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的形成与演化模式综述

来源 :地球物理学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y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海的形成与演化一直是研究边缘海问题的热点之一.日本海位于亚欧大陆东北缘,太平洋西岸,同时受到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鄂霍次克四个板块的相互作用,构造环境复杂.海域内的地形以弧后盆地为主,相间分布着海隆、沙洲、海底高原和裂谷等,是西北太平洋上独特的地质和地貌构造单元.因此,研究日本海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西北太平洋弧后盆地的形成机理和海沟的俯冲机制.本文首先通过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收集到的地质及地球物理学数据,对日本海的构造环境和地貌特征进行详细地描述.然后,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在有关日本海的研究中仍存在的争议性问题并加以描述,包括日本海的形成时间、日本海的形成模式和日本岛弧演化等问题.接着,通过回顾前人提出的日本海的演化模式,我们发现日本海的形成与周围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根据周围板块与欧亚大陆之间可能的相对运动,我们把日本海的演化模式分为四类:(1)仅受到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2)仅受到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作用;(3)同时受到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作用;(4)形成初期仅受到太平洋板块的作用,随后受到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协同作用.最后对日本海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其他文献
为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和保护广东近岸海洋生态环境,于2004—2010年对广东沿岸17个主要港湾的海水养殖牡蛎进行了采样,运用原子荧光光谱法监测其总汞含量,并结合1989—1993年
通过室内培养方法,用八氧化三铀配制浓度为100、200、400、600、800、1000μmol·L-1的6种铀溶液和对照组培养大豆幼苗,采用彗星试验研究了铀胁迫对大豆幼苗细胞DNA的损伤情
<正>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研究作为敦煌学、吐鲁番学的组成部分,经过一百多年来学者的耕耘劳作,迄今仍然有新的成果不断刊出,原因就是一方面敦煌吐鲁番乃至西域其他地区出土的
PLC技术具有智能化程度高、开发及应用便捷等特点,应用于电气自动化控制中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控制效果。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总结PLC技术的应用类型包括固定式及模块式两种,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