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常见疾病,轻微外伤易导致骨折发生,其并发症可危及生命。但长久以来,不被人们所重视。由于目前缺乏安全有效的根治方法,因此正确的认识、早期预防骨质疏松显得尤为重要。作者在对运动提高骨密度的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预防骨质疏松要从小抓起,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
关键词:骨质疏松;预防;运动;骨密度
中图分类号:G80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1-0071—03
投稿日期:2005—05—19
作者简介:郑晓黎(1964-),女,河北衡水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骨质疏松是一个世界范围的、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的健康问题。目前全世界约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7位。最新研究表明,在我国一直被认为是老年人特有疾病的骨质疏松症,实际上在儿童时期就已存在。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医学上还未有安全而有效的根治方法,帮助已疏松的骨骼恢复原状,因此正确认识、早期预防骨质疏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加深认识骨质疏松成因的基础上,对运动在预防骨质疏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1 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和发生机制
骨质疏松是Pommer在1885年提出来的,但人们对骨质疏松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逐渐深化的。早年一般认为全身骨质减少即为骨质疏松,美国则认为老年骨折为骨质疏松。直到1990年在丹麦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以及199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上,骨质疏松才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并得到世界的公认: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对骨质疏松定义的理解和认识:1)骨量减少:应包括骨矿物质和其基质等比例的减少。2)骨微结构退变:由于骨组织吸收和形成失衡等原因所致,表现为骨小梁结构破坏、变细和断裂。3)骨的脆性增高、骨力学强度下降、骨折危险性增加,对载荷承受力降低而易于发生微细骨折或完全骨折。可悄然发生腰椎压迫性骨折,或在不大的外力下发生挠骨远端、股骨近端和肢骨上端骨折。
1.1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
1.1.1疼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着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久立或久坐时疼痛加剧,白天疼痛较轻,夜晚或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
1.1.2身高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也加大。
1.1.3骨折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它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加重了经济负担,而且严重限制了患者的活动,甚至缩短其寿命。据我国统计,老年人骨折发生率为6.3%~24.4%,尤以80岁以上高龄女性为甚。
1.1.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肺上叶前区小叶型肺气肿发生率可高达40%。
1.2发生机制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骨丢失大于骨重建,处于负平衡状态。其机制一方面是由于破骨细胞的吸收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成骨细胞功能的衰减导致骨量减少,这就是骨质疏松的细胞学基础。
引起人体骨质丢失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1)中老年人性激素分泌减少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骨吸收增加已是公认的事实。国内外均有报道中老年人骨矿物质丢失量与血清性激素含量呈负相关。2)随年龄的增长引起钙调节激素的分泌失调,致使骨代谢紊乱。3)老年人由于牙齿脱落及消化功能降低,多有营养缺乏发生,致使蛋白质、钙、磷、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不足。4)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骨疏松症与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变异有密切关系。5)随着年龄的增长,户外运动减少也是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机械负荷可以增加骨转换率,刺激成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增加骨的重建和骨量的积累。
2 运动对骨质的影响
