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67
认识疾病,树立长期药物治疗的观念,并学会药物治疗自我管理
让患者认识到精神病是一种慢性病,少数病因明确,但多数都没有明确的病因,许多研究都只能提供一些易感因素或主要诱发因素等。在治疗上,更多的是控制症状即对症治疗,而缺乏十分有效的对因治疗方法。因此,患病的原因是很复杂的,绝不能认为患病是被人诅咒或其他超自然力量造成的。要像对待罹患其他疾病一样,坦然的面对患精神病这一事实。同时,明确两点:精神病是可以控制的;精神病目前是不能彻底地根治的。
精神病容易复发,特别是2次或2次以上复发的患者常常需要长期服药,乃至终生用药。精神病和常见的慢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一样需要长期服药治疗。控制症状是改善自身生活质量的基础,也是参与家庭和社会的必要条件。
在治疗中培养患者药物治疗的自我管理意识和方法
让患者知道自己正在服用的药物名称、服用剂量和方法,训练患者用药前仔细核对标签。有条件的患者学习阅读说明书。发生特殊问题及时向家人及医务人员求助。
让患者学习有关精神病药物的知识。知道药物在提供治疗作用的同时,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作用即不良反应。让患者对自己所服用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所了解,识别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的向医护人员求助。取得家人的帮助。对于健忘或客观条件限制的患者,可以请家属协助自己服药。
学会求助医生的技能。治疗方案是医生为患者制定的,患者要及时的反馈治疗信息,应鼓励患者与医生交流治疗中的各种症状和体验,交流时要注意:反映病情要客观实际,不要因为想引起医生重视而故意夸大病情,或是因为害怕药物的不良反应而故意隐瞒病情。描述病情要抓住重点,尽量避免语言重复。当药物过量或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时,要及时的寻求医生的帮助,并保留剩余药品及说明书等,携带前往治疗。在药物调整品种和剂量时,患者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需求。
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保持情绪平稳
自卑感:因为觉得自己患有精神病而低人一等,再加上社会上某些人的偏见,而使患者的自卑情绪加重。恐惧感:患者常常会害怕疾病复发或担心服用大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会影响智能而不能胜任工作、生活,无法适应家庭和社会,而产生恐惧。焦虑:恐惧的心情和过多思虑,最终使患者产生严重的焦虑。消极悲观:回想自己患病时的异常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觉得无法弥补而感到悲观失望。因为疾病而导致的贫困,生活艰难,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让患者知道上述情绪反应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普通人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也会有同样的反应,但是这种情绪长期存在,必将影响治疗和康复的效果。帮助患者正确对待和处理上述情绪反应,懂得寻求别人的必要帮助。注意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使用放松疗法调整自己,让情绪保持相对的平稳。
各种技能的培养训练
自我照顾技能、简单劳动技能的培养:由于长期住院或离群索居,患者对医务人员及家人的依赖非常严重,病情控制后无法适应家庭和社会生活。通过训练,让患者逐渐摆脱病人这一角色的扮演。特别是那些行为退缩的患者,让其知道:自我照顾能够提高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适当的劳动和有益的活动,可以唤起对生活的兴趣。学习生活技能,有利于照顾家人,改善家庭关系。适时的鼓励他们从最简单的家务劳动开始,如扫地、洗自己的衣物等,逐步提高劳动的技巧性和强度。
社会技能训练:主要是人际交往技能,包括言语和非言语要素在内的复杂行为。对于有社会技能缺陷的患者,可采取由家人传授和训练的方法补救,应付邻里关系,学习自我表达和称赞他人。
应付应急的技能: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患者难免会遇到那些让他们感到为难的社会问题和尴尬场面。平时进行合理的训练能增加对刺激的耐受性,防止原有症状的活跃和复发。在训练中要避免过高或过低的刺激环境,一步步合理安排,即要使其与社会保持联系,又要避免急剧的刺激。
参考文献
1 靳新霞,孟宪伟.护理人员如何做好康复期精神病人的健康教育.山东精神医学,2002(15):49.
