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职学校的钳工技能课是机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能课。但要学好、掌握这项技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钳工这个工种既要技术,又要体力。通过教学实践和不断的思考,笔者认为,要提高钳工实训课的教学质量,应熟练运用集中教学方法。
提高积极性,实现技能训练目标
中职学生在之前上初中时大多成绩较差,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往往有自卑感,对学习不感兴趣。即使有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由于中考失利没有达到目标,导致理想落空,学习动力不足。因此,中职学生的学习目的一般不够明确。此外,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面养尊处优,又正好处于叛逆的年龄,自控能力比较差,做事往往只凭自己的兴趣。他们对参加劳动强度大、操作环境差的钳工技能训练,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呢?
安排实习时注意课题趣味性 学生经过基本姿势的训练后,在安排实际操作时,让学生有加工产品的意识。如锤子、螺母的加工,笔者把加工的过程分解成几个阶段,并提出相应的加工标准,使学生在每个训练阶段都有一个目标。在技能训练时间的安排上,未进行综合训练以前,每次都把技能训练时间定为两节课,这样由于时间短,一方面学生体力能适应、不厌烦,另一方面时间的紧迫感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都感兴趣。
利用对比或者现场测评保持学习兴趣 在开始技能训练的时候,每次训练结束后都可以利用一定的时间把学生的工件进行现场测评,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工件的优缺点。还可以在所有工件中抽几件比较好的进行评比。这样,既克服了一些学生的自满心里,又可以让学生们明白,只要努力都可以把产品做得更好。在完成每一步加工目标后,在现场对学生的工件当场检测,当面评分,记入评分表。使学生随时都清楚自己的各步得分,并与他人进行比较。基于青年人的好胜心理,必将相互竞争,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由于在检侧中可对学生的加工工艺和操作方法的利弊进行分析,并指点改进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信心,从而保持操作兴趣。
合理安排不同难度的课题提高学习兴趣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技术水平的差异就表现出来了。如按同一要求选择实作课题,优秀学生必然觉得过于简单而漫不经心,基础差的学生认为难以达到而丧失信心,这都使学生的实作兴趣降低。对于这个问题,笔者采用了对不同技术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的办法来解决。如锉配时,同样的工件,在对公差大小、粗糙度的要求上提出不同的标准来评定分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努力取得高分,使中差的学生同样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将会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来完成较高一些的要求,使自己的技能水平得到提高。
降低费用,培养良好职业习惯
钳工基本技能训练是一种纯消耗性的训练,实习费用相当大,给学校和学生都造成了压力,还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如何想办法在有限材料消耗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训练质量呢?
一方面,尽量利用废旧材料。废旧材料价格低,虽然形状不规则,但通过锯割、錾削等方法能够把形状加工规则。学习过程中,笔者有意将一些不规则的废旧材料,要求学生加工为一定尺寸的毛坯材料,以便后来的实作中使用,如旧钢板的边角料加工规则后可作为以后练习锉配的坯件。这样,既减少了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时材料的消耗,把废旧材料变为有用之材,又克服了学生在锯割、錾削训练时认为操作单调而漫不经心的心态,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另一方面,利用综合技能训练课题,提高单项技能训练以节约单项技能训练的材料消耗。经过一定时间的单项技能训练后,笔者就把单项技训结合于综合训练中,如在安排学生做榔头这一课题时,笔者把圆棒料锯割为长方体料这一过程改为了錾直槽、锉平面与锯割相结合来完成,充分利用了材料,也加强了基本功的训练。
强化训练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学生要从技能训练中获得较为扎实的实际操作技能技巧,必须进行强化训练。何谓强化训练?笔者认为就是对某一操作过程或某一单项技能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反复地进行训练,直到规范地完成为止的训练过程,即要围绕苦练下功夫。在基本功的训练阶段,笔者发现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错误。如在锯割训练时,有的学生动作摆动太大,有的起锯姿势不正确而造成操作困难;在锉削训练时,很多学生都在工件表面上用力锉削……对于这些错误的操作方法和不规范动作,如果不能发现并及时纠正,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改正。笔者及时对这些学生进行详细讲解,用分解与连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演示,努力使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动作要领。在综合训练时,对同一课题用改变工作形状反复练习。如锉配练习,可采用直角锉配和斜角锉配进行练习。对工件的加工工艺质量严格把关,毫不放松,达不到要求就再次练习,直到过关为止。对于基础好的学生,笔者还启发鼓励他们自己编排工艺分析,同时还要求他们把技能技巧的应用与提高工效结合起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对于学生的技能训练的培养,尽可能的避开纯理论性的问题,并且结合技能训练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地对问题开展讨论,使学生可以轻松地融入技能训练中去。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中等专业学校)
提高积极性,实现技能训练目标
中职学生在之前上初中时大多成绩较差,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往往有自卑感,对学习不感兴趣。即使有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由于中考失利没有达到目标,导致理想落空,学习动力不足。因此,中职学生的学习目的一般不够明确。此外,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面养尊处优,又正好处于叛逆的年龄,自控能力比较差,做事往往只凭自己的兴趣。他们对参加劳动强度大、操作环境差的钳工技能训练,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呢?