2.1机械应力和骨质有关机械应力和骨质的研究最早记录是1683年Galileo首先注意到体重和骨形态之间的关系。但是直到1892年德国的解剖学家Wolff才弄清了机械应力导致骨发生改变是由于骨受到的应力。固定和长期卧床将很快导致高钙尿症、负钙平衡和骨质丢失。肌肉麻痹患者在没有肌肉收缩的情况下虽然承受一定重力,但是不能减少尿钙丢失和骨质的变化。因此,肌肉收缩的持续时间和力量大小对维持骨质非常重要。
2.2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对体育活动的观察研究进行问卷调查显示,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孩童时期参加体育活动状况、当前参加体育活动状况以及长期进行体育活动状况均有一定联系。在对101名青年妇女的调查中发现,骨密度与孩童时期参加体育活动多少显著相关,而与目前参加体育活动情况没有显著相关。KraLL和Dawson—Hughes采用有效问卷对239名参加户外活动和业余锻炼的绝经妇女进行调查研究时发现,每周户外行走7.5英里以上的妇女可以显著提高全身包括大腿和躯干的骨密度,而走得少的人没有这一效果。相关研究报道,BMD与背部肌力和当前参加体育活动情况显著相关。
Pocock及其同事对84名健康的绝经前和绝经后,年龄在20-75岁之间的妇女进行体质测试,首次证实了体质和骨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发现VO2max与股骨颈和椎骨的BMD显著相关,而与尺骨并不相关。46名绝经后妇女体质只与股骨颈BMD显著相关。更重要的是,体育活动和BMD之间的相关是由于肌肉力量和BMD相关导致的。后续研究还表明绝经后妇女的握力与尺骨有密切关系,背力和腰椎BMD有密切关系。
运动对骨质疏松的影响更进一步的依据,来自于比较业余或专业运动员BMD与普通人之间BMD的研究。许多研究表明,业余或专业赛跑运动员有较高的BMD。在一项对平均运动生涯超过9 a、50岁以上运动员的调查中发现,运动员腰椎骨质高于同龄非运动员。力量训练运动员同样提高其BMD含量,举重运动员的椎骨BMD高于同龄对照。研究发现,参加肌肉阻力训练比参加一般有氧运动的年轻妇女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椎骨的BMD。
3 运动和骨质疏松的早期预防
尽管许多研究表明,运动可以使骨密度增加。但是目前人们还未找到最有效的运动方式来有效增加骨密度或保持骨 密度,预防骨质疏松。尤其是儿童少年时期,如果运动方式不合理,反而会影响正常的骨发育,得不偿失。因此,儿童少年时期应该如何科学安排运动来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是一个急需研究的问题。
3.1预防骨质疏松要从小抓起骨质疏松是一个世界范围的、不断增长的健康问题。据估计,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大约有7500万人深受其害,且在美国和欧洲,每年大约有230万由骨质疏松症引起骨折的病人,此项医疗费用大约每年230亿美元,给社会和个人造成经济负担,并且引起患者疼痛和残疾。随着人口寿命延长,骨质疏松症的全球发病率将上升3倍。预计下半个世纪,由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将增加1倍,并导致惊人的费用。在我国,因骨质疏松导致髋关节骨折后1年内病死率已达20%,生存1年以上者约25%丧失活动能力。然而,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老年疾病的骨质疏松症,现已明确在儿童少年时期就已存在,这不得不引起家长的重视。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骨量减少及骨组织显微结构改变,伴有骨脆性增高及易导致骨折的疾病。骨质疏松使1/4的妇女和1/12的男性受到影响。在引起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中与儿童少年相关的就有:烟酒嗜好;过量饮用含咖啡因的饮食;加之少儿时期正处于骨骼生长阶段,很易引起维生素D、钙盐及蛋白质摄入不足。
另外,广大中小学生由于功课负担过重,活动少、长时间静坐等,使骨骼生长发育不良,是以后发展成骨质疏松症的缘由。这是因为机械运动负荷的刺激是促进骨钙盐量增加的必要条件,肌肉收缩及舒张运动的机械负荷会促使生长期骨钙盐量的增加,如果运动负荷不足会减弱对骨骼的机械刺激,造成肌肉萎缩、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最后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以上这些因素均会引起骨含量减少,影响青春期峰值骨量的形成。
骨质疏松的病程是不可逆的,因此预防主要是抑制骨质丢失和增加骨量。预防骨质疏松发生的最好方法,是在儿童少年时期应获取最高骨峰值,戒除烟酒,适当地运动,建立起良好而有规律的生活方式。
3.2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儿童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在此期间骨密度持续增加直到骨峰值的获得。而成年早期达到的骨峰值量是决定以后是否发生骨质疏松的关键因素。Copper等纵向追踪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身体练习是决定峰值骨量的重要因素。
3.2.1运动的强度和形式不同强度和形式的运动产生的运动负荷不同,对骨密度的影响也不一样。有人将运动分为高冲击力运动和低冲击力运动。高冲击力运动是指对骨施加了重力负荷作用的运动或者说是需要身体站立克服重力的运动,如走路、跑步、体操、举重、篮球等;低冲击力运动指那些只克服阻力的运动或者说那些不需要站立的运动,如游泳、划船、骑车等。大量研究表明,高冲击力的项目如跑步、壁球和举重,均会导致BMD的增加,而低冲击力的运动如游泳,不会导致BMD的增加,只能阻止骨质的进一步丢失。但是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青少年,运动强度也不能过大,否则容易导致骨骺提前愈合,影响身高等形态指标的正常发育。
