脆爽口。
  家里不爱做早饭的家乡人,小吃摊上都有自己的最爱。干的有烧饼、油条、包子、锅贴,稀的有白米粥、小米粥、玉米粥,半干半稀的有馄钝、水饺、面条、辣汤。辣汤是小吃摊上不可或缺的品种,特别受欢迎。千张丝、海带丝、面筋,用麻糊面勾芡。麻糊入口绵软,千张丝和海带丝又很有咬头。从大锅里盛上一碗,上面淋几滴香油,再配上两个包子,要么是两根油条,就算把肠胃给安排妥贴了。
  跟辣汤有相似之处的,还有个麻糊汤,但这个算是一道菜了。
  将瘦肉切丁加淀粉抓匀。嫩豆腐、西红柿也切成丁,小葱切葱花,鸡蛋打散,淀粉加水或者高汤。锅预热下油,放入姜片爆香,再加入肉丁快速翻炒。肉丁炒好后加水加盐,烧开后慢慢细细地打入鸡蛋花。再把水淀粉倒入勾芡,放一些鸡精调味。出锅时,撒上葱花,滴上香油,再来一些黑胡椒粉。最后必不可少的一项,还要撒些芝麻盐,或者剁碎的炒花生米。一锅喷香绵软有嚼头的麻糊汤就可以上桌了。
  家乡的家常菜,还有涨鸡蛋、酸汤鱼圆、杂烩。一想起来,总令人口舌生津,直流口水。杂烩就是把小肉圆、小鱼圆、鹌鹑蛋、皮肚、平菇、木耳、鸡蛋皮或鸡蛋糕一锅烩,想吃什么碗里都有。而家乡最地道、最土生土长的一道特色菜,当数粉皮烩鸡丝。家里煨了只鸡,鸡腿鸡翅都被吃得一干二净,往往最后剩下的,是又柴又硬又塞牙的鸡胸肉,吃也不好吃,又不能扔了,怎么办呢?聪明的主妇们有的是办法,把鸡胸肉撕成丝儿,与粉皮儿、黑木耳、金针菜、鸡蛋皮一锅烩,成了家乡最经久不衰的一道土菜。细细白白的鸡丝儿成了配角,透明爽滑的粉皮儿成了主角。连干带稀地舀一勺嗅入口中,那種混杂着鸡丝儿的嚼劲、粉皮儿的滑嫩、鸡蛋皮儿的香,还有酸酸的汤汁,久久萦绕在唇齿之间。
  从十七年前开始,家乡办起了龙虾节。越来越出名的菜,要数十三香龙虾了。说是十三香,其实那是起初的名字。现在烧龙虾的调料二十几种都不止,烹制方法更是不断翻新。蒜泥龙虾、盐水龙虾、干煸龙虾、蛋黄龙虾、椒盐龙虾、咖喱龙虾、冰淇淋龙虾,说也说不完。当地大大小小的饭店,没有不会烧龙虾的。而且,各家有各家的主打,各家有各家的绝活儿。可以说,一家饭店一种特色,一种滋味,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客人闻风而动、闻香而来。
  一大盆龙虾上桌,食客早已按捺不住。伸手抓上一只大的,先嗅一口虾身上的汤汁,安慰一下蠢蠢欲动的味蕾。接着把龙虾拦腰折断,把虾身先放下,将虾头部位的脊梁盖掀起来,用筷子挑出虾黄。别看筷头上黄豆大那么一点儿,却是龙虾身上最鲜美的地方。再来吃虾身,轻轻咬住虾尾,拉出虾肠,用筷子从尾部慢慢捅进去,把一团白白嫩嫩的虾肉探出身来,嘴巴凑过去咬住,将一整团虾肉完全从腰甲中拖出来。两三只虾下肚,已是吃得嗞嗞啦啦,满嘴流油,满手留香。
  写到这儿,我肚里的馋虫儿有些克制不住,好想念我那山水小城呀!
