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捧着新到的《江西教育》,我总会迫不及待地逐篇欣赏。我是在《江西教育》的陪伴下成长的,《江西教育》成了我工作学习的良师益友。
初识《江西教育》,是在1986年刚参加工作不久。那时,我在县城一所刚开办的初级中学任教。学校条件简陋,教育教学杂志少得可怜。初登讲台,初任班主任,我颇感新鲜,激情满怀,但因缺乏经验,工作中时常受挫。记得当时我班有一位学生学习成绩较好,但性格孤僻,孤芳自赏,学校或班上组织的活动他从不参加。正当我为此事大伤脑筋的时候,摆放在会议室的唯一一本杂志——《江西教育》走进了我的视野,上面的《怎样让“孤雁”合群》一文让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此,我对《江西教育》产生了好感,它成了我开启教育教学之门的金钥匙。
由于对《江西教育》的偏爱,1987年,我自费订了一份《江西教育》。从此,我经常徜徉在《江西教育》之中,每天枕着故事入睡,读着美文上课。在“园丁赞”中我感受到了园丁的艰辛与乐趣;在“班队生活”中我领略到了丰富的团队生活;在“每月谈”中我感悟到了名师的真知灼見;在“杏坛春雨”中我品赏到了精美的小说、诗歌和散文……由于《江西教育》的滋润,我的教学技能大增,班主任工作颇具特色,连续两年被评为县优秀教师。
1989年,我调入县教育局从事文秘工作,由一个教学者变成了一个教育管理者,角色的转变给我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记得上班后不久,局里要我起草一个校园“六配套”建设的报告,我虽科班出身,但教育管理知识缺乏,连何为校园“六配套”都不甚了解,一时无从下手。这一次,又是《江西教育》解了我的围,通过对《江西教育》的阅读,我学到了很多有关校园“六配套”方面的知识。之后,我深入学校调查研究,很快便写就了一个切合县情的可行性报告,得到了局领导的赞许。1990年,局组织机关干部下学校听课,要求每听一堂课后一起评课,人人过关,目的是提高机关干部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对我来说,语文课没什么大问题,但隔行如隔山,对于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要我说出个道道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搞得不好还会说外行话出洋相。在“赶鸭子上架”的情况下,又是《江西教育》帮了我的忙。我从“教研园地”及“教苑初耘”等栏目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并能用这些知识恰如其分地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优劣,得到授课教师和同行的认可。从此以后,我深深地爱上了《江西教育》,她成了我形影不离、朝夕相处的好伙伴,从文撰稿的好帮手。由于她的帮助,我的视野越来越开阔,知识越来越丰富,写作越来越得心应手。每当看到自己写就的文字被印成铅字后,我心里就有一种莫大的成就感。
如果说当时的《江西教育》还是一株幼苗的话,那么,如今的《江西教育》已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内容精彩纷呈,栏目设置精细,版式不断翻新,管理版、教学版、综合版各具特色,相得益彰,集时代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其专业性、指导性、可读性、服务性日益增强。
《江西教育》,知识的万花筒,生活的调味剂,梦想的大舞台;《江西教育》,我成长的伴侣,我人生的知音,我今生的最爱;《江西教育》,促我成长,不可分离,一路有你!◆(作者单位:江西省莲花县教育局)
初识《江西教育》,是在1986年刚参加工作不久。那时,我在县城一所刚开办的初级中学任教。学校条件简陋,教育教学杂志少得可怜。初登讲台,初任班主任,我颇感新鲜,激情满怀,但因缺乏经验,工作中时常受挫。记得当时我班有一位学生学习成绩较好,但性格孤僻,孤芳自赏,学校或班上组织的活动他从不参加。正当我为此事大伤脑筋的时候,摆放在会议室的唯一一本杂志——《江西教育》走进了我的视野,上面的《怎样让“孤雁”合群》一文让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此,我对《江西教育》产生了好感,它成了我开启教育教学之门的金钥匙。
由于对《江西教育》的偏爱,1987年,我自费订了一份《江西教育》。从此,我经常徜徉在《江西教育》之中,每天枕着故事入睡,读着美文上课。在“园丁赞”中我感受到了园丁的艰辛与乐趣;在“班队生活”中我领略到了丰富的团队生活;在“每月谈”中我感悟到了名师的真知灼見;在“杏坛春雨”中我品赏到了精美的小说、诗歌和散文……由于《江西教育》的滋润,我的教学技能大增,班主任工作颇具特色,连续两年被评为县优秀教师。
1989年,我调入县教育局从事文秘工作,由一个教学者变成了一个教育管理者,角色的转变给我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记得上班后不久,局里要我起草一个校园“六配套”建设的报告,我虽科班出身,但教育管理知识缺乏,连何为校园“六配套”都不甚了解,一时无从下手。这一次,又是《江西教育》解了我的围,通过对《江西教育》的阅读,我学到了很多有关校园“六配套”方面的知识。之后,我深入学校调查研究,很快便写就了一个切合县情的可行性报告,得到了局领导的赞许。1990年,局组织机关干部下学校听课,要求每听一堂课后一起评课,人人过关,目的是提高机关干部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对我来说,语文课没什么大问题,但隔行如隔山,对于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要我说出个道道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搞得不好还会说外行话出洋相。在“赶鸭子上架”的情况下,又是《江西教育》帮了我的忙。我从“教研园地”及“教苑初耘”等栏目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并能用这些知识恰如其分地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优劣,得到授课教师和同行的认可。从此以后,我深深地爱上了《江西教育》,她成了我形影不离、朝夕相处的好伙伴,从文撰稿的好帮手。由于她的帮助,我的视野越来越开阔,知识越来越丰富,写作越来越得心应手。每当看到自己写就的文字被印成铅字后,我心里就有一种莫大的成就感。
如果说当时的《江西教育》还是一株幼苗的话,那么,如今的《江西教育》已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内容精彩纷呈,栏目设置精细,版式不断翻新,管理版、教学版、综合版各具特色,相得益彰,集时代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其专业性、指导性、可读性、服务性日益增强。
《江西教育》,知识的万花筒,生活的调味剂,梦想的大舞台;《江西教育》,我成长的伴侣,我人生的知音,我今生的最爱;《江西教育》,促我成长,不可分离,一路有你!◆(作者单位:江西省莲花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