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在各项锻炼中,跳跃运动是预防骨质疏松的最佳方法。科学家对绝经前后的妇女进行观察研究,发现每天进行上下跳跃的女性,坚持一年后都出现骨密度的增加,最易发生骨折的髋部,骨质的密度竟增加了3%。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在进行跳跃运动时,不仅加速了全身的血液循环,而且地面的冲击力更可激发骨质的形成。跳跃运动的方法很简单,反复上下跳动即可,场地、时间不限。原地单脚左右轮流跳、双脚跳或选择跳绳都行,因此较适合于中小学生进行锻炼。中小学生在进行跳跃运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循序渐进,次数由少到多,不可急于求成。2)患有其他疾患的学生,在进行跳跃运动之前,一定要征求医生的意见,医生同意后再进行。
3.2.2运动的频率和习惯生命的早期阶段,特别在青春发育期前后,是骨量发育的一个关键时期。欲想在此生长期获得尽可能高的骨量,就应该保持一定的运动频率。研究表明,高频率运动的妇女髋骨骨折的发生率比低频率运动者下降。cooper发现一周超过5 h体育运动会使骨折发生率显著下降。Kuiala等在研究中也有同样的发现。
关于运动对骨质影响的横向研究的许多报道证,运动水平和骨质呈正相关。但是这只是一种密切联系,而不是因果关系。而且,这种密切联系基于长期终身的体育锻炼,而不是指早期的运动必然能够阻止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因此,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也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必要因素。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讲,仅靠短期的运动或训练来达到提高骨密度是不太现实的。可见,要想获得通过运动对骨作用的长期效应,即维持较高的骨量或延缓骨量的丢失,还必须要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
3.3科学地评价预防效果现在大都采用骨密度测试的方法来诊断骨质疏松症,可能有误诊和漏诊的现象。如有的病人骨密度很高,按说不应诊断为骨质疏松,可偏偏有的病人极易骨折。还有的病人骨密度很低,按理说应发生骨折却从不发生骨折。我国北方人的平均骨密度高于南方人,但北方人的骨折发生率也高于南方人。因此不能只是单纯地增加骨密度,其他如提高肌肉力量、控制体重以及改善骨关节功能等也成了预防骨质疏松,提高抗骨折能力的有效方法。
另外,由于不同的体育运动或活动造成各解剖部位的负荷不同,使儿童青少年各部位骨密度所受的影响也不同。一般的力量或阻力性运动为主的运动多以下肢和腰腹为重点,显而易见会导致下肢骨密度增加。而跟骨部位的骨密度测试由于方便易行,被大家普遍采用。这样可能会导致对上肢等其它部位骨密度的忽视,不能全面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4 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重视在儿童少年时期加强骨质疏松的防范意识,根据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特点,帮助他们采取科学合理的运动强度和方式,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骨质疏松;预防;运动;骨密度
中图分类号:G80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1-0071—03
投稿日期:2005—05—19
作者简介:郑晓黎(1964-),女,河北衡水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骨质疏松是一个世界范围的、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的健康问题。目前全世界约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7位。最新研究表明,在我国一直被认为是老年人特有疾病的骨质疏松症,实际上在儿童时期就已存在。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医学上还未有安全而有效的根治方法,帮助已疏松的骨骼恢复原状,因此正确认识、早期预防骨质疏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加深认识骨质疏松成因的基础上,对运动在预防骨质疏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1 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和发生机制
骨质疏松是Pommer在1885年提出来的,但人们对骨质疏松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逐渐深化的。早年一般认为全身骨质减少即为骨质疏松,美国则认为老年骨折为骨质疏松。直到1990年在丹麦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以及199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上,骨质疏松才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并得到世界的公认: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对骨质疏松定义的理解和认识:1)骨量减少:应包括骨矿物质和其基质等比例的减少。2)骨微结构退变:由于骨组织吸收和形成失衡等原因所致,表现为骨小梁结构破坏、变细和断裂。3)骨的脆性增高、骨力学强度下降、骨折危险性增加,对载荷承受力降低而易于发生微细骨折或完全骨折。可悄然发生腰椎压迫性骨折,或在不大的外力下发生挠骨远端、股骨近端和肢骨上端骨折。
1.1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
