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直销 国际进行式

来源 :经贸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h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过六年特殊时期之后,中国直销业面临巨大机遇,对到中国来的外资企业而言,这是一场不可错过的机遇;而对中国直销企业而言,却面临更大的挑战,这种挑战的关键在于,中国直销企业能否在一个新的直销时期赶上国际化的最后一班快车?如何才能让企业走进长远发展的快车道?
  
  安利走过的“丝绸之路”
  
   2004年12月7日,安利公司创始人之一杰·温安洛先生逝世,业界反应平淡,也很少人谈论这件事,人们更多的是把目光投注在了中国直销立法问题上。其实,人们看到的是既属于大家又属于自己的希望,是对未来的憧憬,六年来,就等这一天。温安洛先生的逝世,对业界而言,是有必要怀念的,正是这位老人和他的伙伴一起,为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行业。到今天,46年了,全世界运行得最好的直销公司仍是他们的杰作。回顾历史,我们不禁愕然,安利之路正是直销业的一条丝绸之路。
   从1959年安利成立,然后迅速膨胀,先在美洲,然后到欧洲,又来到亚洲,所向披靡。曾经一度,安利占据着全球大多数直销市场的第一名位置,正是这样,他越来越强大,他的管理、文化越来越系统,越来越严谨,牢不可破。今天我们看到安利的强大,与他逐步深入的国际化策略是不可分的。
   今天,安利又在启动一个新的系统,这个系统的一个核心部件是互联网,如果在未来的3~5年内,安利采用这种新的销售系统来替代现有的销售模式的话,这将是一场革命,彻底的革命,比我们预想的很多种直销改良模式都要彻底!我们知道,安利公司的国际化做得非常好,但对其绝大多数直销商而言,国际化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虽然安利为直销商提供了国际化发展的机制。
   总体说来,以安利为代表的美国公司,他们的成功大多与国际化的发展策略是分不开的。因为美国市场太过成熟,撼动一个市场份额显得格外艰难。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少有直销公司到美国市场发展的原因。
  
  国际化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如何,最主要是看它的抗风险能力如何。这跟“大老板”和“小老板”的区别是一样的,同样是商人,有的人可以承受千万元的压力,有的可以承受上亿元的压力,还有的可能最多能承受百万元的压力,这就是区别。
   因此,企业做大做强,最关键是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比如可口可乐,流传着一个说法,说如果一夜之间可口可乐的有形资产全部化为乌有,他还是能够重新站起来,和以前活得一样好。这就是对抗风险能力的一种具体的描述。
   直销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在哪里呢?很多人认为是他的文化、产品和制度,他们也想当然地认为,如果一夜之间他们的工厂起火,他们也能够重新站起来。的确,但这并不是全部——如果遇到1998年的“禁传事件”怎么办?如果发生不可抗力事件(比如战争、自然灾害)怎么办?其实,对直销企业而言,抗风险能力只是在一个方面,那就是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一个企业,他的培训再强大,产品再好,奖金制度再优越,这些所形成的竞争力都是短暂的,甚至可以说只是对直销模式的一种尝试,还谈不上是企业。
  
  国际化有利于减轻竞争压力
  
   我们所熟知的中山完美公司就是这么一个案例。
   在十年前的马来西亚,注册登记的直销公司超过1,000家,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作为一家缺乏雄厚实力的新公司,要想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开创一番大事业,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这家公司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十年前来到了中国。中国市场为他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使他功成名就。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企业要达成一个目标,比如某企业设定到2010年实现年营业额5亿美元,就有多种选择,因为条条大路都可能通往5亿美元。有的会很宽阔,路面很平整,但竞争就相当激烈,而且赶路的人也非常成熟,基本上没有什么空挡留给陌生人,如果这样选择,问题就比较多,可能连一半都走不到就被挤到路边,最后掉在悬崖下边;相反,还有一些途径比较难走,路面也不够平整,但走的人少,没那么拥挤,就能够行得通,只是需要更大的耐心、勇气和智慧,更要把握时机,因为这种路并不是没人走,你不走,别人就会走;更为明智的企业,会选择将企业资源同时配置在多条不同的道路上,当然,方向是一致的,这样决策的好处是,即使某一条路有问题,其他的路还可以走下去,而且还可以相互支援,跌倒可以再爬起来。
   现在的问题是,国内直销企业并没有太多国际化的经验,同时也面临一些客观的困难,比如直销商的语言障碍,资金不足等,这导致绝大多数直销商对国际市场可望而不可及,甚至不敢想。企业也是如此,他们缺乏走出去的勇气,正所谓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对外界陌生环境的恐惧是国人的通病。和欧美国家相比,中国走出去的历史还不够长,人们对外界的认识,以及走出去的意识并不强烈,加之国内市场总量巨大,因此也并不感到日子没法过,缺乏走出去的紧迫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归根结底,多一个国际市场,就多一个收入来源,东边不亮西边亮。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非走出去不可。
  
