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现象的分析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x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然而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在逐步弱化。本文试图对当今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的现象进行分析,探究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对策,以期促进社会的合理流动。
  关键词: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可分为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许多研究表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具有促进人们向上流动的作用。高等教育能影响社会流动的作用机制可以从人力资本理论、筛选假设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进行解释,三种理论是从不同侧面揭示这一机制的,它们都认为高等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流动。
  通过教育手段实现社会的合理流动,会给社会带来生机和活力,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局而,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然而,现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日趋弱化。主要表现在一些先赋性因素,阻碍着社会成员的纵向流动。这必然导致:优越阶层的代际继承性增强,代内流动性明减少;处于社会较低层的子女期望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希望变得渺茫。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的弱化使得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渠道窄化。
  二、原因分析
  教育与社会流动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教育既可能促进低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也可能与社会流动无关,还可能加固原有的社会阶层结构。高等教育影响社会流动的功能并不是无条件发生的,而要受一些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可能包括大学毕业生供求关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性、高等教育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的适应性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公平性等。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弱化的原因:
  1.大學毕业生供过于求
  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连续实施,是造成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供给规模急剧扩张的直接因素。而个人教育需求也在不断地膨胀,也导致了就业市场大学生攻击的过度扩张。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显著影响着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供过于求对于许多中低阶层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即使接受了高等教育仍然没有改变命运,难以实现向上社会流动。
  2.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
  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体现在城乡之间、不同阶层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等方面。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使得一部分学生无法通过高等教育实现向上流动。
  3.高等教育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不适应
  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不适应,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或文凭贬值、学历膨胀,也减弱了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导致部分大学毕业生怀“才”而无用,导致其就业困难,难以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愿望。
  4.毕业生就业不公平
  毕业生就业不公平大致可以从高校和毕业生自身、社会和用人单位等多方位来分析。这里我们主要涉及的是社会和用人单位方面造成的就业不公。随着高教扩招,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使得高等教育的筛选功能弱化,许多雇主便以个体带入到劳动力市场的其他特征作为区分依据,如性别、家庭背景等。供需失衡导致教育无法成为筛选的有效信号,为大学生就业不公平提供了发生前提。
  三、对策探讨
  对策一定要从分析出的原因入手,俗话说的好:要对症下药。只有从原因出发,才能真正找到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解决路径。
  首先,要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保证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教育事业。这是最基本的也是一切措施的前提。其次,要解决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多方面下手。第一,适当控制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速度,保持就业市场大学生攻击速度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适度协调;第二,要调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其三,推进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实现合理分层流动。国家应调整教育资源城乡分配、区域分配的较大差异,将教育资金相对公平的投人到社会各个地区,保证底层人群可以获得公平的高等教育资源,促进社会的合理流动。其四,政府要积极促进公平的就业竞争机制的建立,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政府要转变职能,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服务性体现;完善政策机制,促进各类就业政策与机制完善;拓宽就业渠道。
  最后,要从教育本身入手,改革高等教育的结构安排与具体到每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使得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要将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更快地实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四、总结
  “有时贫富差距大一点还不要紧,最怕的是穷人失去向上流动的希望,最怕的是一种绝望的感觉。”——孙立平。
  曾经有学者专门撰文指出,社会阶层的纵向流动率是衡量现代社会开放性的主要指标。高等教育是提高社会流动、促进社会开放性的重要机制。
  高等教育具有这样的双重功能:社会化和选择性,高等教育的筛选机制,使得社会成员实现分层合理化,从促进个人流动到促进社会流动,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而现如今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的日趋弱化不得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就业机构、高校以及大学生本身等各方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李淼,王岩.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的相互影响[J].理论与改革,2010(4)
  [2]余秀兰.教育还能促进底层的升迁性社会流动吗[J].高等教育研究,2014(7)
  [3]刘志民.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
  [4]梅平平.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公平问题及其原因探析[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2,29(2)
  [5]邓银城.教育公平与教育的社会分层流动功能[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3)
  [6]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教育结构、产业结构、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的互动和共变关系的研究”成果报告[J].大学(学术版),2013(6)
其他文献
摘 要:我们常常用“五彩斑斓”来形容生活的精彩与美好,这充分说明颜色对生活的重要性,没有色彩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好的色彩搭配能给人带来积极的影响,不科学的色彩搭配也可能给人带来损害。  关键词:色彩;色彩感情;视觉心理;色彩搭配  一、引言  颜色,是物体反射光线而产生的。颜色不仅是光线、物质,还是一种感觉。因此也称为“心理物理色”、“光线的颜色”。通常情况下,色彩可分为彩色和无彩色两大类,用色彩
目的 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产后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60例本院2017年8月~2019年11月期间收治的确诊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行常规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传播工具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可以说,当代社会已进入了信息化传播迅速的社交媒体时代。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全新发展局面。本文对社交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新挑战进行分析,探究社交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有效运用途径。  关键词:社交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社交媒体,是基于数字信息
摘 要:高校学生会干部是学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直接执行者。学生会干部能力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本文就高校学生会干部在选拔、培养、使用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进行初浅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校;学生会干部;管理方法;初探  学生会干部是学校,老师与学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是学校学
摘 要:在当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高职院校应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以达到顺利就业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就业指导问题对策  由于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各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几何画板渗透到了数学教材中,它以点、线、圆为基本元素,通过对这些基本元素的变换、构造、测算、计算、动画、跟踪轨迹等,准确显示或构造出较为复杂的图形。这就为教师画图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几何画板的操作只靠工具栏和菜单栏实现,无需编制任何程序。制作工具少,制作过程简单,学习容易。几何画板软件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进行几何“实验”的环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了现
目的 对PIH患者联用硝苯地平及硫酸镁治疗,并分析其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84例PIH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采取硫酸镁治疗;观察组42 例,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职业学校中英语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广,但是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低。这种情况的出现,笔者认为是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脱离英语的文化背景所导致的。本文在分析职业学校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的基础上,对文化差异性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文化差异性;职业英语学校;英语教学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而形成的,但是在目前的职业学校英语教学
摘 要: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教育和高職教育有着本质上的差异。本文通过对比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发掘二者的优势和区别,促进高职教育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本科教育;高职教育;本质区别  高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市场经济的推动,高职教育的目标是直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型人才。对于本科教育来说,二者不仅仅是学制上的差异、教育认证的差异等。因此研究本科教育和高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