1.1.1疼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着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久立或久坐时疼痛加剧,白天疼痛较轻,夜晚或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
1.1.2身高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也加大。
1.1.3骨折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它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加重了经济负担,而且严重限制了患者的活动,甚至缩短其寿命。据我国统计,老年人骨折发生率为6.3%~24.4%,尤以80岁以上高龄女性为甚。
1.1.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肺上叶前区小叶型肺气肿发生率可高达40%。
1.2发生机制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骨丢失大于骨重建,处于负平衡状态。其机制一方面是由于破骨细胞的吸收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成骨细胞功能的衰减导致骨量减少,这就是骨质疏松的细胞学基础。
引起人体骨质丢失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1)中老年人性激素分泌减少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骨吸收增加已是公认的事实。国内外均有报道中老年人骨矿物质丢失量与血清性激素含量呈负相关。2)随年龄的增长引起钙调节激素的分泌失调,致使骨代谢紊乱。3)老年人由于牙齿脱落及消化功能降低,多有营养缺乏发生,致使蛋白质、钙、磷、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不足。4)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骨疏松症与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变异有密切关系。5)随着年龄的增长,户外运动减少也是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机械负荷可以增加骨转换率,刺激成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增加骨的重建和骨量的积累。
2 运动对骨质的影响
2.1机械应力和骨质有关机械应力和骨质的研究最早记录是1683年Galileo首先注意到体重和骨形态之间的关系。但是直到1892年德国的解剖学家Wolff才弄清了机械应力导致骨发生改变是由于骨受到的应力。固定和长期卧床将很快导致高钙尿症、负钙平衡和骨质丢失。肌肉麻痹患者在没有肌肉收缩的情况下虽然承受一定重力,但是不能减少尿钙丢失和骨质的变化。因此,肌肉收缩的持续时间和力量大小对维持骨质非常重要。
2.2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对体育活动的观察研究进行问卷调查显示,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孩童时期参加体育活动状况、当前参加体育活动状况以及长期进行体育活动状况均有一定联系。在对101名青年妇女的调查中发现,骨密度与孩童时期参加体育活动多少显著相关,而与目前参加体育活动情况没有显著相关。KraLL和Dawson—Hughes采用有效问卷对239名参加户外活动和业余锻炼的绝经妇女进行调查研究时发现,每周户外行走7.5英里以上的妇女可以显著提高全身包括大腿和躯干的骨密度,而走得少的人没有这一效果。相关研究报道,BMD与背部肌力和当前参加体育活动情况显著相关。
Pocock及其同事对84名健康的绝经前和绝经后,年龄在20-75岁之间的妇女进行体质测试,首次证实了体质和骨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发现VO2max与股骨颈和椎骨的BMD显著相关,而与尺骨并不相关。46名绝经后妇女体质只与股骨颈BMD显著相关。更重要的是,体育活动和BMD之间的相关是由于肌肉力量和BMD相关导致的。后续研究还表明绝经后妇女的握力与尺骨有密切关系,背力和腰椎BMD有密切关系。
运动对骨质疏松的影响更进一步的依据,来自于比较业余或专业运动员BMD与普通人之间BMD的研究。许多研究表明,业余或专业赛跑运动员有较高的BMD。在一项对平均运动生涯超过9 a、50岁以上运动员的调查中发现,运动员腰椎骨质高于同龄非运动员。力量训练运动员同样提高其BMD含量,举重运动员的椎骨BMD高于同龄对照。研究发现,参加肌肉阻力训练比参加一般有氧运动的年轻妇女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椎骨的BMD。
3 运动和骨质疏松的早期预防
尽管许多研究表明,运动可以使骨密度增加。但是目前人们还未找到最有效的运动方式来有效增加骨密度或保持骨 密度,预防骨质疏松。尤其是儿童少年时期,如果运动方式不合理,反而会影响正常的骨发育,得不偿失。因此,儿童少年时期应该如何科学安排运动来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是一个急需研究的问题。
3.1预防骨质疏松要从小抓起骨质疏松是一个世界范围的、不断增长的健康问题。据估计,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大约有7500万人深受其害,且在美国和欧洲,每年大约有230万由骨质疏松症引起骨折的病人,此项医疗费用大约每年230亿美元,给社会和个人造成经济负担,并且引起患者疼痛和残疾。随着人口寿命延长,骨质疏松症的全球发病率将上升3倍。预计下半个世纪,由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将增加1倍,并导致惊人的费用。在我国,因骨质疏松导致髋关节骨折后1年内病死率已达20%,生存1年以上者约25%丧失活动能力。然而,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老年疾病的骨质疏松症,现已明确在儿童少年时期就已存在,这不得不引起家长的重视。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骨量减少及骨组织显微结构改变,伴有骨脆性增高及易导致骨折的疾病。骨质疏松使1/4的妇女和1/12的男性受到影响。在引起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中与儿童少年相关的就有:烟酒嗜好;过量饮用含咖啡因的饮食;加之少儿时期正处于骨骼生长阶段,很易引起维生素D、钙盐及蛋白质摄入不足。