安排实习时注意课题趣味性 学生经过基本姿势的训练后,在安排实际操作时,让学生有加工产品的意识。如锤子、螺母的加工,笔者把加工的过程分解成几个阶段,并提出相应的加工标准,使学生在每个训练阶段都有一个目标。在技能训练时间的安排上,未进行综合训练以前,每次都把技能训练时间定为两节课,这样由于时间短,一方面学生体力能适应、不厌烦,另一方面时间的紧迫感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都感兴趣。
利用对比或者现场测评保持学习兴趣 在开始技能训练的时候,每次训练结束后都可以利用一定的时间把学生的工件进行现场测评,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工件的优缺点。还可以在所有工件中抽几件比较好的进行评比。这样,既克服了一些学生的自满心里,又可以让学生们明白,只要努力都可以把产品做得更好。在完成每一步加工目标后,在现场对学生的工件当场检测,当面评分,记入评分表。使学生随时都清楚自己的各步得分,并与他人进行比较。基于青年人的好胜心理,必将相互竞争,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由于在检侧中可对学生的加工工艺和操作方法的利弊进行分析,并指点改进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信心,从而保持操作兴趣。
合理安排不同难度的课题提高学习兴趣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技术水平的差异就表现出来了。如按同一要求选择实作课题,优秀学生必然觉得过于简单而漫不经心,基础差的学生认为难以达到而丧失信心,这都使学生的实作兴趣降低。对于这个问题,笔者采用了对不同技术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的办法来解决。如锉配时,同样的工件,在对公差大小、粗糙度的要求上提出不同的标准来评定分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努力取得高分,使中差的学生同样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将会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来完成较高一些的要求,使自己的技能水平得到提高。
降低费用,培养良好职业习惯
钳工基本技能训练是一种纯消耗性的训练,实习费用相当大,给学校和学生都造成了压力,还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如何想办法在有限材料消耗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训练质量呢?
一方面,尽量利用废旧材料。废旧材料价格低,虽然形状不规则,但通过锯割、錾削等方法能够把形状加工规则。学习过程中,笔者有意将一些不规则的废旧材料,要求学生加工为一定尺寸的毛坯材料,以便后来的实作中使用,如旧钢板的边角料加工规则后可作为以后练习锉配的坯件。这样,既减少了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时材料的消耗,把废旧材料变为有用之材,又克服了学生在锯割、錾削训练时认为操作单调而漫不经心的心态,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另一方面,利用综合技能训练课题,提高单项技能训练以节约单项技能训练的材料消耗。经过一定时间的单项技能训练后,笔者就把单项技训结合于综合训练中,如在安排学生做榔头这一课题时,笔者把圆棒料锯割为长方体料这一过程改为了錾直槽、锉平面与锯割相结合来完成,充分利用了材料,也加强了基本功的训练。
强化训练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学生要从技能训练中获得较为扎实的实际操作技能技巧,必须进行强化训练。何谓强化训练?笔者认为就是对某一操作过程或某一单项技能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反复地进行训练,直到规范地完成为止的训练过程,即要围绕苦练下功夫。在基本功的训练阶段,笔者发现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错误。如在锯割训练时,有的学生动作摆动太大,有的起锯姿势不正确而造成操作困难;在锉削训练时,很多学生都在工件表面上用力锉削……对于这些错误的操作方法和不规范动作,如果不能发现并及时纠正,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改正。笔者及时对这些学生进行详细讲解,用分解与连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演示,努力使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动作要领。在综合训练时,对同一课题用改变工作形状反复练习。如锉配练习,可采用直角锉配和斜角锉配进行练习。对工件的加工工艺质量严格把关,毫不放松,达不到要求就再次练习,直到过关为止。对于基础好的学生,笔者还启发鼓励他们自己编排工艺分析,同时还要求他们把技能技巧的应用与提高工效结合起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对于学生的技能训练的培养,尽可能的避开纯理论性的问题,并且结合技能训练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地对问题开展讨论,使学生可以轻松地融入技能训练中去。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