  内资企业走出去的契机
  
   国内的企业走出去,现在正当时。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当下,中国市场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也是空前的,但是,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而言,他们进不来。现在,我们说政策对外资有利,实际上门槛是平等的,监管是平等的,之所以说对外资有利,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比内资企业实力雄厚。而且,大家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当我们在感叹我们所看到的外资实力的同时,还有很大一批外资将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进入中国市场!原因很多,至少有两个是非常关键的,一是门槛太高,二是不了解中国,需要中国的合作伙伴。这些企业的数量是很多的。此外,还有一大批海外直销商短期内也将无法进入中国市场,但他们却非常渴望能够有机会“入侵”这片肥沃的“风水宝地”,所以很多公司现在都在打中国牌,以吸引更多的直销商加盟。如果真正来自中国的公司进入他们的市场的话,会很受欢迎。
   这是我们的优势。简言之,因为我们现在有一个好的“家庭背景”,所以长得美不美,只是锦上添花与否的事情,对外界而言,起码在目前中国企业是香馍馍。
  
  怎么走出去
  
   到哪里去?怎么去?到了之后怎么做?哪些问题必须要注意?需要考虑的很多……
   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亚洲(日本除外)和东欧市场是走出去的首选,而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第一步,往往是从香港开始,同样,国外企业到中国来之前,也往往已经在香港成立机构,熟悉环境。
   就实际情况而言,目前内资直销企业国际化有两个地区是热门,一是东北亚,二是东南亚。东北亚主要是指韩国,东南亚则主要指马来西亚和泰国。这几个国家之所以成为首选,有几个原因,一是文化接近,或者有相通之处;二是华人数量多,尤其是马来西亚和泰国;三是近年来到这些国家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导致可利用的直销人力资源较为丰富;四是这几个国家的国际化程度高,有利于进一步向其他国家拓展市场。
   我们知道,无论在哪个国家,都必须遵守当地的法律,熟悉当地的市场,这些都必须有“明师”指路。而最好的方式莫过于通过当地的行业媒体或行业协会来协助完成。
   对于内资企业而言,在对直销企业的管理方面,经验还是非常欠缺的,这并不利于市场竞争,因此,在进入到一个新的国际市场时,适合当地市场的一套管理机制的制定、管理人员的招募,就显得格外重要。但要做好这些工作却十分不易,最好的办法就是与当地合适的直销企业合作,以此提升效率,取长补短。
   怎么走出去?通过建立高效的企业级合作来控制风险、减少成本、谋求发展。
   对内资企业而言,当前启动国际化战略,合作重于一切,发展其次,业绩再次。
  
  走出去以后怎么办
  
   好不容易,跨越了心理障碍,搬走了座座大山,终于走出国门了,下一步怎么办?你的期待值在哪里?
   走出去是为了把握现在的良好时机,为了不把中国市场的吸引力这个磁场浪费掉,但要不要赚钱?经营心态应怎样调整?
   在此,有必要再次强调本文所要阐述的四个重要观点:
   1.国际化是直销企业做大做强的有力保障;
   2.国际化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3.国际化有利于减轻行业竞争压力;
   4.内资企业现在走出去机会空前,不可失策;
   那么,我们现在再来看走出去以后怎么办的问题就容易多了。必须走出去,而且就是现在,再过几年机会要小很多。但现在走出去一没经验,二没“靠山”,两眼一抹黑,等于找死,于是就要了解行情,与当地公司合作。如果这些步骤都完成了,就要确定: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当年能创造多少营业额,对这个市场做何种期待……首先,东南亚这些国家,市场规模和国内相比十分有限,而且主要份额大多被当地大公司所占据;其次,当年做到不亏本经营,是万幸,算成功;再次,每启动一个国际市场,就多了一条通往中国的管道,要通过这一条条管道,把国外的先进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包括团队)输送到国内,同时把国内的赢利模式针对性地复制到国外,形成双向对流,从而实现国际化市场构架,而不是简单的走出国门,因为这并不是旅游活动。
  作者简介:旷强 中国直销问题专家,大型跨国直销企业集团战略顾问。
其他文献
前几天和同在一城的老乡聊天,他说这次回妻子老家河南农村为岳父奔丧,切身感受到农村殡葬大操大办之风太甚。八月初四他接到岳父去世的消息,当天便带着妻子女儿赶回老家。他岳父今年81岁了,儿孙满堂。他与两个内弟商量:“你们兄弟俩刚刚盖完新房,还欠了些外债,父亲的葬礼就简单点。”但他两个内弟说:“姐夫,你长年在外,对家乡的风俗不太了解,现在安葬一个老人少则三四万,多则六七万,甚至更多。风俗就是这样,就是借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