  出门这么久,想家不在心里,全在嘴上。
  责任编辑 朱广金
其他文献
你在余晖里  听说了水鸟  关于渡口的第一个故事  在秋水蔓延至脚底  的雨后  记下一种结局的诱因  枯草结成的假人热衷于道听途说  你无心揭穿  趁夜偷了无主的船  行至水中央  以一只水鸟的形象  淹死  月明里浮上水面的银鱼  仍然惧怕你的尸体  另外几只水鸟闻声而至  最早发现  你肿胀的眼睛  你的喉咙早先已不能发声  面向一朵芦花  在第一个渡口  留下濒死的形状  致无若  一个唱
期刊
外婆喜欢在两个时间点散步  黎明时顺流而下,黃昏时逆流而上  许多太阳在江面缓慢起伏  那天我跟外婆说,月光也是太阳的光  头一次,她没有在街灯亮起时回家  “岷江很长,再多走一会儿。”
期刊
慵懒的阳光慢悠悠地走过田野  春风夹着冻泥微融的气息  水萩在田埂上晶莹剔透  老黄牛和小黄牛边晒着太阳边嚼着枯草  泥泞的黄土小路咬着石子糖儿  上了年纪的拖拉机嘟嘟地喘著黑烟  青石板的小桥吟着小曲儿  花鸭在水面扑嗒扑嗒地扇着翅膀  站在残荷上的水鸟眼睛显得炯炯有神  蔓藤和老树相依为命  错综的树根露着身子在外面呼吸空气  几只麻雀在枝头欢呼雀跃  野松在这片荒草中显得愈发遒劲  简单的祠
期刊
蝴蝶  把那灵魂剁碎  万花丛中  要对玫瑰负责  乌鸦  月光下的凄厉  恐吓着  礁石上的鱼卵  萤火虫  夜里努力发光  总以为  生了火的骨头都是朋友  秃鹰  借居枯木  不喜欢红色的心  更討厌黑色的眼睛  不死鸟  死亡  是摇篮也是坟墓  一场谎言便是一次轮回
期刊
城市的车擠在一起  房挤在一起  人也挤在一起  在城市里  不敢想什么时候买车  先解决吃和住  城市里,人有时比车和房更挤  工厂十一点半下班时  我被挤得喘不过气
期刊
春红  又一个立春的早晨  一匹马牵着一轮残月  在村庄里遁去  明光河边的泥团里  太阳破壳而出  河里的红马在梳洗马鬃  原野沿河岸隆起高山  天庭的第一炉银光在群峰之上浇注  云团在山腰缤纷迸裂  河水在谷底呼风唤雨  果树立在坡头向阳  瓣瓣花红凌空  一群鸟撞开玻窗  用肉身向炊烟投掷  一团柴火在地下燃烧  黑泥丸和白卵石热气蒸腾  河流的源头  红鱼在舔雪峰  雪峰尖顶鼓胀起来  山
期刊
梦见双马石  双马石, 乡愁是你留给我的孩子  所有的风都为他吹  所有日子都为他悲  当我想你的时候  他就满山遍地野跑  谁的身体在山中凝结  谁的血液在水中找开  又像一个不敢回家的孩子  坐在风口, 除了沉默  如同清溪河, 无法睡去  假如所有的日子都为你而破碎  必有伤风的诗歌持续发霉  假如所有远走他乡的人都没有好结果  我愿承受被城市掏空的命运  有些诗注定无法写出来了  双马石,
期刊
主持人点评  刘正威的这篇《窥视者》,从故事设定的“窥视”模式上,模仿了希区柯克的《后窗》,但故事剧情又截然不同,并且充满了自己的想象。他加上了“时空跨越”这一奇幻元素,渲染了悬疑的氛围,令人充满了探索欲。  刘正威最初版本的《窥视者》,讲述的是一个作家保护自己未来的恋人的故事,但是结局略显平淡。我赋予了他“屠龙者坐在金银财宝堆砌的宝座上,渐渐变成了恶龙”的创意,让他重新梳理故事主人公的视角,并利
期刊
父亲的玻璃没有藏好  她第一次在大拇指和嘴邊  看到伤口分娩血珠  九个女胎和一个男胎  不到七岁她就成为血的母亲  用无知的力气推开黑漆木门  游向鲜红的客厅 头不能回  裤子里兜满融化的玛瑙  “全是我的嫁妆……”  每走一步都向外泼溅  “大珠小珠落……”  “你把掉在地上的给我一颗颗捡起来串好”  上好的红玛瑙才是玛瑙  “天黑回家了……  给一点是一点”  红血只是褐血  “全是我的嫁妆
期刊
今年有很多人死去  其实去年也有这么多人死去  今年有很多的名人死去  每个人在他的圈子里都很有名  今年死去的人中间  有一个人的名字叫做孟浪  我几乎没有读过他的诗  但我知道他是个诗人  三十年前那是一九八八年  我们在深圳见过一面  那时他为了工作来找我  那時我也在满地找工作  我们都没有谈诗  坐在地上把一包烟抽完  从那以后我们再没有见过面  我们都不关心对方的死活  他在他的世界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