2 郝伟,主编.精神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认识疾病,树立长期药物治疗的观念,并学会药物治疗自我管理
让患者认识到精神病是一种慢性病,少数病因明确,但多数都没有明确的病因,许多研究都只能提供一些易感因素或主要诱发因素等。在治疗上,更多的是控制症状即对症治疗,而缺乏十分有效的对因治疗方法。因此,患病的原因是很复杂的,绝不能认为患病是被人诅咒或其他超自然力量造成的。要像对待罹患其他疾病一样,坦然的面对患精神病这一事实。同时,明确两点:精神病是可以控制的;精神病目前是不能彻底地根治的。
精神病容易复发,特别是2次或2次以上复发的患者常常需要长期服药,乃至终生用药。精神病和常见的慢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一样需要长期服药治疗。控制症状是改善自身生活质量的基础,也是参与家庭和社会的必要条件。
在治疗中培养患者药物治疗的自我管理意识和方法
让患者知道自己正在服用的药物名称、服用剂量和方法,训练患者用药前仔细核对标签。有条件的患者学习阅读说明书。发生特殊问题及时向家人及医务人员求助。
让患者学习有关精神病药物的知识。知道药物在提供治疗作用的同时,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作用即不良反应。让患者对自己所服用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所了解,识别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的向医护人员求助。取得家人的帮助。对于健忘或客观条件限制的患者,可以请家属协助自己服药。
学会求助医生的技能。治疗方案是医生为患者制定的,患者要及时的反馈治疗信息,应鼓励患者与医生交流治疗中的各种症状和体验,交流时要注意:反映病情要客观实际,不要因为想引起医生重视而故意夸大病情,或是因为害怕药物的不良反应而故意隐瞒病情。描述病情要抓住重点,尽量避免语言重复。当药物过量或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时,要及时的寻求医生的帮助,并保留剩余药品及说明书等,携带前往治疗。在药物调整品种和剂量时,患者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需求。
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保持情绪平稳
自卑感:因为觉得自己患有精神病而低人一等,再加上社会上某些人的偏见,而使患者的自卑情绪加重。恐惧感:患者常常会害怕疾病复发或担心服用大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会影响智能而不能胜任工作、生活,无法适应家庭和社会,而产生恐惧。焦虑:恐惧的心情和过多思虑,最终使患者产生严重的焦虑。消极悲观:回想自己患病时的异常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觉得无法弥补而感到悲观失望。因为疾病而导致的贫困,生活艰难,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让患者知道上述情绪反应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普通人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也会有同样的反应,但是这种情绪长期存在,必将影响治疗和康复的效果。帮助患者正确对待和处理上述情绪反应,懂得寻求别人的必要帮助。注意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使用放松疗法调整自己,让情绪保持相对的平稳。
各种技能的培养训练
自我照顾技能、简单劳动技能的培养:由于长期住院或离群索居,患者对医务人员及家人的依赖非常严重,病情控制后无法适应家庭和社会生活。通过训练,让患者逐渐摆脱病人这一角色的扮演。特别是那些行为退缩的患者,让其知道:自我照顾能够提高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适当的劳动和有益的活动,可以唤起对生活的兴趣。学习生活技能,有利于照顾家人,改善家庭关系。适时的鼓励他们从最简单的家务劳动开始,如扫地、洗自己的衣物等,逐步提高劳动的技巧性和强度。
社会技能训练:主要是人际交往技能,包括言语和非言语要素在内的复杂行为。对于有社会技能缺陷的患者,可采取由家人传授和训练的方法补救,应付邻里关系,学习自我表达和称赞他人。
应付应急的技能: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患者难免会遇到那些让他们感到为难的社会问题和尴尬场面。平时进行合理的训练能增加对刺激的耐受性,防止原有症状的活跃和复发。在训练中要避免过高或过低的刺激环境,一步步合理安排,即要使其与社会保持联系,又要避免急剧的刺激。
参考文献
1 靳新霞,孟宪伟.护理人员如何做好康复期精神病人的健康教育.山东精神医学,2002(15):49.
2 郝伟,主编.精神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