另外,广大中小学生由于功课负担过重,活动少、长时间静坐等,使骨骼生长发育不良,是以后发展成骨质疏松症的缘由。这是因为机械运动负荷的刺激是促进骨钙盐量增加的必要条件,肌肉收缩及舒张运动的机械负荷会促使生长期骨钙盐量的增加,如果运动负荷不足会减弱对骨骼的机械刺激,造成肌肉萎缩、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最后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以上这些因素均会引起骨含量减少,影响青春期峰值骨量的形成。
骨质疏松的病程是不可逆的,因此预防主要是抑制骨质丢失和增加骨量。预防骨质疏松发生的最好方法,是在儿童少年时期应获取最高骨峰值,戒除烟酒,适当地运动,建立起良好而有规律的生活方式。
3.2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儿童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在此期间骨密度持续增加直到骨峰值的获得。而成年早期达到的骨峰值量是决定以后是否发生骨质疏松的关键因素。Copper等纵向追踪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身体练习是决定峰值骨量的重要因素。
3.2.1运动的强度和形式不同强度和形式的运动产生的运动负荷不同,对骨密度的影响也不一样。有人将运动分为高冲击力运动和低冲击力运动。高冲击力运动是指对骨施加了重力负荷作用的运动或者说是需要身体站立克服重力的运动,如走路、跑步、体操、举重、篮球等;低冲击力运动指那些只克服阻力的运动或者说那些不需要站立的运动,如游泳、划船、骑车等。大量研究表明,高冲击力的项目如跑步、壁球和举重,均会导致BMD的增加,而低冲击力的运动如游泳,不会导致BMD的增加,只能阻止骨质的进一步丢失。但是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青少年,运动强度也不能过大,否则容易导致骨骺提前愈合,影响身高等形态指标的正常发育。
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在各项锻炼中,跳跃运动是预防骨质疏松的最佳方法。科学家对绝经前后的妇女进行观察研究,发现每天进行上下跳跃的女性,坚持一年后都出现骨密度的增加,最易发生骨折的髋部,骨质的密度竟增加了3%。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在进行跳跃运动时,不仅加速了全身的血液循环,而且地面的冲击力更可激发骨质的形成。跳跃运动的方法很简单,反复上下跳动即可,场地、时间不限。原地单脚左右轮流跳、双脚跳或选择跳绳都行,因此较适合于中小学生进行锻炼。中小学生在进行跳跃运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循序渐进,次数由少到多,不可急于求成。2)患有其他疾患的学生,在进行跳跃运动之前,一定要征求医生的意见,医生同意后再进行。
3.2.2运动的频率和习惯生命的早期阶段,特别在青春发育期前后,是骨量发育的一个关键时期。欲想在此生长期获得尽可能高的骨量,就应该保持一定的运动频率。研究表明,高频率运动的妇女髋骨骨折的发生率比低频率运动者下降。cooper发现一周超过5 h体育运动会使骨折发生率显著下降。Kuiala等在研究中也有同样的发现。
关于运动对骨质影响的横向研究的许多报道证,运动水平和骨质呈正相关。但是这只是一种密切联系,而不是因果关系。而且,这种密切联系基于长期终身的体育锻炼,而不是指早期的运动必然能够阻止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因此,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也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必要因素。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讲,仅靠短期的运动或训练来达到提高骨密度是不太现实的。可见,要想获得通过运动对骨作用的长期效应,即维持较高的骨量或延缓骨量的丢失,还必须要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
3.3科学地评价预防效果现在大都采用骨密度测试的方法来诊断骨质疏松症,可能有误诊和漏诊的现象。如有的病人骨密度很高,按说不应诊断为骨质疏松,可偏偏有的病人极易骨折。还有的病人骨密度很低,按理说应发生骨折却从不发生骨折。我国北方人的平均骨密度高于南方人,但北方人的骨折发生率也高于南方人。因此不能只是单纯地增加骨密度,其他如提高肌肉力量、控制体重以及改善骨关节功能等也成了预防骨质疏松,提高抗骨折能力的有效方法。
另外,由于不同的体育运动或活动造成各解剖部位的负荷不同,使儿童青少年各部位骨密度所受的影响也不同。一般的力量或阻力性运动为主的运动多以下肢和腰腹为重点,显而易见会导致下肢骨密度增加。而跟骨部位的骨密度测试由于方便易行,被大家普遍采用。这样可能会导致对上肢等其它部位骨密度的忽视,不能全面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4 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重视在儿童少年时期加强骨质疏松的防范意识,根据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特点,帮助他们采取科学合理的运动强度和方式,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