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钳工技能课的教学方法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mo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职学校的钳工技能课是机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能课。但要学好、掌握这项技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钳工这个工种既要技术,又要体力。通过教学实践和不断的思考,笔者认为,要提高钳工实训课的教学质量,应熟练运用集中教学方法。
  提高积极性,实现技能训练目标
  中职学生在之前上初中时大多成绩较差,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往往有自卑感,对学习不感兴趣。即使有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由于中考失利没有达到目标,导致理想落空,学习动力不足。因此,中职学生的学习目的一般不够明确。此外,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面养尊处优,又正好处于叛逆的年龄,自控能力比较差,做事往往只凭自己的兴趣。他们对参加劳动强度大、操作环境差的钳工技能训练,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呢?
  安排实习时注意课题趣味性 学生经过基本姿势的训练后,在安排实际操作时,让学生有加工产品的意识。如锤子、螺母的加工,笔者把加工的过程分解成几个阶段,并提出相应的加工标准,使学生在每个训练阶段都有一个目标。在技能训练时间的安排上,未进行综合训练以前,每次都把技能训练时间定为两节课,这样由于时间短,一方面学生体力能适应、不厌烦,另一方面时间的紧迫感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都感兴趣。
  利用对比或者现场测评保持学习兴趣 在开始技能训练的时候,每次训练结束后都可以利用一定的时间把学生的工件进行现场测评,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工件的优缺点。还可以在所有工件中抽几件比较好的进行评比。这样,既克服了一些学生的自满心里,又可以让学生们明白,只要努力都可以把产品做得更好。在完成每一步加工目标后,在现场对学生的工件当场检测,当面评分,记入评分表。使学生随时都清楚自己的各步得分,并与他人进行比较。基于青年人的好胜心理,必将相互竞争,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由于在检侧中可对学生的加工工艺和操作方法的利弊进行分析,并指点改进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信心,从而保持操作兴趣。
  合理安排不同难度的课题提高学习兴趣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技术水平的差异就表现出来了。如按同一要求选择实作课题,优秀学生必然觉得过于简单而漫不经心,基础差的学生认为难以达到而丧失信心,这都使学生的实作兴趣降低。对于这个问题,笔者采用了对不同技术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的办法来解决。如锉配时,同样的工件,在对公差大小、粗糙度的要求上提出不同的标准来评定分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努力取得高分,使中差的学生同样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将会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来完成较高一些的要求,使自己的技能水平得到提高。
  降低费用,培养良好职业习惯
  钳工基本技能训练是一种纯消耗性的训练,实习费用相当大,给学校和学生都造成了压力,还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如何想办法在有限材料消耗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训练质量呢?
  一方面,尽量利用废旧材料。废旧材料价格低,虽然形状不规则,但通过锯割、錾削等方法能够把形状加工规则。学习过程中,笔者有意将一些不规则的废旧材料,要求学生加工为一定尺寸的毛坯材料,以便后来的实作中使用,如旧钢板的边角料加工规则后可作为以后练习锉配的坯件。这样,既减少了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时材料的消耗,把废旧材料变为有用之材,又克服了学生在锯割、錾削训练时认为操作单调而漫不经心的心态,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另一方面,利用综合技能训练课题,提高单项技能训练以节约单项技能训练的材料消耗。经过一定时间的单项技能训练后,笔者就把单项技训结合于综合训练中,如在安排学生做榔头这一课题时,笔者把圆棒料锯割为长方体料这一过程改为了錾直槽、锉平面与锯割相结合来完成,充分利用了材料,也加强了基本功的训练。
  强化训练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学生要从技能训练中获得较为扎实的实际操作技能技巧,必须进行强化训练。何谓强化训练?笔者认为就是对某一操作过程或某一单项技能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反复地进行训练,直到规范地完成为止的训练过程,即要围绕苦练下功夫。在基本功的训练阶段,笔者发现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错误。如在锯割训练时,有的学生动作摆动太大,有的起锯姿势不正确而造成操作困难;在锉削训练时,很多学生都在工件表面上用力锉削……对于这些错误的操作方法和不规范动作,如果不能发现并及时纠正,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改正。笔者及时对这些学生进行详细讲解,用分解与连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演示,努力使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动作要领。在综合训练时,对同一课题用改变工作形状反复练习。如锉配练习,可采用直角锉配和斜角锉配进行练习。对工件的加工工艺质量严格把关,毫不放松,达不到要求就再次练习,直到过关为止。对于基础好的学生,笔者还启发鼓励他们自己编排工艺分析,同时还要求他们把技能技巧的应用与提高工效结合起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对于学生的技能训练的培养,尽可能的避开纯理论性的问题,并且结合技能训练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地对问题开展讨论,使学生可以轻松地融入技能训练中去。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中等专业学校)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低、中、高年级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字、40万字、100万字。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实践证明,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中如何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举措。下面谈谈笔者对指导小学
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有效且充满活力,才能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学生抱着一种积极期待的心态,相信他是最好的、最棒的,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鼓励他、赞赏他。这样,学生在教师期待的目光中,会越来越自信,对学习就充满了希望,终会有一天种出一棵属于自己的“糖果树”。  实践中的不同发现  《苹果里的五角星》是苏教版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基于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说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因此,作
“读、背、死记语法知识……”这是以往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得最多的教学方法。在过去的英语课堂上,常常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背得多。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英语知识,机械地操练着各类英语练习。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学习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倡导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更多关注学生如何学习英语。  英语课堂不能浮于表面  在现实
学困生的典型表现为:一是思维能力不强,接受知识较慢,跟不上班级学习进度;二是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听讲不专心,作业时常拖拉;三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特别贪玩,学习上几乎没有自觉性,学习习惯较差,最基本的作业都不能完成。笔者发现,学困生这一群体也有着特殊的学习需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师爱是学困生最大的需要  师爱的需要是学困生最大的需要。尽管教师反复强调,但同样的错误在学困生身上会不断再犯。但这
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是课堂。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课堂教学始终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向课堂要效率是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高效课堂是有效教学的必然要求,而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究竟在何处优化,应如何有效地进行优化?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工作。  优化课堂开端,创设高效学习氛围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
每年春晚之后,小品类节目总有些经典台词在社会上流行。乍一看,这些台词与阅读教学毫无关联。但如果细细审视,不免发现小品里的某些精彩台词,就是当今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缺失现象的最好概括。  学生言语实践的缺失  经典台词 巩汉林:“你!你应该这么唱!”(选自1996年春晚小品《打工奇遇》)  课堂再现 一位老师在教学《蚂蚁和蝈蝈》一文时,是这样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的。  师:冬天到了,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