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准事理 揭示本质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hx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事物说明文重在介绍事物的特征,而事理说明文则重在揭示事物的本质。所谓“事理”,就是与事物有关的某种道理。
  关键词:事理说明文 逻辑顺序
  
  事物说明文重在介绍事物的特征,而事理说明文则重在揭示事物的本质。所谓“事理”,就是与事物有关的某种道理。如何写好事理说明文呢?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好事理的说明对象
  首先要弄清是写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可以从审题入手。如《中国石拱桥》,从题目可以看出,它要介绍的对象是中国的石拱桥,并不需要我们阐明什么深刻道理,只需将它们的特点说明即可,是事物说明文。而《奇妙的克隆》从标题可以知道,文章必须给我们讲解清楚克隆技术的本质及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将带来的影响几个问题。它向我们阐明的是一种事理,是事理说明文。
  确定中心思想时,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是正确,即解说的事物本质及规律性要有科学的根据,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次是深刻,即说明事物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要使读者不仅了解事物“是这样的”,而且要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第三是集中,即重点突出,中心明确。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多方面的,感性材料是丰富的,但在确定中心时不能没有重点,没有中心,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面面都讲得不深不透,反而会把中心思想给湮没了。
  二、掌握说明的逻辑顺序
  事理说明文,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安排材料,可以用逻辑顺序。因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由整体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所以在写事理说明文时,我们必须将文章思路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保持一致,才能适应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欣赏习惯。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结构顺序是: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组织全文的。在写作时,究竟使用哪种说明顺序,主要是根据说明对象的自身规律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确定,没有固定的格式。
  三、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
  1.列数字。用准确的数据说明事物的某些方面,这种方法叫列数字。如:“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人们岂能无动于衷?”(《生物入侵者》)这里的数据具体说明了“生物入侵者”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
  2.举例子。举出实例进行说明,使内容具体化,叫举例子。《大自然的语言》第五段从反面举例子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如1962年北京的物候比1961年迟10天左右,但农业生产仍是按往年的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3.分类别。把被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逐类加以说明,叫分类别。如《大自然的语言》,在讲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时,就从纬度、经度、高下等方面进行分类说明。
  4.作比较。就是通过比较说明事物和事理。例如《奇妙的克隆》中“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1、2段就对中外科学实验进行了比较,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
  5.打比方。利用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之间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打比方。如“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运动。”(《恐龙无处不在》)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深奥的科学道理说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四、使用准确的说明语言
  说明语言既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老老实实地说清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本质,不允许虚构夸大、哗众取宠,也不允许艰深晦涩。说明文的语言应做到“平实”与“生动”的和谐统一,要求准确简练、明白易懂。准确,就是要求完全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不夸大、不缩小、不走样、不遗漏;简练,就是要求用最少的话扼要地说明事物,不繁冗、不累赘、不堆砌、不做作、不拖泥带水;明白易懂,就是读者易于接受,能理解。
  当然要写好事理说明文,除了要掌握上面的一些方法技巧之外,我们还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多阅读报刊的科普文章,了解最新科普动向,既借鉴写作技巧,又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二是要学会观察,分析事物的内部联系,培养我们透过现象提示本质的能力。
其他文献
序  本文以2000年的一次对老志诚的采访为据,揭示出犹太籍音乐家耒维思在京活动及其理论意义;王洛宾创作、改编“新疆歌曲”部分历史实情;北平(1927—1949)——一个被忽略的文化中心的内在意义等三个问题为要点,意在还原、补正历史之遗、之失、之缺。  2000年9月11日(中秋节的前一天),笔者与俞玉姿教授及林凌风研究员,对老志诚先生进行了采访,地点?押老志诚先生北京木樨地寓所。  采访要点: 
年4月21日在福建泉州召开“海峡乐谈”,会议发起人、作曲家吴少雄将主题限定在“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音乐创作”,被邀请的作曲家也都与此主题有直接关系。会议还邀请了一些音乐评论家,体现了“乐谈”的理论维度。显然,这次会议既是作曲家对自己创作的反思,也是与会者对音乐创作未来的思考。笔者在会上的发言涉及多个问题,有些是平时的思考,有些是会议上受启发的思考。由于现场时间短促,来不及细说,故在此略为展开来作“后
经典的重新挖掘与创新发展是近年来舞台作品创演的新趋势,朱嘉禾、王艳梅作曲的歌剧《红色娘子军》(下简称《红》剧)就是在这一学术背景中产生的作品。它由中央歌剧院与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省文联共同制作,日前作为”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参演剧目”在北京上演。它将人们的思绪再次拉到了五十多年前。《红》剧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以同名电影而成名。其芭蕾舞剧版在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史中更具里程碑意义。这部由周恩来总理提议并由中
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停课不停学”要求,2020年4月18日,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河北师范大学主办,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的“全国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暨院长论坛”以钉钉视频会议的形式顺利召开。   在为期一天的线上视频会议中,来自全国32所音乐学院的院长、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的理事以及11个省市级音乐教研员、知名专家学者共计百余人,围绕互联网 背景下高
19年6月24至28日,国际流行音乐研究协会第二十届双年大会(20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opular Music)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ANU)隆重召开。   国际流行音乐研究协会(the Internation
族管弦乐配器是上海音乐学院自上个世纪60年代在全国率先探索的学科专业。胡登跳先生的“民族管弦乐法”开创一时之先,已近六十年。他提出的建立在吹、拉、弹、打的四个组别基础上的乐器组合形式,以及他探索的“丝弦五重奏”也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广泛影响。其后,民族管弦乐配器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一直是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器乐作曲专业的优势及特色学科。随着民族管弦乐配器法创作实践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发扬传统经典文化的语境中
Ethnomusicology这个词从最初在欧洲出现至今已有50多年,自上世纪80年代初传入中国并被广泛使用也已近30年的时间,但学术界对Ethnomusicology的学科概念和中文译名一直未能统一,这给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为了弄清各学科名称之间的关系,本文力图从Ethnomusicology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现状入手,对这些学科的学术概念、学科内涵、研究角度、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我走在凄清的路上,天空正飘着濛濛细雨,在这寂寞黯淡的暮色里,想起我们相别在雨中,不禁悲从心中生……”  此为台湾原著民作曲家李泰祥先生所创作的歌曲《走在雨中》的歌词。现如今这位走在凄清路上的孤独行者默然地驻足在古稀孔子的生命驿站,与我等相别在红尘了。而他的歌迷却注定在这寂寞、暗淡的暮色里悲从心中生。在此送上一个曾醉沁泰祥其声于情,却不曾挂怀泰祥其人于心的流行音乐食客的哀思吧!  庄子妻亡击缶而舞以
11中国广州第二届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暨传统音乐教育高端论坛”于2011年11月11日至12日在广州大学召开。会议由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主办,来自海内外的63所院校、音乐类核心刊物编辑部及研究机构的130多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研讨会收到论文60余篇,论题涉及音乐教育哲学、传统音乐教育和其他研究论域。  音乐教育哲学问题是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继2009年11月在广州大学举办
民族音乐学家对城市音乐的关注与研究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主要集中在对城市移民音乐的研究,通过都市化与工业化进程来研究那些从乡村及国外迁入的移民音乐文化。学者们关于城市音乐的研究,是通过对许多不同类型的社区音乐实践活动的研究来实现的,不同的社区音乐建构了整个城市音乐体系。美国民族音乐学家斯洛宾(Slobin)从对西方社会中的移民音乐文化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亚文化、主文化与跨文化”三层文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