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就是要把一个自然的人转化为一个符合社会需求的人,并把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传授给下一代,教师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的自身素质和相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学取得成果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职业道德;施教原理;教学才能;教学艺术
19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更高尚的了”。教师所从事的劳动,是把一个自然的人转化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使之符合社会的需求,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教师要把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传授给下一代,使人类文化得以代代相传,不断发展,按社会的要求塑造人的灵魂,形成一定的人格。因此,教师又是人格的形成者,教师的劳动是生命的相互沟通,是人格与人格的相遇,所以说教师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有益于学生发展的阳光,教师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给他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点职业道德修养。
第一,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求教师将以上三点体现在本职工作中,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培养学生,对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最大贡献。把本职工作和实现远大理想联系起来,增强对教师工作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这应当是人民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最根本的一面。
第二,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并且钻研业务,加强自身修养。教师的工作是一项转化工作,是按照党和国家对下一代的要求,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学一方面要以科学做基础,另一方面又要以艺术做方法。
教学的科学性要求教师首先明确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掌握相应的施教原理,加强教育理论的修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钻研教材、钻研业务,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少走弯路,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能动性。
教学的艺术性首先包括说话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我认为灵感和热情是一切艺术的灵魂。所以在我的课堂,我尽量使自己的教学充满强烈的情感色彩,去感染学生的情怀,碰撞学生的心灵,伴随着学生的好奇、求索、兴趣、热情等主观体验,使学生倾心学习,主动参加到教学当中去。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并从生活上关心学生,以身作则、不迟到、不早退,不把自己仅仅看作是某一学科的教师,而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年轻一代怎样做人的长者,增强艺术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由爱教师进而爱其所教的课。达到师生之间一种积极的反馈效应。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则要求备课不能一劳永逸,而要常备常新,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雕塑的物质材料,而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活生生的青少年一代。要求自己的教学有异于别人,不是小异大同,而是大异而小同,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另外,成功的教学不仅要在上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而且在实施教学方案的过程中还要能灵活多变,随机处理各种问题,随时注意反馈信息。如多数学生双眉紧锁、表情呆滞,表明他们并未听懂,就要突出重点,通俗解释;如学生情绪浮躁,神色焦虑,表明学生的思想跟不上讲课速度,就要调节速度降低速率;如果学生精神萎靡,昏昏欲睡,就表明讲授内容和方式缺乏吸引力,就要变换讲授方式,增加新的内容,或旁征博引等,使讲授具有趣味性。只有全班同学喜形于色、生动活泼的时候,才表明教师的讲授引起学生的心灵共振。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泼,教师在此时应尽量扩大信息源,把应该讲授的内容都讲出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而这一点也是教学过程中最复杂、最高超的创造,需要经过长期的知识准备、经验积累和时间磨炼才能达到。所以说我处处留心,不断变换自己的身份,从学生和教师的不同角度不断反馈、不断摸索,力争创出自己的一条教学之路。
第三,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不歧视、讽刺和体罚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应该说热爱学生是人民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的教学才能和教学艺术均来自对学生的热爱。我认为热爱学生应当以坚定的友爱来管理一个班级。同情了解而且很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和知心朋友。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有父母之爱,从不偏向。对学生的感情要有稳定性,不能喜怒无常,不能由于学生一时的表现或其他因素影响自己的情绪,应当把对学生的热爱融化在自己最平常的教育工作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从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出发,了解此年龄段学生正处于发育期,可塑性大,他们既精力旺盛又求知欲强,但意志薄弱,自我监督力差;既感情丰富,成人感增强又充满自信而轻信人,且容易出现早恋。他们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批判性,又由于人生体验、社会经验的不足而认识偏激、片面。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掌握以上情况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掌握好所学技能,增强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使其树立更高的目标性。总之,学生有进取心和探索愿望,但稳定性差,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并发展他们年龄特征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人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这既是老生常谈在当今又有着新的意义!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了解班上每一位学生,因人而异制定具体方法,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加强自身工作的计划性,并随时注意积累资料,学会创造性的工作。教师只有不断进修和提高,充实自己的知识库藏,才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关键词:职业道德;施教原理;教学才能;教学艺术
19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更高尚的了”。教师所从事的劳动,是把一个自然的人转化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使之符合社会的需求,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教师要把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传授给下一代,使人类文化得以代代相传,不断发展,按社会的要求塑造人的灵魂,形成一定的人格。因此,教师又是人格的形成者,教师的劳动是生命的相互沟通,是人格与人格的相遇,所以说教师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有益于学生发展的阳光,教师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给他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点职业道德修养。
第一,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求教师将以上三点体现在本职工作中,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培养学生,对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最大贡献。把本职工作和实现远大理想联系起来,增强对教师工作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这应当是人民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最根本的一面。
第二,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并且钻研业务,加强自身修养。教师的工作是一项转化工作,是按照党和国家对下一代的要求,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学一方面要以科学做基础,另一方面又要以艺术做方法。
教学的科学性要求教师首先明确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掌握相应的施教原理,加强教育理论的修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钻研教材、钻研业务,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少走弯路,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能动性。
教学的艺术性首先包括说话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我认为灵感和热情是一切艺术的灵魂。所以在我的课堂,我尽量使自己的教学充满强烈的情感色彩,去感染学生的情怀,碰撞学生的心灵,伴随着学生的好奇、求索、兴趣、热情等主观体验,使学生倾心学习,主动参加到教学当中去。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并从生活上关心学生,以身作则、不迟到、不早退,不把自己仅仅看作是某一学科的教师,而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年轻一代怎样做人的长者,增强艺术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由爱教师进而爱其所教的课。达到师生之间一种积极的反馈效应。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则要求备课不能一劳永逸,而要常备常新,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雕塑的物质材料,而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活生生的青少年一代。要求自己的教学有异于别人,不是小异大同,而是大异而小同,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另外,成功的教学不仅要在上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而且在实施教学方案的过程中还要能灵活多变,随机处理各种问题,随时注意反馈信息。如多数学生双眉紧锁、表情呆滞,表明他们并未听懂,就要突出重点,通俗解释;如学生情绪浮躁,神色焦虑,表明学生的思想跟不上讲课速度,就要调节速度降低速率;如果学生精神萎靡,昏昏欲睡,就表明讲授内容和方式缺乏吸引力,就要变换讲授方式,增加新的内容,或旁征博引等,使讲授具有趣味性。只有全班同学喜形于色、生动活泼的时候,才表明教师的讲授引起学生的心灵共振。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泼,教师在此时应尽量扩大信息源,把应该讲授的内容都讲出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而这一点也是教学过程中最复杂、最高超的创造,需要经过长期的知识准备、经验积累和时间磨炼才能达到。所以说我处处留心,不断变换自己的身份,从学生和教师的不同角度不断反馈、不断摸索,力争创出自己的一条教学之路。
第三,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不歧视、讽刺和体罚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应该说热爱学生是人民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的教学才能和教学艺术均来自对学生的热爱。我认为热爱学生应当以坚定的友爱来管理一个班级。同情了解而且很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和知心朋友。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有父母之爱,从不偏向。对学生的感情要有稳定性,不能喜怒无常,不能由于学生一时的表现或其他因素影响自己的情绪,应当把对学生的热爱融化在自己最平常的教育工作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从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出发,了解此年龄段学生正处于发育期,可塑性大,他们既精力旺盛又求知欲强,但意志薄弱,自我监督力差;既感情丰富,成人感增强又充满自信而轻信人,且容易出现早恋。他们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批判性,又由于人生体验、社会经验的不足而认识偏激、片面。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掌握以上情况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掌握好所学技能,增强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使其树立更高的目标性。总之,学生有进取心和探索愿望,但稳定性差,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并发展他们年龄特征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人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这既是老生常谈在当今又有着新的意义!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了解班上每一位学生,因人而异制定具体方法,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加强自身工作的计划性,并随时注意积累资料,学会创造性的工作。教师只有不断进修和提高,充实自己的知识库藏,才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